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独家】资讯勿照单全收 4招辨假新闻

独家报道:邱诗承

(吉隆坡31日讯)“听说某某地方有冠病,你们千万不好过去那里!”、“明天早上4时到4时30分不要出门,因为政府安排飞机洒消毒药水,请互相转告。”、“吃大蒜、晒太阳可预防冠病!”... ...

上述资讯是否似曾相识?你又曾否转发这些资讯?

全球力抗2019冠状病毒病之际,不少国人每日都会在不同的社交媒体群组中,收到许多与冠病有关的资讯。由于这些形形色色、似真似假的资讯难辨,加上国人对疫情的担心,很多人宁愿先转发予亲友,作“善意提醒”。

人民往往在这情况下成为了“假新闻”(Fake news)推手而不自知。

“假新闻”是近几年来相当热门的讨论课题,它不再是普罗大众遥不可及的字眼,或是局限于新闻媒体机构所面对的挑战。

相反地,它与民众每日接受的资讯息息相关,更随时左右民众对事物的判断。

“假新闻”也会令社会容易陷入混乱,其中最显著例子就是在冠病疫情中,出现许多未经医学专家证实的治疗和防疫偏方,并在社交媒体群组中流通,令民众困惑。

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前,社交媒体上流传一则假消息,声称教宗支持特朗普为总统候选人。

当此事被揭发后,也成为了各家媒体在打击假新闻时一个重要的参考例子。

如今,“假新闻”如病毒般在社交媒体流传,各造是时候认真看待并设法阻止它泛滥成灾。

科技加剧假新闻流通

诺丁汉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教授扎哈隆纳因指出,“假新闻”并非新鲜事,若对这词汇作进一步定义,那在广告和宣传出现时就已有“假新闻”。

“在商业领域上,虚假新闻将以虚假广告的形式出现。许多国家或地区如今都有各自广告标准管理机构,负责监控虚假广告和保护消费者。”

扎哈隆纳因接受《南洋商报》专访时点出,“假新闻”问题的本土脉络,离不开国阵在1980年代执政期间对新闻处理的方式、烈火莫熄运动、成立多媒体超级走廊等事件。

他认为,本地假新闻问题,可追溯至前朝国阵在1980年代的执政时期,当时国阵通过媒体拥有权和立法,对任何与国阵新闻相抵触或出现挑战的新闻,特别是有关大马政治的新闻,都被描述为“伪造”。

他续指,随着爆发烈火莫熄运动,不少读者当时对一些媒体失去信任,加上政府在1996年成立多媒体超级走廊且推出不审查网络内容的法案后,便正式开启了我国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年代。

“在过去20至30年中,科技的蓬勃发展促使新的软件和手机应用程式软件面世,以支持更全面和便携式的电信设备,例如智能手机。

“基本上在大马许多地方,互动式通讯如WhatsApp、推特、面簿、Instagram等社交媒体蓬勃发展,已是司空见惯。对政府和人民而言,这是福音,也是祸根。”

新兴社媒不易监管

尽管通讯与多媒体委员会早前在疫情期间每日都会公布假新闻的列表,要求民众勿轻信,并设立Sebenarnya.my来反击“假新闻”,但在面对资讯以分秒方式流通的时代中,这些似乎还不足够。

扎哈隆纳因说,对政府而言,社交媒体快速发展已是问题,因为从技术层面而言,这使得控制错误和虚假资讯变得更困难。

他提醒,现今资讯来源多样化,不再仅仅是由上而下,也是每日24小时在转动。

“尽管有诸如通讯与多媒体委员会之类的监管机构及严刑峻法,但新兴社交媒体却不容易监管。”

他也感叹,主流媒体在过去10年中失去了民众的信任,新兴社交媒体也在这期间崛起和迅速发展,造就各式各样的资讯流通,而这些通常都是大众口中的“假新闻”。

“这使许多人相信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后真相’时代,人们对‘事实’提出异议,并希望坚持本身观点。对世界的了解,在许多人看来,似乎是取决于我们的情绪,而不是事实资讯。”

立法打假 教育至上

“假新闻”泛滥迫使各方采取了许多对策。站在政府角度,立法是最常用的打击手段之一,包括立法管制社交媒体平台和拥有者、对散播这类新闻的民众采取强硬的法律行动等,以防止虚假资讯引发社会对立矛盾,动摇国家各政府机构的运作。

不过,扎哈隆纳因对政府立法管制一事有所质疑,因为这关乎一个怎样的政府来进行立法工作,以及如何定义所谓的“假新闻”。

“立法通常被视为最好的出路,但是谁在制定法律呢?是要保护人民的良好政府,还是希望进一步控制人民的非民主政府?

“另外,我们如何定义假新闻?例如,讽刺是假新闻吗?当然不是,但我们曾有过如此愚蠢的例子,其中笑话、漫画、讽刺都被诠释为假新闻。”

为了培养一个对“假新闻”具高度认知的公民社会,除了政府立法管制,教育或许才是长远的出路。

事实核查机构须见公信力

长期从事传播教育与研究工作的扎哈隆纳因直言,打击“假新闻”的最佳方法是在社会各阶层提供更严谨的教育,而资讯更丰富且受过良好教育的公众,将是对付假新闻的良策。

他认为,如今也需建立更全面的事实核查机构,并免费向公众开放。

“理想情况是这些机构应独立经营,因为说实话,像Sebenarnya.my这类由政府经营的机构缺乏信誉。”

从早前倡议的言论自由,到如今不负责者滥用自由的空间,撰写与转发“假新闻”,导致不实资讯在网络上铺天盖地,让这时代者饱受另一种痛苦。如今打击虚假资讯,责任不是仅落在某一方,反之大家都应当个尽责公民,共同向虚假与不实资讯说“不”。

反应

 

要闻

张念群:授权警向社媒索数据 通讯法修正案下月呈国会

(吉隆坡25日讯)为了加强打击假新闻,政府将在1998年通讯及多媒体法令修正案中引入新条款,赋权警方要求社交平台提供用户的资料和数据。

通讯部副部长张念群说,一旦新条款在国会通过,执法机构将能更有效地追踪假账号背后的真实身分。

她指出,政府目前的重点在于修订1998年通讯及多媒体法令(588法令),引入保存和提取通讯数据等新条款,以赋予执法机构如警方更大的权限。

张念群今日在下议院回答伊党亚罗士打区国会议员阿夫南哈米米的提问时,发表上述谈话。

“通过这些修订,我们希望更好地应对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挑战,确保执法工作能够更高效地打击假新闻的传播。”

要求加强开账号指南

她说,上诉法令修正案已于11月22日获内阁批准,并将于12月的国会会议上提呈。

她坦言,假账号问题确实是当前一大挑战,尤其是用户开设新账号时,社交平台无法有效验证用户的身分。

“正因如此,我们迫切需要让社交平台,如Meta、字节跳动(ByteDance)和谷歌,加强用户开设新账号时的指南,如要求提供有效的电话号码。

“如果我们不采取这样的措施,当要识别假账号背后的人时,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3年撤2万项假内容

她指出,为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将在1998年通讯及多媒体法令修正案中引入新条款,要求社交平台提供相关用户的数据,以协助调查工作。

张念群也透露,自2022年至今年11月15日,社交媒体平台已根据社区准则,移除2万1156项虚假内容。

她说,通讯部通过大马通讯及多媒体委员会与社交平台和执法机构密切合作,根据通讯及多媒体法令及其他现行法律,处理虚假信息的传播问题。

“政府也将在近期提呈网络安全法案,进一步打击包括假新闻在内的社媒犯罪活动。”

视频推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