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韩国发酵鳐鱼 世界第二臭!

报道|吴梅珍

对于“臭”,在生活上,我们都会有一个一致的标准,譬如一个人举例垃圾是臭的,几乎每一个人都会认同。但在食物上,“臭”的定义,就因人而异。

日前一位旅居法国的大马作者就在她的生活日记上写到,每一次她用江鱼仔熬汤,她的小孩就会喊:“好臭!”然后退避三舍。

江鱼仔——臭?这是什么概念?居于这个悬念,挑起我的好奇心,键入网络大千世界,一一搜寻“臭”食物。最后发现到,很多“臭食”背后,最早人们吃它的根源都是——求健康、追营养。到底这些“臭”食物,怎样提供古人必要的营养呢?这里一一给你说书。

第一个上阵的臭食:韩国的发酵鳐鱼。特色臭:如公厕的强烈阿摩尼臭、世界排名第二臭。

产自韩国南部黑山岛的发酵鳐鱼,又名洪鱼脍,无疑是韩国最臭的食物,爱它和恨它的人都会这样形容:它散发的气味会让人联想起户外的公共厕所。

吸引力来自气味

在餐桌上,洪鱼脍大多是以很有嚼头的粉红色生鱼片的形式出现的,喜爱它的人们对其散发的氨水气味赞不绝口。这种氨气味有时非常强烈,甚至会让食客的嘴唇脱皮。

对于洪鱼的拥趸来说,佐以少许盐和红辣椒后,冷冻洪鱼肝在舌尖融化时的丝滑口感可以和鹅肝相媲美。在他们看来,洪鱼脍的吸引力主要来自它的气味,再加上呛人的氨气味在口中带来的刺激感。

美食家说,一顿像样的洪鱼脍餐必须以洪鱼脍汤结束,洪鱼脍汤应该是热气腾腾的,这样,氨气的味道可以扑面而来。岛民们说,这种鱼最初之所以受青睐,是因为洪鱼生理上的特殊构造处就。

氨水防止腐烂

在没有冰箱的年代,老一代渔民偶然发现,鳐鱼是唯一一种无需腌制就能运输到96公里外陆上的鱼。洪鱼没有膀胱,尿酸的排放是通过皮肤进行的。一旦开始发酵,鱼身体就会开始渗出氨水,起到防止腐烂的作用。

“洪鱼不会尿尿,奇迹就是从这里来的。”一只不会小便的鱼,却因它特殊的体质,维系了岛民的生活便利。该说这是上天造物的奇妙吗?

在韩国之外,你有听过这不会小便,却体发尿味的鱼吗?曾经上不了台面的洪鱼是西南部的全罗北道和全罗南道的地方特产。20世纪韩国工业繁荣时期,它跟随到外地工作的农民传到各地,一些专门提供洪鱼脍的餐厅纷纷开张,以满足散落在各地的全罗道人的需求。

尽管如此,洪鱼脍并没有马上流行起来,这不仅是因为它气味刺鼻且供应有限,而且也因为黑山岛所在的全罗道所面对的歧视。在军事独裁统治下的几十年里,韩国的权贵阶层被指对全罗道地区加以排斥,他们挑起的歧视在独裁统治结束后仍然存在。这些权贵大多来自与全罗道相对立的庆尚道地区。

接着,在大约10年前,韩国与智利的一份自由贸易协定,帮助减轻了人们对全罗道这种独特鱼类食品的抗拒。相对价格低廉的智利洪鱼涌入市场,提供洪鱼脍的餐厅也大量涌现。

当地传统和风俗

在黑山岛以及海峡对岸的全罗道的居民心中,洪鱼一直是当地传统和风俗的一个固有部分。婚礼没有洪鱼会被认为是招待不周。本地人会跟你说,异见分子出身的总统金大中(Kim Dae-jung)——可能是全罗道孕育的第一名人——在军政府统治期间被迫流亡海外,当时他对家乡的鱼十分思念,政治人士都会帮他带去新鲜存货。

洪鱼还帮助这个有着2200名居民的岛屿重新焕发生机,这里曾是一个重要港口,遇到台风时会有数千艘船只来避风,船员们在这里做鱼的买卖,并去光顾当地著名的酒吧。

自从渔船开始装配冷库后,捕获的鱼可被运送到更远的地方,这个岛作为近海贸易点的作用就没那么大了,镇子在过去几十年里日渐萧条。然而,随着洪鱼的流行,岛民开始把品尝正宗“黑山洪鱼”作为本岛旅游卖点来宣传,许多滨海酒吧为洪鱼餐馆取代。

对那些希望地区间能融洽共处的人来说,最能证明洪鱼在全国走红的一个迹象,同时也是让他们感到沮丧的一点。据语言学家李正福(Lee Jeong-bok,音译)说,部分庆尚道人会用洪鱼这个词来辱骂全罗道人,以表明他们多么令人反感。(一些全罗道人也不甘示弱,用庆尚道美食——一种半干的鲭鱼——来形容他们的敌人。)

反应

 

美食

把科学仪器变舌头 量化麻辣不让传统失传

“川菜出海记”系列(中篇)

报道|吴梅珍 摄影|谢德煜

东方饮食很少将“科学”挂在嘴边。

中国银芭创始人徐孝洪构建的“发酵与科学烹饪”,理性剖析饮食背后的科学原理,俨如搞懂食物的基因配对,就能精准复刻出想要的风味。

国窖1573米其林主厨川香主题晚宴“寻味东方·川香之境一席入味”遇到3位川菜大师,站在不同角度上解剖川菜的故事。

上期的许家菜餐饮掌门人许凡带我们认识了“川菜24味型”,今期上阵的徐孝洪则分析“发酵与科学”,从四川的地理环境及风土的角度去想象,四川餐桌上的发酵物“泡菜和川酒”(泸州老窖)是如何在这块土地上被孕育的?

走入徐孝洪的川菜“发酵与科学”课堂前,必须对徐孝洪有一些背景认识。

徐孝洪是四川旅游学院烹饪教师、川菜烹饪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也是银芭餐厅创始人。该餐厅连续3年成为米其林入选餐厅和蝉联7年的黑珍珠餐厅。徐孝洪借科学诠释和演绎川菜,原因在于他的另一种身分——烹饪教师。课堂上,他都以科学和学生对话。

说到川菜川酒,就不能提到发酵这一部分。

盆地气候得天独厚

环境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饮食习惯。站在外国人的角度我们只懂四川是一块盆地。盆地湿气重,因此,当地人的饮食文化少不了姜、花椒、辣椒和酒……一些助于去湿除寒的食材。这也是外国人对于川菜川人的印象。居住在盆地,造成了饮食中需要更多辛辣“温和”体质。

但,上天在为人们设计栖息地,同样也会供给他们适合那块土地生长的植物或食物。发酵就是上天给川人最大的宝物。

“虽然四川以外的许多地区都有发酵物,但四川却是得天独厚。它本身就是一座天然的大发酵池。

最佳发酵品在北纬28度

告诉你一个很有意思的饮食冷知识,全世界最好的酒,最好的发酵品都发生在北纬28度,比如西班牙火腿、法国波尔多葡萄酒,它的基点都在北纬28度。北纬28度,是一个神秘的符号。很多神秘而有趣的神秘现象都在这这纬度发生,而它赐于四川的就是丰富的酵群。”

诚如四川省美食家协会副会长赵一频提到川酒泸州老窖,酒本身也是透过发酵打造的酿造工艺。像泸州老窖就拥有451年的国宝级发酵池,至今还一直使用。

最有趣的是本来已经失去生命力的发酵池,可以靠还活着的“老酵池”内的菌群重启生命体,这就是发酵好玩与神奇之处。

神造和人造的发酵

我们常在日常中运用“发酵”(Fermentation)字眼。

徐孝洪说,近代的发酵源自两种形态:神造和人造。

神造的就叫“偶然所得”——是人类在很偶然的情况下,意外发现的“发酵”形态,是大自然赋予人类偶然发现的“自然发酵法”。

像四川郫县豆瓣就是明末清初时,一位陈姓人氏本来要用蚕豆充饥,却发现它长出霉菌,接着加入辣椒以掩盖发霉蚕豆的味道,无意就发现,这样的发酵形成了奇妙的变化。

人造的,也是科学介入干预的,称为“借种发酵”。

“‘借种’就是量化。比方说,我们拿到某个配方豆酱,只要通过科学仪器解读豆酱里的菌群,找到培育它的温度和湿度,就可以复原它。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将某一种发酵食物通过科学分析,进而达到科学化的再造。这是个挺有意思的研究与发现。”(听起来会不会像是DNA基因再造一般?)

微生物的世界

理论上来说,发酵就是“微生物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对于有机物的这个分解变化。”而人类就是生存在一个“微生物的世界”。

微生物是无所不在的,土壤里有微生物、人体肠道是大量菌群的家园,因此找到对胃肠友好的菌类,就可以做出对肠胃友好的食物。这也是徐孝洪致力于研究发酵物的其中一个初衷。

“发酵中有酵素,它对身体很好!另外就是通过发酵的乳化反应,减少食材上的浪费,也就是时下强调的永续经营。”

川菜的发酵之美

徐孝洪说,自然界给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如何吃得健康及可持续性,且风味不减。

这就是发酵的美。酸菜鱼、泡椒凤爪、鱼香茄子、泡菜鱼都是可在川菜馆邂后的料理。采访时聊起,不仅是大马人不了解“川菜”,甚至在四川以外的中国人,对于川菜也未必很懂。大部人的印象里,川菜就等于麻辣,最深入人心的就是麻辣这个味型。事实上,在川菜教科书上提到的味型最少有24种。

“关于川菜这一块,个人觉得更大一块没被理解到的,可能是川菜的调味逻辑,也就是川菜复合味里,发酵调味品使用的这一块。”

四川豆瓣酱

在大马,也许可看到中国超市有在售卖四川豆瓣酱,但是它的销量不好,理由可能是,人们不懂怎么用或觉得这个豆瓣酱没有做得太好,煮起来没有太出味。

可是在川菜里,很多菜都离不开豆瓣酱,回锅肉离不开、麻婆豆腐离不开、水煮肉片也离不开。但是一般人在吃时,可能并不会直接的察觉到豆瓣酱的存在。

“那是我们在调味应用上,有我们自己的脉络和节奏。

“豆瓣是川菜中一种重要的发酵品;另一种发酵品就是泡菜。四川的泡菜有其独特性,特别之处就在它的泡制工艺,它是采用传统的四川专有的泡菜坛子,坛口用水密封发酵;坛子有呼吸,乳酸菌特别活跃,风味特别浓郁,也就是泡菜除了咸度,它拥有的还有植物和微生物发酵出来的乳酸菌风味。而发酵品调味如何运用,我觉得还需要更多的传播及教育。”

玩油,寻味的一环

近年,炼油也成了餐桌上的加分点。炼油也是属于“发酵”工艺吗?

徐孝洪解释:“先说为什么炼油?厨师炼油是要将酚类的芬芳物质提取到油脂里;酚类物质提取下来后,就有自然的味道。

“譬如川菜中常见的青辣椒油、姜油、蒜油,这都是自然的辛香油;第二种的炼油就是通过发酵制品提炼出来,如豆瓣油、豆豉油、泡辣椒油,这些酚类物质的分件,它依然可以渗透到油脂并运用在烹调上,我就是在钻研这个事情并以科学分析!”

科学与饮食的关系

徐孝洪的四川眉山家里,有很多的坛坛罐罐泡着豆瓣、豆腐乳、泡菜。

他称自己是一个好奇心特别重的孩子。大学里,学的是烹饪专业,涵盖了营养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甚至还有食品营养、食品科学,通过科学和系统学习。从前对于“食物科学”上的探索,他都找到了出处。

另外,做为川菜烹饪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徐孝洪只要找到老一辈流传下来的秘籍、食谱、菜谱,他只要透过科学分析,找到它的规律,基本上就可以遵循的脉络,将工艺和味道保留下来。不然,依靠经验传经验,不是传丢了,就是传偏了。

“所以,我坚信只有利用科学的思维,分析传统的东西,找出它的起点,再去创造和创新。以商业逻辑来说,唯有创新才有竞争力,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了科技和科学,要更好的传承和创新我们的烹饪技术,科学不能缺席。”

编教科书教味道

至于在传授这一块,昔日带徒弟是手把手的带在身边学习,这种模式太慢了。

他说,用传统方式带徒弟,一个师傅精力有限顶多也就是带几个,是慢的。学校授艺就不同了,有教科书(任教大学的第一本教科书是由徐孝洪编著)将川菜中的家常菜、官府菜、公馆菜、时下流行的菜尚都编写在案。

他说,譬如要做干式熟成的水煮肉片,就会分析它的工艺、取材、刀工、烹饪方式、味道,甚至怎样保存它的营养成分,都涵盖在内。

因为要编书做教材,他必须自己先做科学分析,去量化到食材调味每一克的精准,就连时间都是计算到每一秒的精准度。

“这都是科学可以做到的,味道精准算计。

我来自东坡故里,就是眉山。苏东坡有一句话,实际上是对火候的,和滋味的一个概括,就是他的东坡烧肉,‘少着水,慢着火,火候到时他自美’……但是他没有说时间多少,对吧?于是我把时间量化,时间多久?火小到什么程度?一切量化后,就精准了。”

舌头失灵怎么办?

还有大家都疑惑的, 人类舌头也会有失灵的时候吧?

他笑言,科学也考虑到这个一环。人类设计出“电子舌头”以川菜味蕾的层次去分析“咸甜麻辣酸鲜香苦”要在怎样的维度是最好的。

譬如“寻味东方”的宴席上,徐孝洪端出来的“乳化蒜泥油鸡”,其中的蒜泥酱就综合“蒜的辣度、辣椒的辣度、甜度、咸的催化作用,然后也做了甜味的发酵度,密密麻麻的味觉维度形成一张网状的味蕾结构,像蜘蛛网一样,这叫味觉科学。”

下期预告:善调麻辣玩味花椒的王正金教你如何烹出花椒本色,也告诉你川菜中“南堂”一字蕴藏的百年文化。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