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

自嘲“社畜”或“牛马” 打工族该追求什么?

【2025年特备·职场新势力】下篇

报道|陈艾薇

照片|受访者提供

在几年间目睹了疫情冲击、行业剧变、猝死危机以及裁员困境等一系列职场波折后,打工族开始重新审视工作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并反思:在不确定的未来中,我们到底追求的是什么?

答案或许早已显现——在如此不景气的环境下,“金钱”才是王道。

继“社畜”这一标签之后,打工族现又以“牛马”一词自嘲,暗示着日复一日的疯狂加班、无休止的任务和被上级随意指使却无力反抗的境遇。

在打工族甘心“当牛做马”的背后,维持生计和经济压力常常是最直接的驱动力。但这也同时成为打工族对工作心生不满的主要根源。

薪资追不上时代

大马招聘平台JobStreet by SEEK调查显示,捉襟见肘的收入是构成上班族对工作不满的核心原因,超过半数的受访者(55%)明确表示自己之所以对工作感到不快乐,主要归咎于对薪资待遇不满意,比例远远高于对职业发展机会和工作与生活平衡等问题的关注。

这也意味着在当今物价飞涨、各行各业发展趋近饱和以致前景茫茫的时代,打工族无不承受着源于生活、经济与职场的多重压力打击,从而让薪资待遇逐渐成为大多数上班族在职业选择中的最核心考量因素。

目前在新加坡从事采购供应链管理工作的王佳慧说,当初放弃在国内的工作,选择越堤讨生活的理由简单而直接——兑换率差距可以帮她存下更多钱。

财务负担影响生活品质

王佳慧曾经在国内工作过一段时间,累计的积蓄并不多,难以实现自己的理财目标。随着年龄的增长,她逐渐意识到,若继续留在国内打拼,财务上的负担将越来越重,生活品质也会受到影响。于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她做出了远赴新加坡工作的决定。

“在大马工作存钱较难。我也想过要回马,但是财务负担随着年纪增长变沉重,在新加坡工作才能减轻我的生活开销。这也导致我回乡要付出的‘成本’也变高了。”

薪资比工作内容重要

今年23岁,甫大学毕业的甄鹏量目前在公共关系领域就业,对他而言,薪资待遇和工作内容同等重要,但如果非要选择,薪资会稍微更重要一些。

“我认为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应根据个人的经济状况来决定。如果经济状况允许,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但薪资不高的工作,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如果经济压力较大,例如需要偿还贷款、支付生活开销,那薪资更高的工作可能是更实际的选择。”

在追求高收入的背景下,有些人为了高薪不得不妥协,屈从于那些自己并不感兴趣,甚至厌恶的工作。面对这样的现实,甄鹏量认为,虽然收入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但同样也需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职业发展的长远规划。

“可以尝试调整心态,从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归属感和自主感。通过发掘工作中的小确幸,比如有贵人相助或争取兼职的机会,逐步培养对工作的热忱。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压力,也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升职是为了加薪

在现代职场中,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是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职业目标和发展路径提供了清晰的指引。在这一过程中,“升职” 无疑是职业成长中自然的一步,它不仅代表职位的提升,更是对个人能力、经验和成就的认可。

但当前许多打工族争取升职的最终目标,往往不仅仅是为了追求伴随身居高位而来的权力与自主权,更是为了显著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

就如王佳慧坦言,她自身对升职并不向往,争取升职全然是出于对薪资增长的追求。

“我没什么野心,对晋升机会没什么要求。就算有也是因为升职所能带来的薪资增长比一般年度评估来得高。”

甄鹏量也认为升职与加薪息息相关,因为职位提升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和挑战,自然应该有相应的薪资增长作为回报。

但他亦不排除现实与期望可能会出现落差,升职后薪资没有一并提高的情况也并非不可能。

“我认为在面对晋升机会时,应先巩固自己的基础、积累管理经验,成为公司某一领域的核心人物。这不仅能更好地承担更高职位的责任,也会拥有更多的谈判资本。”

雇主满足期望留人才

自从疫情加速了居家办公模式的普及,越来越多年轻员工开始重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因此,除了令人满意的薪资水平,办公时间的灵活度,也是打工族筛选工作时,另一项最为关注的核心因素,甚至逐渐成为衡量工作环境优劣的重要尺度。

JobStreet by SEEK代董事经理尼古拉斯蓝(Nicholas Lam)指出,公司在《2024 年招聘、薪酬和福利报告》中的调查发现,雇主也逐渐意识到这种转变,并已着手推出各种措施来满足打工族不断变化的期望。

弹性工作安排

其中一个显著的趋势是弹性的工作安排变得更普遍,如每周仅4天的工作日或周五半天制等,这种弹性作业的采纳率增加了9%。除灵活性外,雇主还通过纳入娱乐和健身设施(+10%)、增加团建活动(+11%)以及提供热线和咨询等雇员援助计划(+9%)来改善工作环境。

尼古拉斯指出:“对于希望吸引并留住年轻人才的公司而言,审视并调整以灵活性和工作与生活平衡为优先的政策,已成为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不仅涉及对雇员予以‘理解’和‘支持’的企业文化,还需落实具体的福利措施,如灵活调整工作时间和提供心理健康资源。

“那些在这一领域积极作为的雇主,不仅能够满足年轻员工的核心需求,更能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树立起富有前瞻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形象。”

提高技能增收入

“开源节流”是增加储蓄、实现财务自由的核心路径。通过不断拓展收入渠道、投资以增加被动收入,同时科学合理地控制开支、精打细算,能够有效增加储蓄水平。然而,理想容易,现实却充满挑战。在日常开销倍增、收入有限的困境中,打工族要在纷繁的生活压力中找到存钱的空间,并非易事。

资深理财师庄国辉博士指出,虽然在收入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存钱和经由投资创造被动收入的确充满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目标无法实现。

众所周知,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和工作能力,进而获得更高的薪酬,始终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增收途径。

就如庄国辉所说:“如果当前的工作收入不高,或许可以考虑通过进修学习或发展副业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进修增强专业素养

进修不仅能增强个人的专业素养,还能拓宽职业发展的视野,不仅能增加额外的收入,还能锻炼自身的多项能力。只有通过不断积累经验和提升能力,才能够逐步打破收入的瓶颈。

然而,庄国辉也特别提醒广大打工族,增收的道路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时间的积淀和耐心的等待。

这种态度不仅适用于职业发展,也同样适用于投资理财。对于想通过投资来创造被动收入的人来说,在选择任何投资项目之前,务必做好充分的功课,深入了解相关的市场和风险,保持谨慎和理性。

庄国辉提醒,切勿贪图一时的高回报,而忽视潜在的风险,避免陷入不明智的投资陷阱,以免得不偿失,最终偷鸡不成蚀把米。

“不管是争取升职加薪,还是想借由投资创收,循序渐进、脚踏实地才是正确的心态。”

打工族理财6部曲

现代人难以存钱的根本原因,或许在于“存钱”这一目标一直停留在一个模糊而空泛的概念之上,未曾被赋予具体的行动计划或明确的方向,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愿景。

庄国辉通过理财6部曲,为打工族提供了制定2025年理财策略的实用指南,以便在新的一年里更有效地管理财务。这6个步骤包括:设定清晰的财务目标、深入研究多种储蓄方式、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理财方法、制定并执行储蓄计划、定期评估进展并调整策略,从而确保个人及家庭财务的稳步增长。

其中,第一步至关重要。设定目标时,打工族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深思熟虑:一是如何积累财富,着眼于长期的财务增长;二是如何消除财务忧虑,通过实际行动减轻短期的财务压力。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为理财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步是整个理财规划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可以从两个重要方面进行深度思考:一是积累财富,二是消除财务忧虑。

庄国辉说:“赚钱是目标,花钱是目的。”

明确“需要存多少钱”

积累财富的目标,不仅是为了更好的物质保障,更是在不得不花钱的时候为个人与家庭带来更多的选择和自由。而消除财务忧虑,则需要从“生、老、病、死”4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我们不仅要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养老、突发事件以及未来可能的风险做好充足的财务准备,也要保证在任何困难时刻都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当你从“想要存钱”到明确自己“需要存多少钱”,后续的理财规划就有更清晰的方向。接下来便能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的储蓄目标和实现路径,整个理财计划也变得更加具体可行。

那么,存多少钱才算足够呢?以当前的生活标准来衡量,退休后每年所需的可用资金应至少为在职期间年收入的60%。举例来说,若在职时的年收入为10万令吉,那么退休后的理想年收入应至少为6万令吉,才能确保在退休后维持相对稳定、舒适的生活水平。

反应

 

职场

有压力不等于有进步 学习共处愈走愈强

【2025年特备·职场新势力】中篇

报道|陈艾薇

在当今社会,世俗化的成功标准成了现代职场压力的主要来源,许多人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与社交媒体塑造的完美生活背后,渐渐迷失了自己真正的生活目标。面对不断增长的职场压力和挑战,许多年轻人,尤其是刚步入职场的新人,承受着专业能力与软实力的双重考验。唯一能提升自己的,也就是转化压力、应用软实力!

“成功”这一概念,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它随着个人的需求与追求而变化,深受个人背景、价值观、人生目标和经历所影响。然而,在许多亚洲国家,成功的标准往往较为狭隘,通常将其与财富、社会地位、头衔以及声望等物质成就紧密相连。

这种世俗化的成功标准成了现代打工人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无论是职场中的激烈竞争,还是社交媒体上对完美生活的展示,都让许多人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价值与物质成就捆绑在一起,加剧焦虑和不安,也让人们在追逐外在标准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向。

成功道路很颠簸

 

双威医疗中心临床心理师魏爱灵说,现代年轻人的生活态度新鲜而独特,尤其是在刚刚步入职场时,往往能投入无穷无尽的精力与时间于工作中。这源自于他们在教育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观念——努力工作是取得成果的关键,而成功的最佳衡量标准则往往是学业或工作成就。

“当他们进入职场后,他们会寻求通过工作表现和成就来证明自己,告诉自己这就是他们获得满足感和归属感的方式。”

然而,通往成功的道路却远比想象中颠簸。打工人所面临的考验,远不止于个人的硬实力——如专业知识、技术能力或工作经验。软实力的体现,往往在关键时刻成为决定职业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

正如魏爱灵所说:“(打工族)面对的潜在困难包括学校未教授的人员管理技能、关系管理、沟通技巧和表达技巧。当然,现代年轻人还需要在社交媒体上塑造美满生活 (Social-Media Worthy Life),描绘出一个能兼顾工作、家庭与兴趣爱好的成功人士形象。”

高效沟通成压力来源

 

人力资源领域的专业人士黄悠清,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与咨询工作,肩负着为企业寻找和推荐合适人才的重任,期望通过不断努力登上更高的职业平台,迎接更多挑战,获得个人的成长与突破。然而,眼下她却正面临着诸多困难和压力。

在帮助企业寻觅人才的过程中,她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行业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更需展现出卓越的沟通与协调能力。

由于工作常涉及“多方接洽”,她需要与企业高层、团队成员以及候选人之间建立起高效的沟通桥梁,同时这也成了她的压力来源。

尽管这种跨层级、跨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使她能够精准匹配人才与需求,但与此同时,这也成了她日常工作中不可忽视的压力来源。

“我们可能面对候选人爽约的情况,以致后续工作没有办法顺利进行,或者委托方(雇员方)迟迟未有决策,导致我们没有办法向候选人交代。

“在这些情况下,我们不只是对客户觉得无法交代,跟自己也是,任务无法完成心里很不好受。“这不仅考验专业能力,也在不断挑战应变和抗压能力。”

他人期望压力之一

职场新鲜人甄鹏量指出,尽管他喜爱所从事的行业,但职场中的压力和焦虑却是不可避免的。

他提到,日常工作中的常见压力源包括无法完全达到老板或客户的期望,尤其是在项目进度紧迫、目标高远时,自己往往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此外,繁重的任务和紧张的时间节点常常让他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是在面对一些陌生的挑战时,难免会感到迷茫与无从下手。

尽管如此,他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力求在压力中找到成长的机会。

“我从中学会了优先排序,确保重要的任务得到优先处理,从而减少无效工作和时间浪费。

“其次,与他人沟通成为缓解压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寻求同事或朋友的建议与支持,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往往能够让复杂的局面变得更加清晰。当然,客户的沟通挑战不可忽视,但通过耐心与细致的交流,通常能够找到解决方案。”

“躺平”对抗“内卷”?

JobStreet by SEEK代董事经理尼古拉斯蓝(Nicholas Lam)说,社会对于“成功”狭隘且单一的定义,往往忽视了许多同样重要的成功标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心理健康,或是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从而可能会造成打工族对自身成就和职业成就的观念出现偏差。

他进一步指出,当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受到这些传统成功标准的影响时,常常会陷入自我怀疑和焦虑的困境。

在人们认为自己未能达到社会所设定的高标准时,其中的压力不仅让他们对自己的成就产生质疑,还可能感到无法突破眼前的困境,从而让时下流行的“躺平”运动应运而生。这种反抗社会压力的现象,体现了许多人对于过度追求物质成功和外界评价的疲惫,以及对于重新定义个人价值和生活方式的渴望。

尼古拉斯说,中国年轻人的“躺平”动机是为了拒绝传统的职业压力,力求摆脱长辈为他们精心编排的生活的途径。而在我国,人们“躺平”所归咎于对工作的归属感较低,而这通常是由职业倦怠或压力引起的。

对工作归属感较低

魏爱灵说,许多人在职场上渴望获得归属感和意义,工作场所的归属感是指员工感到自己的独特性被组织和同事所接受,甚至得到珍惜。而“躺平”现象可能是对“内卷”现象的一种反抗,或是长期在投入工作后未能获得相应回报所带来的严重失望。

“研究表明,打工族(尤其是年轻人)希望看到自己所做的工作能在组织中产生直接的影响,并且期望定期获得上级的认可。当这些需求长时间得不到满足时,员工可能会感到自己无法改变这种状况,最终选择“躺平”作为一种反应。”

“退出”失自我探索机会

但她指出,人的成长欲望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都渴望在生活中获得某种形式的安全感、意义和希望。而“躺平”则是一种被误以为能够逃离职场压力和痛苦的行为模式,所以很难通过“躺平”来远离压力与痛苦,或获得真正的满足。

“当年轻人选择通过不断‘退出’来避免压力时,他们其实错失了以健康方式应对压力的机会。这种回避不仅让他们无法学会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还使他们失去了探索自己偏好、愿望和限制的宝贵机会,而这些经验和教训是可以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应用的。”

因此,魏爱灵鼓励打工人反思工作环境是否适合自己,并主动寻找那些能支持他们职业目标、帮助他们成长的机会。

过度压力不利健康

许多雇主认为,员工能够不断突破自我,提高生产力,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然而,事实上,这种观点的有效性并非一成不变,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员工个体如何看待和应对职场竞争的态度。

对于一些员工而言,适度的压力和竞争可能激发其潜力,促使他们全力以赴、追求卓越,但对于另一些员工来说,过度的压力和过强的竞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导致身心疲惫、焦虑情绪加剧,甚至产生职业倦怠感。

魏爱灵引述研究指出,员工可能会以“学习”、“避免”或“证明”的方式应对高压:

“学习”应对式:

相信能力是可塑的、可以发展的、努力实现与进一步发展能力相关的目标。

“避免”应对式:

相信能力是有限的、力求避免因技能不足而产生的负面判断和反对。

“证明”应对式: 

相信能力是有限的、个人通过展示能力来寻求有利的判断与机会。

“当“避免”或“证明”应对式的人发现自己处于高强度工作和职场竞争时,他们反而会对工作环境的参与度较低,并选择相信自己因能力有限、无法成就上司的要求或创造职场的成就,造成情绪疲惫和犬儒主义(cynicism),这也被称为职业倦怠。”

小心职业倦怠出现

职业倦怠是一种由长期过度压力和工作负荷导致的身心疲惫状态,通常表现为情感上的枯竭、工作效率下降以及对工作的负面态度。

波兰研究员斯坦尼斯瓦瓦·图霍尔斯卡提出了以下类别的倦怠症状:

情感(Emotional)症状:抑郁状态、疲惫、焦虑、情绪控制力下降、易怒、同理心下降和攻击性增加,以及普遍缺乏工作满意度。

认知(Cognitive)症状:无助感和无力感、自卑感、记忆力和注意力缺陷、思维僵化、敌意、怀疑、投射效应严重化,以及对工作场所的同事和权威缺乏信任。

行为(Behavioral)症状:冲动行事、无法休息、孤立、工作质量下降、不愿意接受新想法、缺勤以及避免花时间在工作上和与同事接触。

动机(Motivational)症状:价值观的丧失,例如与工作相关的意义感、高期望和抱负、工作满意度、主动性和创造力以及普遍的工作意愿。

躯体(Somatic)症状:头部和背部疼痛、睡眠障碍、体重突然变化、心脏和胃部疾病、高血压和免疫系统普遍衰弱。

勿让短暂感受

影响长期思考

在现代职场中,我们常常被告知要全身心投入工作,追求更高的业绩和成就。然而,真正的职业幸福和成长并不仅仅依赖于工作本身的回报,更在于如何在工作中实现个人的核心价值观,如何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并学会区分自己能够掌控与无法掌控的事物。

首先,魏爱灵说,明确理解工作如何契合个人的整体人生价值观至关重要。

她强调,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尽管它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但我们的生活还包括家庭、健康、友谊以及个人兴趣等多个层面。个人价值观可以包括诚实、真实、创造力、感恩等诸多方面。与其专注于工作中的回报与成就,不如将注意力放在是否能够在工作中践行和实现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这才是更为深远的目标。

避免消极思维

其次,学会识别与工作相关的自动思维模式非常关键。消极的思维方式可能会显著影响工作表现,例如非黑即白的极端思维、过早下结论或灾难化的想法。

“学习如何区分想法和感受,以避免被短暂的感受过度影响长期的思考模式。”

第三,学会区分自己能够控制的和无法控制的事情。

我们常常会对那些超出自己掌控范围的因素过于焦虑,例如他人的看法或言论。然而,只有学会专注于那些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才能更有效地应对挑战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对于无法控制的因素,学习接纳和适应,寻找内心的平和与满足,这同样是重要的成长。

“不要过度专注于快乐。情绪是短暂的,但生活中的意义是永久的。希望大家都能成为一个“学习”型应对者,无论面对工作中的挑战还是生活中的困境,都能够从中汲取成长的力量,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与希望,过上更加充实和有目的的生活。”

明日预告:打工族开始重新审视工作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并不禁反思:在不确定的未来,我们到底追求什么?

相关报道:

职业规划2025年新提示 年轻人,接招!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