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封肉讲究“绵烂” 肥油四溢才香喷

仁嘉隆福建菜 系列一

报道|吴梅珍 

摄影|叶添益

若要在雪隆一探“地道福建菜”,不二想,首选去仁嘉隆(Jenjarom)邂逅。第一期的“仁嘉隆福建菜”探食系列说的是福建菜中的大菜——封肉(Hong-Bak)。

说来奇怪,马来西亚名列全球首50个拥有最多福建籍贯的国家之一,而福建人也是大马华人总人口比率最高的籍贯,可是相比起广东、潮州和客家菜系的蓬勃发展,福建菜系就显得低调许多,这可能和福建人沉稳朴实的性格有关。

在雪隆一带,大家都知道“巴生”是一座福建人聚集的地区,照理要认识“福建菜”,巴生应该是标杆,可是就因巴生的城市化冲淡了它的“福建味”。相比起来离开巴生14英里的仁嘉隆反而像是“福建菜”的守护者。

仁嘉隆老厝馆主洪顺明是一位致力于推广“仁嘉隆社区文化”的工作者,其中包括了饮食文化这一区块。在他的带领下,《南洋商报》将以3期的系列报道撰写福建菜系的——封肉、福建经济菜档、刹肉汤、肉羹汤、榜舍龟、福建面、五香、慢煎糕,第一期上阵的是封肉。

封与卤的不同

封肉——先说一说在永春家庭长大的我,从小吃的“封肉”或者家里妈妈煮的封肉取材一定是猪脚或者猪腿肉以大量的葱头爆炒到它充满葱油芬芳,以酱油和黑酱油上色,再丢入一整颗完好的蒜头数粒,封煮到它绵烂,最后再下洋酒增香。妈妈不爱五香,我家的封肉提味的调味就在蒜头、葱油和烈酒的香味。

大日子煮的封肉一定会加上海参,就叫海参封肉。昔日在一些福建人喜庆上也是无封肉不成宴。酒宴上的“海参封肉”有些是以大碗公装载,有些会用锡箔纸成一包包,则可能是预先煮成,上桌前只要蒸热即可。

《灶边煮语/台湾闽客料理的对话》一书,闽南语中:

●“封”注解为“特别针对肉类。不过鸡鸭要取整只,猪肉取蹄膀或切大块,加调味料封锅,盖锅慢慢煮到软的手法。”

●卤的闽南语中是指“加酱油等调味料焖煮入味的料理手法。”

若用福建家庭对于“封”和“卤”的理解,封肉比较甘香,卤味会有香料,譬如:桂皮、八角和一些药材做调味。

封肉相对简单,比较重肉和蒜香。封也等同“烘”的读音,因此,封肉应该是汁稠味浓的。

战乱中受封为闽王

关于封肉为什么成为福建人餐桌上的一道大菜,其中一个关于封肉的传说可追溯至西元910年,五代后梁开平四年,来自河南光州的王审知,在战乱中崛起,受封为闽王。

当时的盛宴上,以黄巾包裹这道几呈方形的焖猪腿肉,形似闽王授印,是驻扎同安的军民给予当时人在福州的王审知最大的庆贺,从此同安一带的宴席少不了这道菜。

大印敕封,黄布封包,烹煮时以面糊封盖,总总封的联想,让封肉之名,不胫而传。当然更巧的是,几呈四方形的肉,方的闽南语发音Hong与封(Hong)相同。

Q弹口感 入口即化

光是一个仁嘉隆有卖“封肉”的食档就有4家,分别是名古屋、新名古屋及有口福和明福肉骨茶。4家店中,有3家与廖文来有一些渊源。

洪顺明带记者探寻“封肉”时就问廖文来要在哪里碰面?他推荐“有口福”,理由大概就是,近年自认年事已高(近70岁)的他,已转战幕后,充当“封肉顾问”,有口福就是今年3月在他的指导下,新开的小食摊。

廖文来祖籍福建安溪,他的封肉传承自他的哥哥廖文国,廖文国二十多年前在巴生班达马兰新村巴士站旁开设的“呂芒芭封肉”是一代人的味蕾记忆,遗憾的是随着廖文国的离逝,“吕芒芭封肉”也成了当地人茶余饭后的思念。

两种口味选择

庆幸的是,廖文来和廖文国的继承人后来将“吕芒芭封肉”迁移到仁嘉隆发扬光大。

只是针对自己和哥哥廖文国的版本,廖文来说:“哥哥的版本是收汁收到很干,肉也是熟烂;仁嘉隆新村的客人却有两种口味,一种要吃Q弹口感的,一种要软烂到肥油入口即化的境界。”

他强调:“真正的封肉讲究的‘绵烂’,就是要煮到肥肉化成白色的油花、瘦肉松散,可是居于仁嘉隆有部分居民觉得太烂吃起来恶心。”所以,客人要自强,适好哪一种口感要对店家说明。

廖文来这一系的封肉在酱油、黑酱油之外还会下少许的香料药材调味。

“八角、桂皮、胡椒、五香、当归少许。我们还会下鸡脚和猪皮一起下去煮,不然它不会黏稠。住家自己煮汤汁要黏稠一定要下鸡脚和芋头才会显黏。

“我教大家如果在家里煮封肉,买一只猪脚、芋头和鸡脚下去,芋头稍炸一下,封肉煮到差不多要好了才下芋头,切记一定要用槟榔芋。福建人吃芋头是有典故的,原因是芋子芋孙,多子多福的意思。”

“不浪费”油花焖梅菜

饮食文化是人类生活智慧上的延伸,尤其是一些厨艺高手常在“不浪费”的思维下用“厨余”创造出一些超乎想象的美味。

封肉上桌后,锅底留下的浓浓汤汁被一些厨师利用来煮蔬菜类,譬如在台湾美浓地区,会以盛产的包菜或者冬瓜一起煮,包菜沾了油花变得异常香甜,于是渐渐在餐桌上出现的不只有封肉,还有封包菜和封冬瓜。

廖文来是觉得封肉剩下来的油花焖煮梅菜,比率是七成咸、三成甜,梅菜被满满的猪油香滋润了,油香逼出菜色,封得够软,配软腴的封肉吃,还有解腻的功效。

封梅菜和中国福建地区的封咸菜是一样的概念,消腻。

福建人爱黑有理

在研究大马福建饮食文化的过程中,洪顺明将这籍贯食物的特色归纳为5大特色:偏咸、偏油、偏黑、偏重和偏干。

仁嘉隆的福建人主要是来自泉州、安溪、永春和南安人。基本上这里的饮食文化和中国当地都很相似,唯一中国找不到的特色就是,中国福建菜,它不是偏黑的。

为什么本地福建菜偏黑呢?

洪顺明观察到,福建菜来马变黑的理由有二:

1. 入乡随俗

福建人好咸,迁移到南洋时却发现当地人的饮食偏甜,甜和咸是两种不同的味蕾,可是福建人又不喜欢在菜肴中直接加糖,然后发现到加了黑酱油,它会产生焦糖的香味,焦香中隐隐透露一点不明显的“甜”。

2. 务农人的务实心理

昔日福建人大都是务农,昔日交通不方便,他们一早出去农里也顺便准备好午餐带去芭里吃,田里沙尘多,黑色料理就不会让沾在食物上的“沙尘”显得那么的脏,以前的人物质有限,若不小心掉落泥地,也会扫掉泥继续食用。黑色藏“污”会让他们吃得安心。

【仁嘉隆有口福古早味封肉】

203,Lorong 6ampung Jenjarom,42600,Kuala Langat,Selangor.

电话:012-399 5416

营业时间:5am-1pm/5pm-8pm(不定时周休常落在周二或周三,建议前往时致电咨询)

下期预告:介绍“榜舍龟”,80岁老人家坚持手作手磨!

反应

 

美食

福建菜番外篇 “芋子芋孙”芋钵

报道|吴梅珍 

摄影|叶添益

很多福建菜并非一时三刻可以寻找到她的身世。《仁嘉隆福建菜》番外篇带大家去福建系杂菜档和酒楼去品尝一些福建人很熟悉但是又说不出由来的福建菜,让舌头和眼睛记下这些味道,未来再去寻根。

雪隆一带的杂饭档口(俗称经济饭档),较常见的都是潮州、客家或广东人主理的杂饭档,标榜福建菜系的杂饭档较少见,仁嘉隆老厝民宿馆主兼社区文化工作者洪顺明特地带记者走访一家经营了30年的杂饭档口“武辉小食店”,卖的就是妥妥的福建菜。

武辉小食店经营者就是昔日仁嘉隆出名的“炒米粉”高手徐补风的孩子徐武德,从大炒、卖鸡饭到现在转卖杂饭,徐武德只是觉得杂饭对他来说驾轻就熟,当天有什么菜他就煮什么,经营了30年,已然掌握客人口味,一天整上三四十道菜,大部分都是热销好卖,就持续推出。

身为福建人,他并不是故意要煮福建菜,只是这些都是家里常吃的菜色,搬到食物柜上客人也爱吃,就自然形成。

一味都是“黑”

此次采访的一行人,都是福建人,一看到食物格里的菜有鸡脚笋、粕圆(炸圆子)、猪血大肠、蒸猪肉、焖猪肉就觉得备感亲切。

福建人的菜色容易辨识,一味的都是“黑”。另一个可以了解福建菜特色的就是福建人和广东人在炒菜上,福建人爆香用油是葱油,广东人用的是蒜油。

洪顺明特别选在星期三上门就是这里逢一、三、五都有“卤猪头皮”,这可是福建人最爱福建菜,可惜,当天刚好猪贩没有货源供源,只好败兴了。洪顺明说:“纵然年轻人不懂饮食文化上的所以然,但是只要这些传统菜还在保留,年轻人吃得到,他们还是会吃的。”

徐武德补充:“的确有不少年轻人还是懂得欣赏我们的卤猪头皮的。”

对于饮食文化的守护,洪顺明认为,饮食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他们推广社区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守护文化遗产。在饮食这一块,他们可能无法力挽一道食物的消失,可是他们可以通过记录将曾经拥有的饮食文化都记载下来,记载它的烹饪工序,也许有一天有人在寻找或者想要复刻时,可以在记录中找到一些有用的蛛丝马迹。

【武辉小食店】

地点:314,Jalan Sekolah,42600,Jenjarom,Selangor.

营业时间:9am-12pm

福建菜系——芋头

《南洋商报》曾采访仁嘉隆的新金龙海鲜酒家,当时重点不是福建菜,那年的带路人阿鸿引导我们走入仁嘉隆新村品尝两味特色粉食:土煲鸡和螃蟹炒米粉。

但在寻找福建菜时,洪顺明就点明必点的福建味是芋钵(它有一个漂亮的名字:佛钵飘香)和卤面。洪顺明说:“中国各大籍贯里,就属福建人最喜欢芋头。福建菜中都有芋头的影子!”

福建人喜欢芋,因芋头意译“芋子芋孙”(保护子孙的意思),因此仁嘉隆一带几乎每一家酒家都可以找到芋钵这一道芋食。”

身为福建人,记者记得父亲3年前离世,丧葬仪式上也芋头!当时,父亲的坟碑则建好举行安碑仪事,师公叫男丁在“墓龟背”上种一棵芋头,当时的解释是芋头天生天养容易种植,种芋有“芋子芋孙”的意喟。后来,一些祭拜上也必然会有芋头相关的料理,只为了意义上追求“多子多孙”。

说回新金龙的芋钵,大家都被逗乐了!卖相如此欢乐的芋钵还是首次见到。6朵花造型的脆饼铺陈其上,洪顺明指定钵中的馅料要传统的,所以钵中炒料有红萝卜、马蹄、小玉米、青椒、鸡肉。福建人吃芋钵主要是吃芋头,馅料从来不是重点。新金龙的钵馅变化很多,客人可以选择要排骨、虾姑、田鸡。一个好吃芋钵最主要是要舍得多下芋泥。这里的芋钵值得一探,咬下去满满都是芋头的清香,松软之余,外圈炸出的蜂巢感也考功夫。

传统福建菜

新金龙的菜单,还有许多其它地方难得一见的福建菜,譬如红酒菜鸡米粉。

这个福建村子里,昔日大部分人都懂得制做红酒,尤其是福建媳妇即将分娩,婆婆一定计算时间给媳妇坐月子准备红酒,最少都整个12瓶,坐月子吃剩的后来就成了烹调上的料理酒,于是在村里,到处都可以找到红酒面线和红酒鸡炒米粉等料理。

其它的福建菜还有芋包香虾、香酥婆圆、冬菇鸡脚、冬菇鱼鳔,值得一试!

【新金龙海鲜酒家】(Restoran Sin Kim Leong)

地点:78-A,Jalan Intan 2,Taman Yayasan,42600,Jenjarom,Selangor.

电话:03-3191 3932

营业时间:4.30pm开始(周三休)

二代五香肉卷

若要推荐最有福建味的夜宵——肯定是“五香”。

中马这一带人称它叫“五香”,大马人更熟悉的另一个名字就是Lobak。或者叫五香肉卷。如果在仁嘉隆过夜,一定要到万寿宫这一带吹吹风、望天,并到这里品尝一下福建人的五香。我们是从新金龙走路到万寿宫出名的“吃饱饱五香”摊口,说白了,五香就是一堆的炸物。

洪顺明说:“我就选一些店家自己做的,不是批货的食物来点。我带过厦门和金门的教授群来这里探食,他们都告诉我,仿佛回到家乡,味道和当地如出一辙。”

甜甜四果汤

第二代经营者黄联进,自述是福建永春人,2004年爸爸开始制做传统五香并在这里售卖,一眨眼20年了。店里的五香大部分都是自己做的,芋头肉卷、肉卷、炸肉、虾、紫薯角都是非常好卖的种料。

不愧是福建人,爱芋本色在这里被发挥得淋漓尽至,好多道炸物都有芋的成分,薄饼皮芋头猪肉卷、芋香卷、芋头片。福建人吃五香一定会配的就是四果汤(也有些是配六味汤)。

简单来说就是龙眼汤中加入仙草、燕菜、薏米、冬瓜粒等食材。

凉风中,露天吃五香的体验,现在已不多见。有机会必要一试。

【吃饱饱五香(万寿宫)】(Restoran Sin Kim Leong)

地点:LOT 5623, Jalan Sungai Buaya, Kampung Sungai Jarom, 42600 Jenjarom, Selangor.

营业时间:3pm-10pm(周一、周二休)

电话:019-689 1433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