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喜!百搭大马籍贯菜

报道|吴梅珍
摄影|陈奕龙
台湾著名自然文学作家刘克襄走入吉隆坡的茨厂街,实地考察福建面创始门店金莲记,接着再前往一代粤菜宗师叶育华坐镇的粤式餐馆百里鲜尝鲜。
一场雨来得仓促,留下了一地的脏湿与狼狈。刘克襄顶着鸭舌帽闯入分不清是湿气还是雨丝的茨厂街金莲记老店——李庆进慵慵懒懒穿着鹰标白汗衫、倚坐在靠近炭炒炉的席位上品茶。
金莲记:遇猪油惊喜
刘克襄的祖籍是福建泉州,金莲记第三代传人李庆进的祖籍则是福建安溪,一听说安溪人在马来西亚卖面,刘克襄的反应是“我以为安溪人都跑到台湾做茶了,怎会跑来马来西亚卖面?听都没有听过!台湾文山包种茶举世闻名,没想到居然可以在吉隆坡遇到有安溪人在这里做面。”
刘克襄其实还不知,马来西亚金莲记独创的福建面也红到国外,中国福建安溪也曾派了50多位官员来到金莲记考察“福建省也吃不到的“福建面”到底是长成什么样?

茨厂街有2间挂着“金莲记”牌匾的店面,李庆进常年守在朴素老店练练手艺。问他保留老店的原由?他说,饮食当思源,金莲记在这里发迹,没有这间,就没有其它的分店。看到满满人情味的老店,刘克襄也拿起手机拍摄李庆进炭炒福建面的英姿。(吴梅珍摄影)

以前常游走在山区碰到安溪福建老乡让刘克襄(左)对“安溪人”有一股情意结,李庆进还拿出安溪老家的极品铁观音,与他共享。
守着老店炭炉
“金莲记”在茨厂街有二家店,一家是装潢得富丽堂皇的新店,另一家则是发源地——朴素的老店面!老店常见第三代掌门人李庆进,他难得还守着老店炭炉给熟稔的老街坊、老熟客下厨。
蹭刘克襄的大名,此次能一尝李老亲手炒的福建面。
李老炒出来的福建面用了香蕉叶垫底,刘克襄好奇蕉叶的作用,李老解惑用以去油。
第一次吃到福建面,刘克襄立即一问重点:“炒面用的是什么油?”
李庆进笑呵呵回应:“猪油。”刘克襄惊呼,“台湾现在很少用到猪油渣了,担心猪油会带来高胆固醇,吃福建面配茶这样的搭配很好玩,吃这个面一定要喝茶才过瘾,猪油让我联想到小时候的回忆,没想到居然可以在马来西亚吃到猪油渣,还这么一大颗,实属难得。”

坊间福建面林林总总,一般都是湿润多汁,相比起来,金莲记福建面是干身,面身油亮,扁实的黄面上沾附了淡淡左口鱼粉,猪油及猪油渣是灵魂,包菜、虾、猪肝、花枝,猪肉片缺一不可。海鲜取鲜,猪料理是提甘。
黑油油炒面
对于第一次遇见福建面的刘克襄,李庆进一步解说:“没有人比我更懂得福建面的历史了。祖上在1927年创立金莲记,初时只有米粉和河粉,当时整个吉隆坡区找不到面条,于是祖上就自己制做黄面,卖面条汤,客人吃腻了面条汤随口要求他可以炒一道干面吗?他就研究将黄面拿来炒,下黑酱油调色。”
炒出口碑后,原创人王金莲被问及这道面食叫什么名堂,想到自己来自福建,命名:“福建面”。
福建人的“黄面”随着福建安溪人来到马来西亚扎根,由一碗黄面汤,顺应成了当地人喜爱的黑油油炒面。
近百来年,这道“福建面”演绎的是——舌间上的马来西亚。
饮食好恶最骗不了人,口里嚷嚷:“这面好吃!”却也是一口停,反而是对店里清清淡淡的肉羹汤说了一句:“还想再吃一口。”

向台湾取经的“肉羹汤”对正刘克襄的胃。
马版肉羹汤
金莲记的肉羹汤是从台湾取经。疫情前,茨厂街金莲记一带有“夜生活”常有夜猫子醉得酩酊来此,金莲记就以一碗“肉羹汤”说是喂养,还是养胃。
总之这一碗肉羹汤在疫情前曾经是夜归人的一碗暖汤。
他乡遇到熟悉的肉羹汤,刘克襄直言,台湾肉羹汤味道偏浓、较稠,金莲记复制的“台味肉羹汤”比较偏向他熟悉的台中版本。
台湾版本的肉比较松软,金莲记的比较扎实,台湾不同区域的肉羹风味大不同,有人用地瓜粉,刘克襄惯吃的是用树薯粉。
无独有偶,金莲记的肉羹汤也是采用刘克襄口中的树薯(大马称木薯)腌肉,茨厂街的名字由来也是因为这里曾经有一间木薯加工厂。
【金莲记】
49,Jalan Petaling,50000,KL
营业时间:12noon-12midnight

带刘克襄(左)走入厨房一睹“大马地狱厨神”叶育华的豪迈与干劲。他直嚷没有四五十年功力,没有这仿如武士耍关公大刀的功架。
百里鲜海参奇遇记
百里鲜老板叶育华听闻要给刘克襄品尝“南洋风味粤菜”,也亲自下厨大火烹煮了几道——脆皮河粉、姜葱炒海参、滑蛋苦瓜和龙趸鱼身炒黑松露。
介绍百里鲜一定要说到两大重点:70岁名厨叶育华亲自掌勺、城中名流拿督最爱的私房饭馆。
来马多次,刘克襄尝过肉骨茶、海南鸡饭、娘惹餐,每一次都是从槟城吃着榴梿再途经中马,再下南马。对于这一回的“南洋籍贯菜”之旅,人在百里鲜,望着一道道“南洋风味粤菜”,他直率表态这是大开眼界!

滑蛋苦瓜。刘克襄以为苦瓜一定要炒咸蛋,他囔囔说:“可能你们的苦瓜不苦吗?所以才能和滑蛋碰撞出和协美感。之前我在台湾吃咸蛋炒苦瓜,一直以为是台湾独有的,有回在日本冲绳喝清酒,同伴点了一份咸蛋炒苦瓜当下酒菜,也吓了我一跳。”

龙趸鱼身炒黑松露。龙趸鱼块下是冬菇丝堆叠垫底,飘在菇鱼之间的却是一阵阵的松露芬芳。马来西亚的吉胆岛有人在培育龙趸,刘克襄则告知,台湾生产的龙趸品质也很优质。
便饭祭出海参
“让我吓一跳,超乎想象。在台湾绝对不会有这些菜肴,相当特别……在台湾或者福建家庭,海参很少是这样子呈现的,一般都是‘富泰’出场,很少这样子(指将海参切成条状炒姜葱)。”
重新认识大马饮食
一般福建人的海参都是焖猪手,刘克襄指台湾见到的海参都是又肥又大,喜宴、大日子才粉墨登场,哪像大马餐桌上,家常便饭就祭出海参,且是大火一炒拿起姜葱便煮成一道便饭菜肴。
“今天吃到的福建菜和粤菜,有倾覆过去对马来西亚小吃的印象。我觉得须要重新再学一趟,或者进到华人街市去重新认识,才能做新的论述、新的看法。如果用既有的看法去谈马来西亚饮食非常危险,会看错很多东西。”

百里鲜的招牌炒粉“脆皮河粉”,刘克襄建议一定要河粉搭配芥兰一起入口更有味。

姜葱炒海参。在台湾,海参都是大日子才棒上桌,但在大马,日常便饭也就有了!
【百里鲜宴会厅酒家】
G-1,Wisma KTC,No 18,Jalan Dewan Bahasa,50460,Kuala Lumpur
电话:03-92262128/012-9876398
营业时间:11:30am-2:30pm/5.30pm-10pm
记忆伴随铁轨流动 ——刘克襄讲座后感小记/心然

那个时晴时雨的午后,出席台湾作家刘克襄的讲座,讲座名为“我的走路与铁道旅行”,顾名思义是讲述有关作者乘搭火车与走路的旅行情怀,这让我忆起自身与火车的情缘……
严格来说,我充其量是“伪铁道迷”,并没太多的火车旅游经验。但小时候看电影就对火车有种莫名的迷恋,一种难以解释的情怀,只是一直都没机会乘坐火车。
高中毕业后与几位朋友坐火车去槟城旅行,那是生平第一次乘坐火车。过后朋友都嚷着说不会再有第二次,因所花费的时间比巴士久,且火车行走的声音很干扰,但我倒默默地喜欢上火车……喜欢看车窗缓缓倒驰的风景,喜欢感受列车行驶时流动的节奏,更喜欢铁轨与列车接触时所发出的轰隆,扑通或喀嚓等声响……
讲座会过后,两位长期以车代步的好友被激发起坐火车旅行的情趣。于是他俩精心策划了一趟“巴生港口火车一日游”,包括坐船到吉胆岛吃海鲜。结果最终因火车严重误点,导致行程被迫取消,只好在城中随意地闲逛。

行驶巴生港口的电动火车,也是我上班的路线。(心然提供)
常遇误时误点
在国内,乘坐电动火车就会常遇到因误时误点,带来的诸种不便以及烦恼。
刘克襄在讲座提到元旦有乘坐火车出游的习惯——他分享某年元旦坐花东线到东里的过程……这让我忆起两回久远的“元旦火车之旅”,而过程有点像朋友的巴生港口火车之旅,有点扫兴,不太尽如人意。
某年元旦,独自乘电动火车去丹绒马林,背包装了一本厚重有关新时代赛斯思想的书《个人实相的本质》。午后时间到达小镇的大街,发现找不到较幽静适合阅读的咖啡室,唯有走进肯德基快餐厅。
由于假日,满满的人潮,喧哗的人声,要安静看书有点难度。另书的内容对我而言有点深涩,看不太懂,只记得书的主题是:我们创造自己的实相,外在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内心的投射……结果整个午后,都在发呆发楞,任思绪纷飞。傍晚带着患得患失的心情返隆,告别了那一年的元旦……

台湾作家刘克襄在讲座会上用心分享乘搭火车与走路的情趣。(心然提供)
另一回的元旦,一早乘火车去怡保,准备来个 “怡保自助一日游”,车程约3小时。下午到达火车站,发现从车站到街场有些距离,顶着大烈骄阳,走约逾半小时才到大街,汗如雨下。
吃了午餐后,原想好好享受“自助旅程”,却骤然下起骇人的狂风暴雨,只好躲进某茶室避雨。结果这场雨竟下了逾两三句钟之久。
整个午后就受困在茶室里,百般无聊地看雨看人。然后匆匆吃个简单晚餐,就赶紧坐火车返回吉隆坡。抵达都门已是万家灯火,那年元旦就在烟雨蒙蒙下结束……
后来,我住的那座无海无湖的城,开启了短途的电动火车服务。心情郁闷时偶尔会乘搭至巴生港口,看看海吹吹风。有好长一段时间,常乘搭电动火车去巴生与一位住在巴生的忘年之久相见相聚,每回见面总有谈不完的话题。这位长者已于去年离世,而巴生也慢慢淡出记忆的铁轨外。

破碎的列车窗框,拼凑出一张裂痕处处的图像。(心然提供)
搭火车像出远门
超级喜爱乘搭火车的刘克襄曾言:“我每次坐上火车就有种安心感,就算是到一个很近的地方,都能有旅行的感觉。”我乘搭火车也有像出远门的感觉。
余光中有本散文集名为《记忆如铁轨般长》,而我的记忆也常伴随铁轨流动,滚动,以及翻动……
后来,我选择乘搭电动火车上下班,但有点麻烦耗时,需先使用捷运转站,而从中央车站至报馆的车程其实不长,仅约25分钟而已。这一乘搭就不知不觉逾廿年光景之久,直至退休。
每当火车行驶启动时,总感觉生命在缓缓的流动,身边所有的一切,当下皆在流动晃动。而我每一踏入车厢,就会闭上眼睛,想像此刻的自己正离开家门或挥别都门,准备着一场短暂的远行,而下一站或者是北京,东京,纽约,伦敦或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