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AI伪造同学不雅照】宽中古来分校再传性骚扰事件 女校友揭男老师G行为越界
(八打灵再也11日讯)宽柔中学古来分校再传出性骚扰事件,这次是一名女生在社交平台揭露她10多年前遭到师长的“权势性骚扰”。
这名为“Zili Ho”的脸书用户,自称是宽柔中学古来分校2012年毕业生,当时为高理1班的何子力。她以“权势性骚扰 关于我的经历”为题,仔细列出自己当时的遭遇。
她指当年来自某男老师的摸头、搭肩、搂腰、牵手、亲手背等举动,令她花了逾10年,才理解那不是特别照顾,不是对等公平的喜爱,反而是权力的傲慢。
她提及,初次对这位男老师G感到疑惑是看到他都会伸手摸隔壁班女同学的头发:“动作都很轻很快,但看到了还是很难让人忽视。”
“上了高中他刚好也教到我们班,课堂上G的手依旧落在包括我的各个女同学头上。但由于已经接受这是他的风格,心里也没有再多想什么,一直到他再次带队我所在的校队参加比赛。
“我仍清楚记得当时我跟队友在一个电脑教室里查找资料,他来到我身边坐下。我们自然地开始聊天,他的手自然地摸了摸我的头,但是这一次他的手没像平时轻触两下后放下,反而,是放在了我的背上开始边轻抚我的头边玩起了我的头发,指尖时不时触碰到我的脖子/耳朵。
“当下我的世界仿佛定了格,整个背部感到僵硬,思绪空白,脑中只有一句话‘这样真的可以吗?’。我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反应,只能更努力让自己专注在与他的对话,仿佛只要我不‘大惊小怪’,这一切就‘正常’。”
“Zili Ho”也在帖文中道出许多她对男老师G言行的疑惑。
“我无数次告诉自己‘不要想太多’,可现在我知道我的无所适从不是错,是他利用了我的信任,却没有好好尊重我的界线。”
“我一次次在困惑慌乱中,合理化他的这些行为。是的我没有大声尖叫,没有抽手离开,还会回他讯息、继续见面、继续聊天。因为他是我信任、崇敬以及依赖的好老师。
“但我心中的困惑没有消解,反而越来越沉重,甚至已到达让我痛苦的程度,而我却无处倾诉。所以在高中的日子,我表面上意气风发活泼开朗,一边背着秘密度日,更在无数夜里焦虑失眠。”
直面创伤 积极治疗
“Zili Ho”说,经历了15年的困惑、挣扎与痛苦,在咨商室里一次次破碎又重建,她终于让自己强大到能够直面创伤,并且公开自己的经历。
“如果你认识我,如果你当年也在场,如果你身边有人正在经历类似的事,我希望你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并且一起阻止下一个悲剧。不是为了现在的我,而是任何一个正在被靠近、被困住,却不知所措的孩子。”
她也指本身写下这篇文,为的是告诉每一个像她一样的男孩女孩:“我们没有错,我没有借着DeepFake事件的风波落井下石,也不需要任何流量,但是时候站出来为我自己,还有还在学校的孩子们发声。”
她希望借此告诉任何有类似经历的人,直面创伤,承认受伤,勿再自己欺负自己,积极治疗,同时哪些还在迷茫中的人,请勿怀疑自己,任何越界并且感到困惑、不舒服的行为都不应该发生。
“界线就是界线,不会因为好意而模糊,或因为辈份有所区别。不要害怕,请告诉你身边可以相信的大人。”
她也促大家勿忽视或漠视其他大人的任何不妥言行,以及孩子的求助讯号,多一人保持警觉,付诸行动,就能少一个孩子们在未来的人生不断回绕在恶梦当中。
她警告任何权力上位者,勿用自己的权势对任何人进行任何形式上的压迫性以及剥削。
“还有你(有关师长),我希望你能看到这篇文章,我不指望你道歉,但你需要直面这件事对他人造成的恶果,无论你承认与否,都是恶行。”
《南洋商报》尝试联系这名发声者,虽然对方不接受访问,但同意让本报引述其脸书内容。
张念群:掌握好边界感 从宽中事件学习提高防范

张念群
(古来13日讯)通讯部副部长张念群认为,各界应正面看待宽柔中学不雅照风波引起的连锁效应,并积极地从中学习如何提高这方面的防范意识。
她说,目前已有许多学生或校友愿意把她们的经历和感受说出来,这可让其他人从中学习,知道哪一些话不应该说,或者具冒犯性,并且更好地掌握边界感,不再让事件重演。
“通过这次的事件,我们必须意识到需在观念上不断与时并进,并且需要更好地知道边界感在哪里,当涉及一些比较严重的指控、性骚扰或性侵案例,我们必需介入处理。”
张念群也是古来国会议员,她是今日出席由马来西亚红新月会古来区会、古来天猛公组屋睦邻计划委员会,以及太阳区睦邻计划委员会联办的女性子宫颈免费检测活动时,如是向媒体指出。
她表示,大部分老师的心理素质其实都良好,惟树大难免有枯枝,一些师长在一些场合也会有失言的情况。
“接下来讨论的重点应该转换,学生及校友把他们的遭遇分享出来,不应只是一股流量,而是为教育制度及校园风气带来正面积极的改变。”
她认同一些建议,包括校方应成立一个小组,针对严重的指控进行完善的调查,并且必须清楚交代谁是调查成员、调查报告何时出炉等,因为只有采取积极的处理方式,才能把危机化为转机。
“我们明白老师也是人,他们也有自己比较舒适的年代和环境,但无论如何,教育工作者需理解和把握边界感,当下什么话不应该说、不应该用什么语气等,学校必须制定规范,老师也应该知道什么言论可能说者无意,却会对学生造成不舒服。”
她指出,为人父母者也需要学习,跟子女沟通时,须小心言词,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必须学会在当下事件发生时,勇敢地说‘不’,清晰地制定边界感,把内心的不舒服说出来。
“这对学生而言很重要,在成长历程中,可避免未来发生更多的不幸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