美食

客家擂茶 有咸版也有甜版?

【爱玲说香料/上】

报道/摄影|吴梅珍

吃擂茶的未必是客家人。但以擂茶待客的,一定是客家人。擂茶是怎样成为客家人的籍贯鉴定呢?为什么客家人这么爱吃擂茶呢?很多人都懂,吃擂茶一定很健康,但,一碗绿青色的擂茶,针对哪一方面的健康呢?今次,就紧随着“香料女王”陈爱玲的脚步一探——擂茶与香料的对话。

人类学家说:“你告诉我,你家吃什么,我就可以明确告诉你,你是什么人?”言下之意指的是饮食习惯,储存了各自的“生活密码”,透过剖析,能追踪某些人在某地理、某些背景下,透过互相学习,形成的饮食习惯。同时,透过这些饮食习惯,能推敲出,他们的籍贯,与曾经居住过的地域。

例如,擂茶!客家人之所以吃擂茶,根据史料考证是客家先祖从中原南迁(注:客家人迁徙运动的背景,是中国历史上因王权变更、农民起义或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引发的北方汉民南移运动)后,大部分被迫迁入荒芜人烟、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而岭南之地卑湿、春夏之间气毒弥盛,多瘴毒且易于伤人。

客家先祖就将北方的饮茶习惯,与赣南地区(江西省)的饮食习俗结合,形成了茶与糯米、芝麻、黄豆、花生、芝麻、茶油、盐及各种青草药等擂制而成的擂茶技艺与传统,从而滋身健体,抵抗南方的湿闷天气。

民间起源传说

关于客家擂茶的起源,民间有多种传说:

·公元41年,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五溪蛮路过乌头村(今桃源县)军中发生瘟疫,当地一老妪献上擂茶称可治病,将军喝后,不多时全身冒汗,顿觉浑身轻松,随后三军服用,疾消病除,并取得大捷。

·三国时,张飞带兵进攻武陵虎头山,正值炎夏酷暑瘟疫蔓延,数百将士病倒,危难之际,村中有一郎中献出祖传擂茶秘方,将士服用后,病毒消退,元气回升。

但最具说服力的是,近代史学研究表示,客家擂茶由汉魏粥茶和唐宋点菜衍变而成,始于黄河于北,客家先祖南迁后才将它带到赣南。

列非物质文化遗产

赣南客家擂茶由汉魏粥茶和唐宋点茶衍变而来。

它以鲜茶叶、糯米、芝麻、黄豆、花生、茶油及盐为主要原料,并加入各种香料植物,经过磨、搅、翻等一系列工序擂制而成,具有很好的养生功效和价值。

2014年,赣南客家擂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赣南位于江西南部,古称虔州。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是客家先祖中原南迁的第一站,世称客家摇篮。

所以,客家人若要追根索引,知道自家饮食背后的根源,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原乡看看。

台湾擂茶是甜的?

擂茶到底是咸的还是甜的?

也是辛香料专家兼《南洋商报》专栏作者陈爱玲表示,不要以为擂茶一定是咸的喔!台湾擂茶是——甜的。

在高雄有一个大马华人卖“咸”的客家擂茶,却被说成他卖的客家擂茶不正宗。当时他怎么也想不明白,身为大马客家人,从小吃到大的擂茶都是咸味,怎么来到台湾,擂茶却成了甜的?

故事是这样的,客家人在1949年迁徒到台湾后,当时的擂茶的确是咸的。然后在1989年,台湾观光局在推广“一乡一特色”政策,来到北埔客家庄,就问:“你们有什么可以拿出来说嘴的!”当时的北埔乡长就说:“擂茶。”可是擂一碗茶最少要半个小时的研磨,还有很多炒菜工序,考量到观光客根本没有耐性花半小时等一碗擂茶,于是要求从简,最后就搞出一个“甜”版擂茶。

掀起吃擂茶风

甜版擂茶一推出,居然风靡起来,掀起了一股吃擂茶风,于是打造了台湾人对擂茶的印象就是“甜”的。

台湾“甜擂茶”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镜,在推广旅游,却失去了客家传统,到底值不值得?

于是,人在高雄卖擂茶的大马人想法就是:“台湾因观光需求搞了一道甜擂茶,现在正宗擂茶却要去承受那个错误……,决定要努力把‘正宗’带出来!”

陈爱玲则认为,从“甜擂茶”得出一个现象:“有些食物经过扭转之后,它可能因某些因素,变成不一样的样子了”。

擂钵擂棍擂茶膏

马六甲的马接峇鲁新村(Manchap Baru)是客家新村,村里95%的居民都是客家人。当地村民戴雅丽就在院子里种了一系列的香草药。

戴雅丽是海陆丰客家人,院子里有苦楝、九层塔、薄荷、猫须草、桑叶、刺芫荽、艾叶和茶叶。

要煮擂茶时,她会将摘到的香料和草药都用“水”煮熟才去擂。因没有煮过的叶子擂出来的“擂膏”会氧化变黑。而擂茶之所以叫擂,是因它利用“擂钵”和“擂棍”研擂的动作,所以“擂器”在传统的擂茶制作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擂钵一般是陶制,口径约30公分,内壁有粗密沟纹;擂棍,马新一带都是用番石榴枝做成擂棍,甚至有些客家人会将擂棍当成女儿的嫁妆,而在其它国家,肉桂枝、羊奶头、龙眼树枝、九芎树枝、油茶树枝、桑树枝都能制成擂棍。

在科技便利的当代,年轻一辈客家人直接用搅拌机打出“擂茶膏”,这有分别吗?

传统的老派客家妇女会告诉你:“还是擂的比较好味,因为不同的树制成的擂棍,当中的树香都会影响擂茶的风味。”

 

ADVERTISEMENT

 
 

 

反应

 

保健

印尼神奇草药 从宫廷流传到民间

印尼峇淡岛(Batam)的传统早上菜市场(Nagoya Baru Traditional Market)遇到了佳木(Jamu)大妈沿街兜售草本饮料佳木,专研究香料的陈爱玲即刻推荐我们前往一试。

友善的大妈被问及该如何称呼?她说:“大家都称呼我Ibu Jamu”。陈爱玲好奇的问:“一般上兜售佳木业者以女性为主,为什么?”大妈回应:“因在过往佳木多数用于治疗女性问题,女生比较懂女生,后来佳木饮料也发现对于人体免疫能力和三高控制有些帮助,逐渐就有男性加入市场。”

2019年,这个印尼传统草药饮料佳木被正式确定为印尼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曾是宫廷秘方

佳木的来源是2个爪哇古文字“Jampi”和“Usodo”。“Jampi”代表祈求、“Usodo”代表健康。

一些史事记载佳木最早是在爪哇岛宫廷中使用,尤其是日惹和梭罗的苏丹宫内,当时的草药配方仅限于宫内使用,秘方严禁外流。后来随着苏丹贵族平民化后,这些草药配方才开始在民间流传,一些贵族也对外传授种植培育技术,佳木才流传至民间。

史学家发现,位于印尼中爪哇附近日惹的婆罗浮屠寺庙群岩石遗迹,曾有使用佳木的记载;也有史料显示,在满者伯夷王朝时代有制作佳木饮品的职业,称为Acaraki。也就是说,人类喝佳木的历史可溯源到13至16世纪的满者伯夷王朝,甚至一些古记载也证明佳木存在的年代早至8至9世纪、婆罗浮屠寺庙群兴建的时代。

婆罗浮屠寺的浮雕以及《卡卡文·罗摩衍那》和《塞拉·琴蒂尼》等古代手稿,似乎证明了这一点。

一瓶瓶装着兜售

对于望着一瓶瓶装在保力龙里的佳木草药,不懂乾坤是什么?总会有一丝的抗拒感。至于,要怎么喝?怎么入门?先问Jamu大妈。“可有一些佳木可以喝出美丽?”

她拿出一瓶黄色饮料,一看就是黄姜为主调的饮料,倒了一杯满满,收费是2万印尼盾(约5令吉80仙)让我们试喝。一入口,就是一股黄姜、姜和深邃的苦涩,尾随还有一丝丝甜味。尔后,友善大妈还免费让我们试喝一小杯的姜茶,她说:“怯风”。

这一杯就非常可口,两杯喝下来,对于佳木有了解,相信日后若有再遇到肩背竹箩沿街兜售佳木的妇人,肯定,会凑前买一杯来试。

佳木的传统制作方法是必须经过长时间熬煮,在印尼背着几罐煮好的JAMU,挨家挨户兜卖的妇人也被称做Jamu Gendong。

根据资料显示,印尼有超过3万种植物有药用效果,各地有各自特色的佳木,不过佳木的效果在于保健养身。遇到一些前来买佳木的当地妇女,闲聊时也是一致赞好!再看资料显示,印尼草药企业家协会(GP Jamu)统筹数字里,佳木产业每年创造20兆印尼盾(约57亿令吉)产值,全印尼致少有超过1500万人从事佳木产业。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