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独家】寻找群体优越感 华社渴望认同

【风云变幻的大马华人尴尬癌·中篇】
独家报道:黎添华

当有人问你是什么人时,不难回答吧!但对著名波兰社会心理学者亨利泰菲尔来说,这几乎要了他的命。

这名享誉全球的学者曾在二战时被德军问及是不是犹太人,承认的下场是送到集中营,否认却又过不了自己那关。所幸,他在承认犹太身分后,只送往劳改营。

因为这段经历,逃过一劫的他与学生共同提出了“社会认同理论”。只是,1982年逝世后的他没想到,40年后的今天,马来西亚华裔也需要这套理论来梳理自身的尴尬。

来自群体中的尴尬

倾向最多相同特质群体

若从南洋研究、新马华人发展进程,以及政治历史背景的角度审视,不难理解为何部分大马华裔会在涉及中国的课题上,如中港事件、中台课题,又或中美贸易战,甚至俄乌战事,都表现得十分敏感,甚至激动得犹如自己就是当地子民。但更深一层的原因是,我们都在试图与自己拥有最多相同特质的群体中寻求认同。

本地著名社会学者兼理科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副院长蔡熯锟博士表示,“社会认同理论”阐述的就是我们对自我的认同感,其实建立在我们属于哪一个群体上。换言之,我们的认知、自尊、乃至身分认同,其实都与我们属于哪个群体有关。

过程中,我们的自我身分认同,与自我价值及尊严有关系,一旦我们认定自己属于那个群体,就会尝试提高自我优越感。反观,若我们的群体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我们也会尝试提升群体的优越感,以确认自我身分,同时也提高自我价值。明乎此,因为华人在大马社会分层中缺乏社会的优越地位,因此往往会将认同感投射在与自己拥有更多普遍特征的中国。

“我们不会将身分认同投射在白人身上,因为他们与我们没有太多共同特征,这也解释了为何南马华人曾一度将自己的身分认同感投射在新加坡。”

社会认同理论3个重要过程

1)社会类化 (Social Categorization)

- 寻找每个人的普遍特征,如华人就黑发、黄皮肤、黑眼珠

2)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fication)

- 依据普遍的外在特质来分类,如:将拥有黑发黄皮肤者归类为华裔3)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

-依据认知做判断和比较

投射比自己更好群体

基于群体优越感的缘故,我们往往会把身分认同投射在一个比自己更好的群体上,让自我感觉良好的拥有优越感。这也是为何大马巫裔不会将自己投射在印尼,而二三十年前,我们的投射对象往往是港台,而不是中国。

“某种程度而言,这也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因为我们无法在这个身分中建立自尊。”

不过,蔡熯锟坦言,这样的理论始终建立在一种刻板印象的基础上,也会造成不必要的偏见。尤其人类具有多面向,而一个人也会拥有很多身分,因此他不主张以普遍特征,如肤色、地区、血缘等来构建与鉴别身分,更不建议让非理性的情感来确认自我的身分。

“虽然那种认同感是很真实的,但不一定是客观理性的判断。两个在槟城生活的华裔男子都有许多不同之处,所以中国汉人与大马华人真的一样吗?”

来自球场与战场的尴尬

林丹对战拉昔支持谁?

若英国和中国在同一场球赛中对垒,大马巫裔几乎可以在没有精神束缚及情感压力下支持任何一方,但作为大马华裔的我们,却可能产生希望中国夺标的期待。

蔡熯锟以“社会认同理论”解读,这是因为英国中国对大马巫裔完全没有任何相同的普遍特征。

“但若换了是中国林丹与大马拿督李宗伟对打呢?我们下意识会希望李宗伟胜,因为李宗伟和我们拥有更多的相同特征。”

有趣的是,蔡熯锟反问:若林丹与拉昔对打呢?大马华裔支持谁,或是另一道尴尬的问题。

这种希望谁胜的“期望”,其实就是建立在谁与自己拥有最多相同特征上,谁的特征更多,我们就会越有好感。

“你还是可以支持林丹,只是在场的中国人可能会觉得奇怪,而你可能会在内心中自我解释一番,而不是一种很纯粹的反应。”

南海课题鸦雀无声

这样的尴尬也发生南海主权课题上。

不少亲中的大马华裔或组织,在中国多次被指闯入我国海域时的鸦雀无声,失去平日对特定国际课题发声的凛然大义,就是一个例子。

来自国家的尴尬

寄托强国没提升地位

《血统的原罪: 被遗忘的白色恐怖东南亚受害者》一书曾精辟地批判一种刻板想法: “你留着中国人的血,所以你是中国人”。无疑,当许多东南亚华裔不再以华侨自居的今天,血统的说法显然是种不必要的束缚。

该书作者杜晋轩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点出,小部分大马华裔因为欠缺对国家的认同,以致很多时候会寄托强国来寻求心里慰藉,甚至认为只要中国强大,大马华人的地位就会获得提升,但这个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中国在2008年奥运后就向世界展现它的崛起,但14年过去了,大马华人的地位真的有提升吗?”

他也点出,中国驻马前任大使黄惠康博士之前在茨厂街为华人“站台”的举动,虽然引起华社普遍的好感,但这究竟是中国政府的立场?抑或外交部的决定?还是出自于其个人的行为,这有待检视。

“我个人认为这是黄惠康个人的决定,毕竟过后的几任大使不见得有类似的立场表态,而且中国的外交原则之一就是不干涉内政。”

大马国际威望不足

尤为一提的是,他认为,导致我国华人在国际课题上无法从“大马”的角度出发,主要因为我国政府并没有太强调自己在国际上的地位所致。

首先,大马在国际政治上地位并不特出,对国际事务上也没有太强调自己的位置与角色,这让国人会在摸不清国家立场,且经常接触其他国家的资讯下做出自己的判断。反观新加坡虽然是个小国,但在世界议题上却积极发声,因而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声量。

再来,我国政治人物与民众的互动仅局限在国内政治,政府没有特别向国人强调国家的国防及外交等立场,这导致国人在看待国际课题上,往往会在不了解国家立场下,凭着自己接触的国外资讯做出选择。

不仅如此,在社媒培养同温层的情况下,民众很难做出相对客观的判断,更令人担忧的是,社媒的内容不乏有心人士的刻意操作,试图借此误导或带风向。这对媒体释读与辨别资讯能力相对较弱的国人来说,很容易被人左右。

杜晋轩认为,要走出这个死胡同的根本做法,国人必须加深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如此才会加强作为大马人的自我身分认同。

“当我们认同自己的国家,那么看待许多事情都会以国家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以外国的视角切入。”

他也强调,生活在这个国家,国人与国家就是命运共同体,因此任何涉及到国家利益的课题上,大马的利益理应要比其他国家来得更重要。

最完整保留中华文化及教育

很多人好奇,东南亚各国的华裔中,似乎只有大马华人较出现“尴尬癌”的情况,对此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研究员阮湧俰博士认为,回顾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历史,可以发现大马华社在保留中华文化与教育方面,是优于其他东南亚国家或地区,甚至被公认除了中港台以外,中华文化和教育保留得最完整的国家。

许多东南亚国家或地区自1950年代至1980年间,先后遭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与破坏,促使中华文化和华文教育的发展受到一定的打击。因此,当中国崛起时候,东南亚华社更关注的是重建当地华人文化与教育。

中国崛起加深情意结

至于大马却恰恰相反,虽然我国华教发展也曾受到政府的政策影响,但在华社的坚持中顺利保存下来。

因此,当中国崛起时,大马华社不是重建中华文化与教育,而是在原有的文化与教育基础上,与中国再次建立更密切的交流联系。

“在此情况下,大马华人有更多机会关注与中国有关的事务,甚至让‘中华情意结’牵动自身的立场。”

杜晋轩也认为,对比新加坡、泰国、印尼等的同化现象及文化融合,我国的华教及中华文化保留得相对较好,然而也正因如此,印尼等国家的国族认同纠葛,相对就比我国来得少。

不过,他不认为这是造成我国“尴尬癌”的原因之一,因为也有不少受英文教育者,基于反对帝国主义脉络而不认同英美的做法,一些受中文教育,甚至在中国留学的人,也不一定就亲中或全然仇美。

显然的,大马华社的“尴尬癌”是一个复杂的习题,长期下去更会带来严重的隐忧,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就没有解决的办法,前提是,我们是否愿意正视这个问题。

反应

 

言论

民声反映不满思变/陈金阙

笔者妄自菲薄,对两线制广加解释,还好没有惹来读者谩骂。

不相信笔者的读者,其实也不必浪费时间在反驳笔者,因为,真相是越辩越明的,而且,真相往往是很不中听,不堪入耳,看看华社目前的情况,大家应该有所警觉。

打从希望联盟执政以来,民主行动党似乎成了华人的浮木,大家齐心协力抱着这根浮木,不让它沉下去。

华人对巫统仍反感

只是,人满为患,浮木的浮力是否经得起500万华人的重量,有待斟酌。这时候,如果对它有什么微言,只会引来大家仇视的目光。

不过说来有趣,近来民心开始思变。我既然推荐国阵,当然会看看人民的反应。

老实说,华人对巫统还是很反感,尤其是出现像阿克马这样的“党要”。

但是,自从团结政府,尤其是行动党呼吁人民投票给巫统候选人,华人在“贪污”和给予支持的两者之间,似乎出现了选择性正义。

既然可以投给巫统,是不是代表选择了容纳“贪污”呢?大家大可不必自责,制造选择性正义的,不是我们,而是我们所支持的“领袖”。他们为了选票,美言为更好的未来,让大家觉得,这样选择是没有错的。

政治的哲学,是生存,不是黑白分明,一加一等于二,我们必须明白这个道理。

说到巫统,当然要说一说马华。说到马华,当然要说到总会长拿督斯里魏家祥博士。在行动党“反客为主”之后,魏家祥成了行动党最头疼的假想敌。

根据一位专栏分析员的说法,魏家祥在华人这边还是吃力不讨好,不过,印象正在改善中。但是,在马来社会里,马来人似乎越来越支持他的言论。这位语气不卑不亢,能操流利马来语的政治名宿,虽然在团结政府阵营,但是对于政治时弊却不吝发言,言中有物,常常说出人民的心声,得到民间的好感。

笔者对马来社会缺少研究,不敢乱下断言,不过,像魏家祥这种能够引经据典论政,而且没有无的放矢的,应该是政敌最为顾忌的人物。

批评政府为纠正政府

还有一位评论家,说的更是让人深思。他说,人民批评政府,目的是为了纠正政府,而非与政府为敌。

以前马华当家,我们批评马华,民政当家,我们批评民政,那么现在行动党当家,我们批评行动党,有什么错了?

当马华民政解决不了民生,我们不断的批评,甚至用选票惩罚他们,我们不觉得不对呀?这回到了行动党,我们就不敢批评了吗?

因为没有行动党,就会成为回教国了吗?那么,行动党去制衡伊斯兰党。为什么还要把败军之将的马华当成最大的政敌呢?

此外,巫统不是频频对行动党开炮吗?为什么行动党可以包容巫统或巫青,却要魏家祥“静静”,不然就建议将他移去反对党的席位呢?

重要的是,魏家祥是不是没有理由的乱喊,还是将华社或华教面对的问题揭发出来。

行动党既然当上了马华以前的角色,前车之鉴,如果不做出改变或比马华做得更好,那么,被华社批评,那是难以避免的。

近来货柜倒压毙一位年轻女司机的案件,我们看到人民在社交媒体痛骂交通部长陆兆福的视频,显然和之前大家就轻快铁故障事件,对陆兆福展现的容忍和以前魏家祥当交通部长时的痛骂,是极大反差的。

如果行动党对下一届大选还要保持99%的华裔支持率,那么,现在检讨,还是来得及的。切莫到时你们才问:华裔,你们到底要什么?

视频推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