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

【独家】大马中文影视业 还有下个美好10年?

【大马中文影视业前景(下)】

独家报道:洪诗迪

你知道大马中文影视业,“最好的时代”是何时吗?相信不管是圈内资深的幕前幕后人员,抑或70、80年后的观众,一定不会忘记曾经辉煌的“HVD时代”。

那时候的HVD制作公司,捧红了本地众多的演员,包括陈美娥、林秋燕、江家荣、吕爱琼和傅丽玲等,甚至是有“三朵金花”之称的拿督黎明、麦枫和韩瑛。

要探讨大马中文影视业的发展,演员生态也是不容偏废的话题;他们的成长与发展,不仅关乎个人的演艺事业,更将直接影响影视圈的繁荣与衰落。

因此,完结篇将从演员的视角出发,通过与资深演员陈沛江、温绍平和王爱玲,以及受瞩目的新生代演员原腾的对话,希望能从不同世代的经历与感悟中,更全面地了解本地演员的生存状况、发展困境及对行业的看法等,才能为大马中文影视圈的发展建言献策。

若从80年代说起,大马中文影视业的美好时代,可分成3大阶段:

【第一阶段】昙花一现的山水影视
1988年创立的山水影视制作公司,首推作品《特警群英》便冲出了海外市场,可惜就在推出第二部作品《芭山恩仇》后,隔年便因经营不善而宣告倒闭。

【第二阶段】曾经称霸一方的HVD
1990年代初创立的HVD,是一家企图成为大马TVB的本地影视制作公司,而且崛起得很快,迅速称霸本地中文影视圈,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甚至兴建自己的影视城。

可惜却被1997年的经济风暴击垮,宣告停业。

【第三阶段】大马私营电视台崛起
来到2000年代,经历了长达数年的低迷期后,大马私营电视台开始制作“原创中文电视剧”和综艺节目;跟山水影视和HVD不同的是,他们既是制作公司也是播映媒体,无需靠国营电视台购买播映权。他们甚至还举办了年度颁奖典礼。

最好也是最坏时代

当大马私营电视台,包括NTV7和8TV崛起时,虽然说中文原创剧的产量不少,也捧红了不少本地演员,但蓬勃程度仍比不上HVD时代。

然而有句说,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尽管HVD产出了不少经典电视剧,包括《蒲公英》、《无根草》、《蔷薇之泪》、《我主皇朝》和《最爱是谁》等,且在香港和中国电视台都能观看,带热了本地中文影视圈。

本地演员沦为陪衬

但不得不说,当时有好多的剧本其实都是源自香港,本地编剧和导演能发挥的机会不多。

演员也一样,当时的主角多数是香港来的二三线演员,本地演员多是担任陪衬的角色;但因产量多,几乎是每日开拍8组戏的程度,所以即使是陪衬角色,参演机会也比现在多,因此才能捧红一大班本地演员。

像“大马视帝”温绍平就曾被誉为“HVD一哥”,虽然陈沛江没签在HVD旗下,但也获得了不少参演的机会,让他忍不住直呼:“对演员来说那是最好的时代。”

难逃“10年魔咒”?

原以为大马中文影视圈会一直向好发展,没想到一场经济风暴来袭,所有大大小小的制作公司消失得无影无踪,瞬间击垮了所有人的美梦。

当私营电视台崛起时,所有人又再度充满了希望;只是没想到,到了2010年代,又碰上了经济衰退,整个圈子再度慢了下来 ,温绍平忍不住感叹:“有没有发现,这几乎都是间隔10年?仿佛是我们逃不掉的10年‘魔咒’。”

也因此,当原腾在2018年正式签约入行时,各界前辈都告诉他选错了时机,正因为那是市场最不好的时期,他说:“确实,当时不仅金视奖颁奖典礼没了,NTV7也停止制作中文剧,所以机会的确是少了很多。”

只是近两年,看见大马中文影视圈已在恢复制作,包括国外制作组也更多地在接触本地市场,加上现时代能发挥的平台也更多,所以他愿意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

演员应多面不设限

虽说本地演员不缺机会,但仅靠本地中文影视圈,真能稳定和长久发展吗?特别是新生代的演员们,究竟是要继续深耕本地市场或向外寻求更广阔的舞台呢?

陈沛江直言:“对新晋演员来说,仅在大马影视圈发展会比较困难,因回酬一般不高。所以我常跟他们说,有机会一定要向外发展,别一直留在国内等机会,重点是赚得又不多。”

然而,他会这样说,其实心里也充满矛盾,一方面是心疼新晋演员的处境,另一方面又担心年轻演员都外流后,本地影视圈会呈现断层现象,“那我会觉得很对不起这个行业”。

勿坐井观天

对此,新生代演员原腾亦表认同,“即使你最终是要长驻大马,你也一定要先到国外的影视圈体验一回,而不能坐井观天,这样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并作出改进。你同时也会发现,其实大马并不差。”

温绍平则认为,若真的要留在大马发展,一定不能局限在华语圈,而要主动渗透到马来影视圈,所以一定要把马来语的基础打好,你在本地影视圈才能有更多机会。

虽然王爱玲也常劝新晋演员要有其他的正或副业在身,但她认为:“年轻要冲就要尽力去冲,歇斯底里地冲,即使遍体鳞伤也没关系,但一定要给自己一个期限,期限到了就好好调整方向,审视现实。”

缺磨炼机会  演技受质疑

TVBI总经理陈树鸿在接受本报专访时曾说,尽管大马新人中有很多“潜力股”,但绝大多数都是具备音乐天赋,反观演技这一块还需要多磨炼。

对此温绍平亦表示,大马演员面临的一大挑战,正是缺乏磨炼机会,他说:“现在回看很多知名港星的早期作品,你会发现他们早期都演不好,可现在的演技却充满了层次和深度,为什么?正因为他们的参演机会多,自然能快速提升演技水平。

“反观在国内拍了一部戏之后,可能要等数个月才有下一部,磨刀的机会相对少,刀又怎么会锋利呢?很多人说我演了30年的戏,但我真不敢认,因为认真算起来,真正有在拍都不到5年,所以我不敢说自己是‘老戏骨’,每部交到我手上的戏,我都当做是一个全新尝试。”

开办演员训练班

因此王爱玲认为,也许我们要认真考虑,在国内开办演员训练班,对此ASTRO中文部制作总监李治成在受访时亦透露了一样的想法。

重点就是,由谁执行?谁愿意踏出这第一步?

当然,我国并不是没有好的新生代演员,好比温绍平就挺欣赏原腾,因为“不管是在怎样的环境,他都可以把一个角色发挥得很好。”

跨地域合作须谨慎

针对演员和制作公司的跨地域合作愈发频繁,国外影视公司入驻大马开分公司,投资本地制作的同时也发掘并培训新秀演员,我国影视业的幕后人员似乎都很看好这一趋势,但演员们又怎么看?

对此王爱玲说:“本地制作找国外演员助推关注和收视率,我觉得是无可厚非,但既然是本地制作,不仅本地演员的数量不能少,所分配到的角色也不能太小,一定要有重要的发挥,这样才是正确做法,以保障本地演艺圈的发展,起到真正双赢作用。”

这就像本地演员参演外国制作,一般也不会拿到太重要的角色,温绍平说:“确实很多时候都只能拿到陪衬的角色,以中港合拍剧《家族荣耀》为例,当中有很多大马演员参演,但你有看到一个真正吃重的角色吗?包括我在港剧《无惧》中的角色也不重。

“但没有重要角色,并不代表你就没有发挥空间,它反而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契机,让你跟国外演员和剧组学习,同时打开自己的国际知名度,所以别因角色小就拒绝参演,特别是新晋演员。”

至于国外的电视台在大马开分公司,能否带动大马中文影视业再度崛起,陈沛江则持保留态度,“毕竟现阶段还没看到一个明确方向,但一家大公司愿意来马开设分公司,已经是一个好信息,证明我国还是具备一定的市场潜能,能否再崛起就要看具体做法是什么。”

多元特色被忽视

除了跨地域合作外,温绍平认为大马影视圈要走向蓬勃,不能只等政府打救。

他说:“有一件事是我一直觉得挺可惜,即至今仍没有看到一个,真正能代表马来西亚的影视作品。大部分作品都只专注在各自的种族文化,没有真正融合3大种族,将大马真正的社会面貌反映出来,这在我看来是不健康的现象。”

“多元种族和文化就是我们的独特优势,是大部分国家没有的,如果是要看很纯粹的华人文化,我们已经有台湾、香港和中国,所以要让其他地区的观众看到‘大马制作’,我们一定要把各大种族拉一起,制作出别人没有的影视作品。”

马来影视圈更开放

但相比之下,他反而认为,以马来语为主的影视作品,还能看见一丝的异族元素。

对此,陈沛江亦表认同,他说:“近年来确实有不少马来制作正在找华人演员。

“但有不少演员都碍于马来语不够流利被迫推掉,像我最近也接到一个马来电影的邀约,我也很坦白告诉他,马来语不是太好,若对白太复杂可能会应付不来。这真要怪自己以前不爱读书,但很庆幸,他们都愿意接纳我们的不足,所以马来制作在这方面是挺开放。”

他们如何看待大马中文影视业的前景?

“对此我有所保留,这些年来的起起伏伏,让我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让我不敢再有所期望。若政府能认真看待并大力推动整个影视业,也许就会不一样。”——陈沛江

“老实说,不看好,短期内很难看到太大的进步。但我衷心希望大马中文影视圈能一直持续前进,尤其看见幕前、幕后的人员都很用心在经营,这也是让国外观众认识到大马文化的重要渠道。”——温绍平

“我反而是看好大马中文影视业的前景,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磨炼出了一批强大的人才,能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制作出好作品,这是我们的竞争优势,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吸引更多外国资本和国际合作等发展机遇,让整个产业越来越好。”——王爱玲

“近年有不少国外的影视团队都选择来马取景拍摄,甚至是合拍等,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对各国影视产业是具吸引力的,所以我愿意相信大马中文影视业一定能越来越好。”——原腾

相关报道:

【独家】本地华商故事精彩-tvb欲拍大马商战剧

【独家】编导难求·演员外流 本地影视制作需再冲刺

视频推荐:

反应

 

娱乐

【独家】编导难求·演员外流 本地影视制作需再冲刺

【大马中文影视业前景(中)】

独家报道:洪诗迪

大马中文影视圈曾经是一颗“璀璨明珠”,但这个曾经充满活力的圈子却一直在经历起伏跌宕,从70、80年代的黄金时期,到90、00年代的蓬勃发展,再到后来逐渐陷入沉寂;现如今,虽已不复昔日辉煌,但仍然在砥砺前行。

然而,令人想不通的是,为何大马中文影视圈耕耘许久,先别说中港台的影视圈,就连我们的邻国新加坡也不如?

面对如此的景象,圈内人是如何看待大马中文影视圈的前景?是如TVB般充满信心,或是深感迷茫与困惑?且听圈内的两大关键人物——ASTRO中文部制作总监李治成,及马来西亚华人影视协会副主席兼电影监制姜志昂怎么说。

还记得有段时日,逢周一至五的晚饭后都会准点守在电视机前,追的不是日、韩或中港台剧,而是本地电视台播映的大马中文原创电视剧。

约莫从2006年开始,本地一家私营综合媒体公司旗下的两大免费电视台NTV7和8TV,便联合本地制作公司打造出大量的中文原创电视剧,具体数量无法考究,但据悉已有逾百部,而且题材多元,包括民初剧、警匪剧和家族斗争剧,甚至穿越剧等。

其中较受好评的有2006年《原点》、2008年《情牵南苑》、2009年《女头家》、2011年《追影·筑梦》、2012年《香火》、2013年《男婚女嫁》和2019年《守百年之约》等;而《女头家》更创下中文电视剧的最高收视纪录。

可到了2017年,NTV7便不再制作电视剧,甚至在2020年宣布停播,虽然8TV仍然持续制作,但近年都专注做迷你剧或贺岁剧。

不擅培养 浪费才华

至于国内的收费电视霸主ASTRO,则是从2022年开始制作中文原创剧,对此李治成解释道:“虽然ASTRO以往也有在制作电视剧,包括福建频道欢喜台和儿童频道小太阳,但数量并不多,基本上是无法成为一个长期存在的制作。”

“两年前,当我们意识到,应该要制作自己的中文原创剧,并开始找回圈内人合作时,才发现很多演员还在等戏演,很多制作公司也一直很想继续拍,只是等不到一个好机会。当然也有不少圈内人都纷纷转行或外流了。”

他坦言,这对他们来说是一大挑战,正因要在国内找到出色的编剧和导演不容易。但并不是说国内没有人才,相反,我国有很多人才,只是都外流到国外发展,留在国内则没有好好培养,白白浪费他们的才华。

中文电影热潮再现

2000年前后的本地中文电影,似乎就没有电视剧般蓬勃,由本地制作公司出品的中文电影数量相当少。

直到2010年后,本地中文电影才开始出现转折,因ASTRO发行了首部纯本地制作的中文贺岁电影《大日子》;虽然在开拍初期不被看好,但却取得相当不错的票房,随后发行的《天天好天》和《一路有你》等也一样卖座。

对此李治成强调:“这表示仍有本地观众愿意支持本地电影”。

而ASTRO与周青元导演的成功,亦掀起了一股拍电影的热潮,但当越来越多人都来分食“这块蛋糕”时,中文电影的水准又出现被拉低的迹象;拍电影的人多了,好的电影却很少,导致观众对中文电影失去了兴趣和信心。

《富都青年》名利双收

激励电影人勇敢破风

然而,近两年来,几部在各大华人市场引起话题的本地制作,似乎又燃起了观众对大马中文电影的热情,特别是王礼霖导演首度执导的《富都青年》,包括李治成和姜志昂都异口同声称“是一大标杆”。

姜志昂表示,自己很幸运,一入行便碰上中文商业电影的起步期,包括《初恋红豆冰》、《大日子》等中文电影都十分盛行;尽管后期有段时间看本地中文电影的观众变少,但他始终坚信“本地中文电影和剧集不会没有市场”。

“看看王礼霖导演的《富都青年》,首度执导便取得不错的票房,入围各大影展和电影节并得奖,最近更获FINAS首度推荐中文电影代表我国征战第97届奥斯卡金像奖。是他让圈内的我们领悟到,只要用心把电影做好做对,迎合甚至突破市场需求,吸引观众去看你的作品,你就有机会被看见。”

李治成补充道:“确实近两年又看见了中文电影圈的起色,但我希望后续能朝好方向持续发展,而不再是所有人都抢在贺岁档拍电影,贺岁片越来越多,平日就很难看到一部好的电影,这在我看来是很不健康的现象,已经失衡。”

对此姜志昂也深有同感,正因为比起一般的电影,贺岁片更容易说服出资方、也更容易吸引大众观看,所以大家都一窝蜂去拍,尤其即将来临的2025年,我国将有多达6部本地制作的贺岁片。

资金不足最大挑战

“本地制作”为何不再香?

多年来见证“大马中文影视业”的起起落落,相信不仅仅是圈内人,包括观众也深有感触。

很多人将本地中文影视业的沉寂,归因于国内的中文市场小,但李治成不同意;从几部收获高票房或高收视率的作品便能看出,其实中文市场不小。

对他来说,电影素质才是一大主因。

“时下观众的观影水准已愈来愈高,尤其在国内有那么多的国外影视作品和平台在竞争,再加上他们的制作水准又非常高,题材也相当多元,反观我国仍停留在传统的拍摄和编写手法,题材也较单一,导致我国的影视作品失去吸引力和竞争力”。

但归根究底,这一切也跟“资金不足”有极大关系,因制作费不高导致拍摄受到局限,无法拍出国外高制作费的水准;试问,若要花20令吉到电影院看戏,你是要选本地的低成本电影,或国外花1亿拍的电影?

正因如此,我们不能全怪本地观众不支持本地制作。这个产业若要有所改变,大家必须连成一股力量,包括出资方,他说:“很多时候他们都太看重‘短期回收’,忽略这一行需要时间建立,并不是说马上做,马上见回收。当他们看不到短期回收时便会放弃投资。”

政府支持影视力度不足

常听圈内人说,我国影视业的发展无法达至国外规模,最大原因是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

李治成亦表示认同,本地中文影视业确实没有得到有关当局的“全力支持”,但说的并不是资金,而是缺乏一个良好的制度助力推动,他说:“国外的观众是已经被培养出,对本地制作和演员的高度支持和自豪感,国内的制作和演员不是没有,只是比较难。”

曾到韩国进行商务拜访的姜志昂更举例道,韩国政府是全力在力挺他们的影视产业,将之视为必要(essential)的产业在推动,因此规定各行各业都要支持,每一部影视作品也要融入本地文化和国产品牌。

他说:“所以都很期待我国能有这样的转变,透过全面性推动再慢慢改变整个生态,也许以往在韩国也仅有20%观众支持本地制作,但现在已上升到70%,我深信大马中文影视业也会有机会反转。”

但他认为,目前最大的阻碍是缺乏“量化评估”,导致无法提出一个具体数据,证明这个产业对国家经济的具体贡献。

“也许他们看见的,仅仅是作品带红了演员,演员获得了代言机会,品牌爆红并赚钱后贡献税收,仅此而已。他们未看见后续的连锁效益。”

港演员加持本土剧加分

除了“合拍剧”,邀请国外演员参演似乎也成了近年来的趋势,譬如ASTRO的中文原创剧集《名门》,便因邀请了香港资深演员米雪和石修参演而引起话题。

对此李治成坦言,这确实是一个加分做法,背后有着很多的商业考量,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决策,其中3个加分点就包括:

第一、前文提到“寻找人才”是我们正面临的一大挑战,在与国外资深演员合作的过程中,他们丰富且熟练的表演经验,不仅能有效提升本地演员的演技,带动新生代演员们共同进步,还能提升整个剧组的制作水平,他们也会针对剧本和制作给予宝贵的意见。

第二、若一部作品中就只有本地演员,本地观众的期待值一般都不高,反而有国外演员参演才能提高关注度和观看率,继而提高本地观众对本地制作和演员的认识与认同。

第三、正因关注度和观看率都提高了,此类作品更容易找到商家赞助。

“这是我们必须接受并作出改变的现实,而不是继续坚守固执的观念,认为本地制作就只能有本地演员,让大马中文影视圈继续沉寂,反而该让海外与本地之间有更多交流,让作品整体更具国际化价值。

“所以若未来有合适的剧本,我也希望能延续这种模式。”

下期预告:本地演员不看好影视前景?

相关报道:【独家】本地华商故事精彩-tvb欲拍大马商战剧

视频推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