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米其林一星烧味 客满的理由

报道|吴梅珍  摄影|许鸣祥

10月12日,疫情紧张。各大商场纷纷沦陷,在风声鹤唳中,纵然是没有确诊个案的商场也人气大减。来自香港的米其林一星烧鸭店“甘牌烧味”不巧的遇上今次的疫情列车,但令人惊讶的是,午市时段,大爆满!

从香港镛记到“甘记烧鹅”,再到海外分店——甘牌烧味,人们到底对这家店的味道或存在,有怎样的一份期待?到底,坐在店里,追求的美味又是什么呢?

甘记烧鸭是在“镛记争产案”官司以后,甘健成的两名儿子甘崇辕及崇轩离开镛记,分别在香港天后和湾仔开设了“甘饭馆”和“甘牌烧鹅”。当时,陪同甘崇辕一起出来开创“甘牌烧鹅”的,乃是从16岁起就在镛记工作的烧味部主黄群生,目前出任“甘牌烧味”的行政总厨。

开业4个月获一星

甘牌烧鹅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开业不过尔尔4个月就获得米其林一星,2015年至2020年,该品牌在香港的总店持续6年荣获米其林指南香港澳门区一星级推介。2016年以“甘牌烧味”之名,走出香港在海外开分店,目前在新加坡、印尼、台湾都有甘牌烧味的足迹。大马打算开3家,吉隆坡柏威年是首间。

甘牌烧鹅和甘牌烧味一字之差,背后也隐喻:店里有鹅?还是无鹅?

甘牌烧味10月8日在柏威年开张,背后胼手胝足尽全力守住“甘牌”水准的正是黄群生。那一年和甘崇辕一起带领甘牌烧味赢得米其林的幕后老臣子之一。

黄群生来马坐镇两三周,投入厨房的大小事务,从食材、酱汁的筛选,事必恭亲,10月12日采访后,他有要事暂时离马,临走前还挂心地说:“我月尾还要再回来一次,刚刚开张,还有一些事情必须要贴近地跟进”。

大马瘦鹅入不了眼

说到甘牌烧味没有烧鹅,黄群生说:“这就是当地的问题,没有烧鹅不是甘牌的问题啦!甘牌在海外几乎不见鹅,主要是当地没有好的鹅啊!像新加坡或大马,养不到鹅是因为没有四季,常夏,炽热的天气让鹅没胃口进食,鹅就养不肥。”不肥的瘦鹅,就入不了黄群生的眼,自然就没有鹅肉吃了!

“我们在香港,用的是来自中国的黑鬃鹅,大马也有鹅,朋友特地从大马带去新加坡给我试,但鹅很瘦,鹅要肥才有脂肪,才靓仔的,像我这样瘦茫茫的,就不靓仔了!”幽默的黄大厨将鹅拟人化,试图让大家明白,甘牌烧味都精挑在地食材,只有新鲜的家禽,烧出来的品质更佳。可惜,他们一直寻寻觅觅都无法找到满意的肥鹅。

本地鸭肉色美白

不只是鹅,鸭和鸡也都是本地精挑细选的。话说黄群生在临离境前,还坐在店里和鸭贩商讨:“那个鸭目前才养48天,可不可以像新加坡的养多一个星期,那出来的鸭肉会更结实,口感更好!”除了稍嫌鸭子养成的时间短一点,基本上,黄群生还是蛮满意本地鸭子的品质,他说:“那个肉色是白色的,很美!”

甘牌烧鸭大不同

甘牌现在是用烧鹅的方式在做烧鸭,而所谓的港式烧鸭,标准就是:“皮脆肉滑!”但港式烧除了讲究烧功,另一个要注意的反而是酱汁。

黄群生教说:“鸭汁和烧功是勾挂的,大马甘牌的鸭汁是我独一无二再翻新创造出来的,连新加坡都没有,它是用芝麻酱加了一些花生酱调校出来,这是镛记传统烧鹅汁做法,古久到很多人都忘了。现在很多香港烧鹅店也没有人在做,只有镛记还有这个酱汁,所以吃我们的烧鸭时,一定要认真品尝烧鸭汁。”

传统烧汁让人惊艳

大马人吃鸭的标准和要求都蛮高的,甘牌是否可以过得了大马人的刁嘴,这里有所保留。但说到酱汁,我少吃本地的酸梅酱,因都是利用瓶装酸梅酱加工,但甘牌的,由于明显吃出了果香,店里的酸梅酱是以新鲜的酸梅打成汁,再加醋加糖,因此蘸了汁入口的那一刻,那调酱有让人惊艳。

另外,除了淋上一滩棕黄色的芝麻花生烧鸭汁,烧鸭的底部还有一颗颗的蜜汁黄豆做垫底,所以,吃甘牌烧鸭不要用原有的“大马吃鸭法”刻板地去吃,不然会失望。必定注意细节,如:鸭汁、沾酱和蜜饯黄豆,都是甘牌企图给你营造的“烧鸭大不同”。

桶子油鸡肥嫩香鲜

如果不能换一个心态去吃它的鸭,建议不如吃它的桶子油鸡,说白就是“酱油鸡”。

首先要精选一只肥鸡,黄群生的评语还是那句:“这里的鸡,如果再肥少少就靓仔啦!”

采访那天,品尝到的那只算是有小肥,吃起来肥嫩香鲜都凑足了。所谓的桶子油鸡是将鸡安放在花椒、甘草、八角、桂皮、姜葱、玟瑰露、酱油调制成的酱汁中浸泡25分钟静待它入味。

说真的,喜欢这只鸡多过烧鸭。虽然它还有配一小碟的葱油,但粤式的葱油不像大马海南鸡饭的葱茸都是将姜葱炒香,粤式的是将热油淋在生葱上,因此它的青葱味是比较生香辛辣的。

一碗捞面一碗汤

由于没有烧鹅,自然也没有传说中的“太子成捞面”。这个太子成捞面,红的原因是它背后的温情故事衬托出来的——当时的镛记太子爷甘健成因店里生意太忙,忙到不能好好吃一顿饭,于是在百忙中就简单的烫了一碗面,在刚出炉的烧鹅腿上划一刀,让热呼呼的鹅肉汁滴在面里,再加一小匙头抽拌一拌。

我试了觉得虾子捞面好过姜葱捞面,其虾子真的很咸鲜。一碗捞面一碗汤,清沏见底的清汤是用虾角、大地鱼和罗汉果,还有一些猪骨慢火细熬5个小时,所以吃捞面时,在面里捞一些汤,会让本来很干的面感变得更湿濡起来。

其它的选择还有肥浓叉烧、蜜汁叉烧、脆皮腩仔。最后,必需、一定要的是来一碗陈皮红豆做压轴。

初来乍到,甘牌可能一时半刻并没有做到最好。但是,我看到的是黄群生的精益求精。

【Kam's Roast Restaurant】

Lot 1.52.00/1.53.00, Level 1, Pavilion K.L., 168 Jalan Bukit Bintang,  55100 Kuala Lumpur.

电话:03-2110 3848

反应

 

美食

把科学仪器变舌头 量化麻辣不让传统失传

“川菜出海记”系列(中篇)

报道|吴梅珍 摄影|谢德煜

东方饮食很少将“科学”挂在嘴边。

中国银芭创始人徐孝洪构建的“发酵与科学烹饪”,理性剖析饮食背后的科学原理,俨如搞懂食物的基因配对,就能精准复刻出想要的风味。

国窖1573米其林主厨川香主题晚宴“寻味东方·川香之境一席入味”遇到3位川菜大师,站在不同角度上解剖川菜的故事。

上期的许家菜餐饮掌门人许凡带我们认识了“川菜24味型”,今期上阵的徐孝洪则分析“发酵与科学”,从四川的地理环境及风土的角度去想象,四川餐桌上的发酵物“泡菜和川酒”(泸州老窖)是如何在这块土地上被孕育的?

走入徐孝洪的川菜“发酵与科学”课堂前,必须对徐孝洪有一些背景认识。

徐孝洪是四川旅游学院烹饪教师、川菜烹饪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也是银芭餐厅创始人。该餐厅连续3年成为米其林入选餐厅和蝉联7年的黑珍珠餐厅。徐孝洪借科学诠释和演绎川菜,原因在于他的另一种身分——烹饪教师。课堂上,他都以科学和学生对话。

说到川菜川酒,就不能提到发酵这一部分。

盆地气候得天独厚

环境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饮食习惯。站在外国人的角度我们只懂四川是一块盆地。盆地湿气重,因此,当地人的饮食文化少不了姜、花椒、辣椒和酒……一些助于去湿除寒的食材。这也是外国人对于川菜川人的印象。居住在盆地,造成了饮食中需要更多辛辣“温和”体质。

但,上天在为人们设计栖息地,同样也会供给他们适合那块土地生长的植物或食物。发酵就是上天给川人最大的宝物。

“虽然四川以外的许多地区都有发酵物,但四川却是得天独厚。它本身就是一座天然的大发酵池。

最佳发酵品在北纬28度

告诉你一个很有意思的饮食冷知识,全世界最好的酒,最好的发酵品都发生在北纬28度,比如西班牙火腿、法国波尔多葡萄酒,它的基点都在北纬28度。北纬28度,是一个神秘的符号。很多神秘而有趣的神秘现象都在这这纬度发生,而它赐于四川的就是丰富的酵群。”

诚如四川省美食家协会副会长赵一频提到川酒泸州老窖,酒本身也是透过发酵打造的酿造工艺。像泸州老窖就拥有451年的国宝级发酵池,至今还一直使用。

最有趣的是本来已经失去生命力的发酵池,可以靠还活着的“老酵池”内的菌群重启生命体,这就是发酵好玩与神奇之处。

神造和人造的发酵

我们常在日常中运用“发酵”(Fermentation)字眼。

徐孝洪说,近代的发酵源自两种形态:神造和人造。

神造的就叫“偶然所得”——是人类在很偶然的情况下,意外发现的“发酵”形态,是大自然赋予人类偶然发现的“自然发酵法”。

像四川郫县豆瓣就是明末清初时,一位陈姓人氏本来要用蚕豆充饥,却发现它长出霉菌,接着加入辣椒以掩盖发霉蚕豆的味道,无意就发现,这样的发酵形成了奇妙的变化。

人造的,也是科学介入干预的,称为“借种发酵”。

“‘借种’就是量化。比方说,我们拿到某个配方豆酱,只要通过科学仪器解读豆酱里的菌群,找到培育它的温度和湿度,就可以复原它。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将某一种发酵食物通过科学分析,进而达到科学化的再造。这是个挺有意思的研究与发现。”(听起来会不会像是DNA基因再造一般?)

微生物的世界

理论上来说,发酵就是“微生物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对于有机物的这个分解变化。”而人类就是生存在一个“微生物的世界”。

微生物是无所不在的,土壤里有微生物、人体肠道是大量菌群的家园,因此找到对胃肠友好的菌类,就可以做出对肠胃友好的食物。这也是徐孝洪致力于研究发酵物的其中一个初衷。

“发酵中有酵素,它对身体很好!另外就是通过发酵的乳化反应,减少食材上的浪费,也就是时下强调的永续经营。”

川菜的发酵之美

徐孝洪说,自然界给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如何吃得健康及可持续性,且风味不减。

这就是发酵的美。酸菜鱼、泡椒凤爪、鱼香茄子、泡菜鱼都是可在川菜馆邂后的料理。采访时聊起,不仅是大马人不了解“川菜”,甚至在四川以外的中国人,对于川菜也未必很懂。大部人的印象里,川菜就等于麻辣,最深入人心的就是麻辣这个味型。事实上,在川菜教科书上提到的味型最少有24种。

“关于川菜这一块,个人觉得更大一块没被理解到的,可能是川菜的调味逻辑,也就是川菜复合味里,发酵调味品使用的这一块。”

四川豆瓣酱

在大马,也许可看到中国超市有在售卖四川豆瓣酱,但是它的销量不好,理由可能是,人们不懂怎么用或觉得这个豆瓣酱没有做得太好,煮起来没有太出味。

可是在川菜里,很多菜都离不开豆瓣酱,回锅肉离不开、麻婆豆腐离不开、水煮肉片也离不开。但是一般人在吃时,可能并不会直接的察觉到豆瓣酱的存在。

“那是我们在调味应用上,有我们自己的脉络和节奏。

“豆瓣是川菜中一种重要的发酵品;另一种发酵品就是泡菜。四川的泡菜有其独特性,特别之处就在它的泡制工艺,它是采用传统的四川专有的泡菜坛子,坛口用水密封发酵;坛子有呼吸,乳酸菌特别活跃,风味特别浓郁,也就是泡菜除了咸度,它拥有的还有植物和微生物发酵出来的乳酸菌风味。而发酵品调味如何运用,我觉得还需要更多的传播及教育。”

玩油,寻味的一环

近年,炼油也成了餐桌上的加分点。炼油也是属于“发酵”工艺吗?

徐孝洪解释:“先说为什么炼油?厨师炼油是要将酚类的芬芳物质提取到油脂里;酚类物质提取下来后,就有自然的味道。

“譬如川菜中常见的青辣椒油、姜油、蒜油,这都是自然的辛香油;第二种的炼油就是通过发酵制品提炼出来,如豆瓣油、豆豉油、泡辣椒油,这些酚类物质的分件,它依然可以渗透到油脂并运用在烹调上,我就是在钻研这个事情并以科学分析!”

科学与饮食的关系

徐孝洪的四川眉山家里,有很多的坛坛罐罐泡着豆瓣、豆腐乳、泡菜。

他称自己是一个好奇心特别重的孩子。大学里,学的是烹饪专业,涵盖了营养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甚至还有食品营养、食品科学,通过科学和系统学习。从前对于“食物科学”上的探索,他都找到了出处。

另外,做为川菜烹饪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徐孝洪只要找到老一辈流传下来的秘籍、食谱、菜谱,他只要透过科学分析,找到它的规律,基本上就可以遵循的脉络,将工艺和味道保留下来。不然,依靠经验传经验,不是传丢了,就是传偏了。

“所以,我坚信只有利用科学的思维,分析传统的东西,找出它的起点,再去创造和创新。以商业逻辑来说,唯有创新才有竞争力,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了科技和科学,要更好的传承和创新我们的烹饪技术,科学不能缺席。”

编教科书教味道

至于在传授这一块,昔日带徒弟是手把手的带在身边学习,这种模式太慢了。

他说,用传统方式带徒弟,一个师傅精力有限顶多也就是带几个,是慢的。学校授艺就不同了,有教科书(任教大学的第一本教科书是由徐孝洪编著)将川菜中的家常菜、官府菜、公馆菜、时下流行的菜尚都编写在案。

他说,譬如要做干式熟成的水煮肉片,就会分析它的工艺、取材、刀工、烹饪方式、味道,甚至怎样保存它的营养成分,都涵盖在内。

因为要编书做教材,他必须自己先做科学分析,去量化到食材调味每一克的精准,就连时间都是计算到每一秒的精准度。

“这都是科学可以做到的,味道精准算计。

我来自东坡故里,就是眉山。苏东坡有一句话,实际上是对火候的,和滋味的一个概括,就是他的东坡烧肉,‘少着水,慢着火,火候到时他自美’……但是他没有说时间多少,对吧?于是我把时间量化,时间多久?火小到什么程度?一切量化后,就精准了。”

舌头失灵怎么办?

还有大家都疑惑的, 人类舌头也会有失灵的时候吧?

他笑言,科学也考虑到这个一环。人类设计出“电子舌头”以川菜味蕾的层次去分析“咸甜麻辣酸鲜香苦”要在怎样的维度是最好的。

譬如“寻味东方”的宴席上,徐孝洪端出来的“乳化蒜泥油鸡”,其中的蒜泥酱就综合“蒜的辣度、辣椒的辣度、甜度、咸的催化作用,然后也做了甜味的发酵度,密密麻麻的味觉维度形成一张网状的味蕾结构,像蜘蛛网一样,这叫味觉科学。”

下期预告:善调麻辣玩味花椒的王正金教你如何烹出花椒本色,也告诉你川菜中“南堂”一字蕴藏的百年文化。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