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以少扶多”政策不可长久/蔡维衍博士

在殖民地时代,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和历史发展机遇的影响,许多国家,包括马来西亚,不同种族的发展道路各异,发展的进程和水准也不平衡。

这些前殖民地国家独立以后,脱离宗主国的统治,自己当家作主,积极推行帮助弱势族群在各方面尽快发展起来的政策,强势社群普遍上都愿意接受之。就如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同意在一个历史时期内实行对于“进步族群”(非土著)的整体性的不平等来“补偿”落后族群(马来人)成员在历史上曾经受到的整体性不平等。让政府以行政手段明确各个族群成员之间的身分,并对土著全体成员实行“整体性”优待。虽然历史上,土著受到不平等的待遇,与同为公民的非土著无关。



政策违反设计初衷

对土著实行群体优惠政策,其实质也是对先进族群(非土著)的歧视,是“不平等”。例如美国20世纪60年代通过“肯定性行动法案”对黑人考生实行优惠政策时,许多白人学者指这是违反美国宪法的“反向歧视”。实施种族优惠政策,导致白人在竞争中遭受群体歧视,这同样是不公平的政策。

非土著认同平等竞争体系的前提是双方的竞争能力应当具有相似的水准,因此宪法里明文规定土著在某些领域有特权,以拉快提升土著的竞争力。

初期,人民了解这是为了巩固民族团结和帮助落后族群发展的必要措施。期望10年、20年后受惠群体的第二代、第三代人对这些政策的态度和感受有积极性的改变。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各项政策的预期效果将出现变化,政策的近期效果或有可能与远期效果存在冲突。让大家明白优惠政策显然是不可持续,优惠政策的设计与实施,需有时间上的限期。

在马来西亚,种族或族群是具有法律地位的实体,在社会中具有官方的身分。尤有甚者,在经济、教育和政治的酬赏,无论是公共领域还是私人领域,都不按照数量定额公平分配,定额的标准不按人口的相对数量,而是由政治程序规定的其他方式所决定。



其实,要衡量族群优惠政策的效果标准,就是考察在该政策实行后的一个时期内,该族群的社会分层结构(贫穷、小康或富裕)是否得到明显的改善,该族群年轻一代的素质(包括学习积极性、进取心和学习成绩)是否明显得到提高。

受惠者竟是最大族群

然而,在马来西亚,泛滥的优惠政策已把这些优惠政策转变为全体特定族群的“特权”,持续性的逐步增强了这一族群对政府扶助政策的依赖性,甚至降低了该族群年轻一代的学习积极性和事业进取心,那么,这样的优惠政策产生负面效果,与设计优惠政策的初衷完全相违背。

最令人担心的是优惠政策年复一年实施下去的情况失控,不可持续。

由于宗教及文化差异,一些土著支持一夫多妻制,多子多福,形成庞大的土著家庭人数,让受惠族群人口比例超过65%,并日益倍增,牺牲小我以谋求国家团结的族群人口比例则年年减少。

一部分土著还习惯了将第二代和第三代的升学和就业机会归作是国家的责任,高等教育贷款竟视为不必还的奖学金,再者土著缴交的天课可以扣除所得税,难怪前首相马哈迪宣称占总人口比例三分之一的非土著才是我国主要缴纳所得税的群体。眼看着缴纳所得税的群体的人口比例逐年下降,国家直接税收状况令人忧心忡忡。

少数族群怎能长期持续支撑大多数族群的优惠?

蔡维衍博士

反应

 

雪隆

民政支持政府好政策 刘华才:不意味全盘接受

(巴生12日讯)民政党主席拿督刘华才博士强调,该党支持政府的良好政策,但并不意味着“全盘接受”。

他说,民政党坚决反对不利民众的措施,如提高最低薪金制、强制雇主为外劳缴纳公积金等政策。

刘华才今午在民政党哥打拉惹区部和莎阿南区部的新春活动上说,团结政府在大选时做出许多承诺,但迄今这些承诺都还未兑现。

“我昨天去大港,发现当地民众的不满情绪很强烈。大港的居民主要以捕鱼和种植为生,但政府的许多承诺未能实现,让当地居民感到非常无助。”

扮演平衡角色

他强调,民政党自1968年成立以来,至今仍在为华裔权益发声,无论是监督政府政策,还是在国盟内扮演平衡角色,确保华裔权益不被侵害。

此外,刘华才认为,如果首相拿督斯里安华真如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长倪可敏所描述般,是一个懂得饮水思源的领导人,他应该表明承认独中统考的时间。

“承认独中统考是希盟的竞选承诺之一,我们希望他们能对此做出明确声明,让支持者了解政府计划何时承认统考。”

出席活动者包括民政党雪州秘书庄福明、民政党莎阿南区部主席张进源、哥打拉惹区部主席邓婉芬、秘书廖伟达、民政党巴生区部主席拿督庄秀春、副主席拿督陈健达、副秘书潘玟迪等人。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