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神奇草果可除土味?

香料寻奇|陈爱玲(专研香料,目前任职大学讲师

说起草果,中国人和世界华人圈对它并不陌生,我去越南、缅甸做田野调查期间,见识到当地华人运用草果熬出上好、香喷喷的河粉汤头;缅甸人爱吃伊洛瓦底江捕捞的鲶鱼、鳢鱼和吴郭鱼,用来熬制鱼汤面(Mohinga),由于鱼有很重的土味,缅甸人就以草果来除味,神奇的是土味不见了,一锅清澈香甜的高汤让人惊艳!

说到缅甸真令人难忘,这里有3多:佛塔多、庙宇多、和尚多,每日虔诚膜拜、供花献佛,朗读经文,虽然大部分人生活并不优渥,掏钱买食物布施却是日常中最重要的大事。

清晨和午后,一群穿粉红色僧袍的尼姑,头顶着钵或任何可以盛装食物的器皿,沿途接受人们供养,在这里男女老少都可短期出家,小朋友会在学校暑假到庙宇“渡过”,开学再“还俗”回家,煞是有趣!

人们不惜携家带眷千里迢迢拜访各大庙宇,一家老小走累了就找个空间,或躺或卧又或者短暂睡个午觉,醒来大家围坐吃带来的饭菜,其乐融融。

除腥膻增香调味

逛逛市场,最多的香料就是草果,我猜想大概是缅甸人多以河鱼及河鲜为主,恰巧草果能除腥膻又增香调味,让原本经济不宽裕的民众得以享受一顿好膳食。

草果原生长于云南、广西地区,南方人把它当药,根据《饮膳正要》阐述:“味辛,温,无毒。治心腹痛,止呕,补胃,下气,消酒毒。”在中医草果性温、味辛、燥湿除寒、祛痰截疟、消食止吐。

根据《本经逢原》所述:“除寒燥湿,开郁化食,利膈上痰,解面食、鱼、肉诸毒。”2至3%的挥发性精油、烯、醛、醇、桉叶油素、草果酮等成分,对去除羊肉腥膻味具有奇特功效,无怪乎北方人视若珍宝。

草药跻身辛香料

到了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发现草果,称之为“嘎古拉”,由于有去除羊肉膻味的能力,使蒙古人欣喜若狂,一度成为进贡香料。从此被纳入调香增味版图,从草药跻身辛香料范畴。

南方人素来饮食清淡,重原食原味,原对草果的运用并不熟稔也没什么好感,近年来被调制成各种复方调味粉、台湾盛行的百草粉、对岸风靡的十三香,著名美食博主“滇西小哥”爱用草果粉来制作各沾酱、腌渍食物,开启了南方人对它的另眼相待,才发现产于南方的草果原来是好物。

食物矫味能力强

草果看起来的确其貌不扬,表面棕灰色至灰黑色,呈椭圆形,外皮具明显纵线或棱线,皮坚韧略硬,剖开中间有隔膜,一颗共有3瓣,种子有8至20颗。

草果的味道乍闻并不讨喜:带有甲壳昆虫气味,有一种近乎薰馥芳香的味道,有一点辛辣、微苦又幽馝,但沉稳而内敛。正因为外形、味道如此特殊,食物矫味能力也最强!

日常熬汤去除骨髓腥膻味,取一两颗拍破外壳,放入汤品中一起熬煮;燉煮牛肉或羊肉也非常对味;想要在肉末中适度调味,草果也能胜任愉快。若发现高汤保存不当,稍稍变质、老卤水经过多次使用而产生复杂异味,先不要急著处置,只要放入几颗草果,小火沸而不腾数分钟,原来不好的味道就会消失。

草果真是一根魔法棒,瞬间把南瓜变成马车!外国人将草果归类为亚洲独有的、盛产于中国的“中式黑豆蔻”真是实至名归!

反应

 

美食

外皮似红毛丹 爆开却是香料?

香料寻奇|陈爱玲(《辛香料风味学》作者,专研香料,目前任职大学讲师)

疫情后第一站迫不及待飞到越南中部,距离上一次已经7年了,相较于北部比较华化的氛围,南越胡志明受法国殖民文化影响,我对中部香河蜿蜒流经岘港、顺化、会安更念念不忘。

这次的行程只有短短的8天,由于不想太劳累奔波,就选择从岘港进入越南中部,这座建于公元192年,当时为占婆王国,全盛时期势力范围延伸至现在头顿市(Thành pho Vung Tàu),最终在15世纪被扶南人所灭。

吸收中华文化

岘港与顺化不到2小时的路程,这里却是古代占婆与中国汉代所管辖的分水岭。11世纪李朝(Ly dynasty)延续孔老夫子思想,设立翰林院培育知识分子到陈朝(Tran dynasty)立都,国号大越,在最初100年间有贤君当政。

15世纪之后阮氏王朝(Nhà Nguyen)可就没有这么幸运,先是家族内哄,后又试图向邻国真腊(Chenla)、暹罗(Siam)拓展版图,消耗国力引起民怨,最后不得不求助法国,最后沦为保护国。

越南从过去一直吸收大量中华文化,当然也包括饮食,尤其在前面提到的王朝皆选择在顺化建都,各种精巧饮食于焉诞生。我一路从蚬港走到会安,中部米食尤其最爱一种名为胭脂籽(Annatto)的香料,其原乡远在地球的另一端——南美洲。

它来自小型热带树胭脂树科(Bixaceae)胭脂树属(Bixa)果实,外皮裹着短毛,乍看如红毛丹,果实成熟会自动裂开,内有大约50颗大小的艳红色种子。

血液神圣象征

玛雅人将它视为血液的神圣象征,以胭脂汁墨书写经文,借新鲜种籽泡水或浸泡释放出亮丽色彩彩绘身体借以掩饰身分,防止敌人侵袭。成分中有类胡萝卜素亦能抗紫外线防止晒伤也能免以蚊虫叮咬,既可染发或制作古代胭脂膏,所以又有唇膏树(Lipstick Tree)的别名。

胭脂籽的拉丁文:Bixa orellana是为纪念16世纪西班牙征服者法兰西斯科·德·奥雷亚纳(Francisco de Orellano)发现亚马逊而取的名字,紧接着哥伦布出航,抵达他认为的“印度”,后来才证实是美洲,15年后麦哲伦帮他圆梦,登陆菲律宾群岛。同时也开启欧洲人来到广南省最大的秋盆河河口附近,也就是现在的“会安”,聚集在此进行贸易。

微胡椒淡花香

中国人用丝绸、沉香交换盐、肉桂等民生用品;日本人用五金换取糖及中国商品;欧洲人从四面八方寻获奇珍异宝,包括胭脂籽也在这时期进入会安。

胭脂籽带有微微胡椒及淡淡花香味,越南人会取胭脂籽炼油释出橘黄色泽,或用油炒肉、炖肉、腌肉。越南面包内馅里有一片金黄色烧肉就是来自胭脂籽上色的效果,许多中部米线汤碗沿浮一圈金黄色泽,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辣椒油,这是因为种籽内含有脂溶性的胭脂素(bixin),还有水溶性的降红木素(nor-bixin),越南人取之制作各种米食类的汤头,以及用在鱼板上色、炭烤肉串,呈现亮丽金黄色泽,让人食指大动。

近年来医学证实胭脂籽的生育三烯酚(Tocotrienol)有抑制胆固醇的能力及抗癌功能,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纳入合法、安全且具有商业价值的辛香料。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