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党崛起”和纳吉/章龙炎

在还没被送入监狱前,前首相拿督斯里纳吉常在其脸书上载邀请及接受宗教学校到他住家共进晚餐和祷告的图文。
11月19日的全国大选,我们看到东海岸和北马“绿化”伊斯兰党崛起,赢得43个国会议席,成为国会下议院议席最多的单一政党。
这是个让人担忧的现象。比起种族政治,种族和宗教结合的政治含有更多不理性的元素,对我国多元族群社会更加不利。
在一些选后剖析,发现了伊党崛起的关键,那就是宗教学校和18岁投票。这些宗教学校,大多是伊党控制的。
我看到一些华裔同胞,一如既往的说宗教学校扮演了“洗脑”工作。换个角度来看,在不少马来人眼中,华文学校(华小和华文独中)也起了“洗脑”的作用。
不幸的,马来人的看法与华人的看法并不是完全没有根据。
有个亲戚,是18岁投票自动登记的首投族。他在投票后才问我这次选举政党联盟之间的立场有什么差别,还透露了一个完全不让我奇怪的讯息:他身边的朋友都投希望联盟。
可以确定的,他们的行为就像很多消费者的行为一样,购物看牌子。但畅销的牌子并不一定是值得信赖的牌子(更不用说冒牌货了)。有宗教学校教育背景的马来人同胞的投票倾向,也可如是观。
所以,现在回想起来,纳吉时不时邀请及接受宗教学校师生到访,借脸书上载,非常迂回的传达了一个讯息:国阵需要接触宗教学校,让更多这类学校的学生提早认识国阵,以缓冲伊斯兰党的种族宗教政治的影响。这需要长远和细致的努力。
族群是筹码
我向来就认为,过去几十年联盟及国阵的种族(我选择使用族群)政治,对我国各族都有利,原因是国阵是让各族可以关起门协商的平台。
族群是个筹码,相对于马来同胞几乎都是回教徒,华裔、印裔及其他族群的宗教信仰多元,宗教不能成为谈判的“筹码”。
我看华文评论界很少谈到,但是却十分重要的就是行动党被指“基督教化”。
这对伊党的“崛起”可能起了刺激作用,本届大选发酵。
(编按:针对行动党被指“基督教化”,该党领袖之后驳斥这种言论无根据,并促停止这类指控。)
就我所知,不少基督徒,包括行动党内的非基督教徒,并不认同而且还批评行动党版的“基督教化”。
我看其中原因是他们决定行动党此举将种族和宗教结合,除了有违基督教教义,也将我国的政治导向以伊斯兰党为代表的种族和宗教结合的政治,让我国的政治更加复杂更加危险。
因为受到行动党多年煽动,再掉入敦马哈迪医生的复仇政治的漩涡中,华人将开明中庸而且在我看来目前最有能力制衡伊党种族宗教政治的纳吉“去之而后快”。
我觉得可惜可叹,但许多华人可能在第15届大选“伊党崛起”,我国政治进入一个更难以预测的时代后,还认为替马哈迪搞掉“盗贼”纳吉是可喜可贺的大事咧!
视频推荐:
扣章难扣人心/章龙炎
教育部从4月21日开始,在所辖学校推行学生佩戴“辉煌条纹”(Jalur Gemilang)扣章的措施,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立意虽高,恐难达效。
此措施公布时,已引发舆论热议。最大争议,在于佩戴国旗扣章是否真能激发爱国情操。针对质疑,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回应称,邻国早已推行类似做法,既然我国教育部还免费提供,学生佩戴即可,何必大惊小怪。
据我所知,即使有国家规定学生佩戴国旗标志,也极少像我国这样一刀切地广泛推行。至于所谓“邻国已落实”的说法,尚无具体根据。
退一步说,即便属实,盲目跟风、照搬照抄是否合宜,值得思考。
教育部“免费提供”的说法,表面看似无懈可击,实际上谁都知道,这笔开支最终还是由纳税人承担。
应严肃推行严格监督
“又不是麻烦的事”这句话,更令人玩味。如果教育部确实认为佩戴扣章可以有效培养爱国情操,那理应严肃推行、严格监督。若目标重要,即使再麻烦,学生也该执行到位,不能一面说“教育”,一面怕“麻烦”。
首相这番话,透露出的并非对爱国情操培养的信心,倒更像是对质疑声音的急躁和不耐烦。
从另一个角度看,以佩戴国旗扣章来激发爱国情操,本就是个伪命题。这种做法实际上忽视了许多更深层、有效的爱国教育方式,如歌曲(包括国歌与爱国曲)和影视作品等。
以我在政府学校的求学经验为例,周会上升旗、唱国歌,确实对激发民族认同感有帮助。但这也有前提:学生必须记住歌词、理解歌词背后的意义。
上世纪80至90年代,不少爱国歌曲在广播电视上日复一日地播放,有些旋律至今仍能哼唱。政府何不重新筛选部分经典爱国歌曲,在国营电台与电视台定时播送?
无论是歌曲还是影视作品,其最大的优点就是能长期熏陶人心。但即使如此,成效仍取决于国民对国家的情感认同。正如有人曾说:“我爱马来西亚,可是马来西亚爱我吗?”
这类感慨,虽有将国家与政府混为一谈之嫌,却也反映现实中政府政策对国民认同的实际影响。人民对国家的忠诚,往往也是对政府施政感受的折射。
执政者固然有责任维持国家的安全与稳定,也有义务凝聚人民的归属感。但若对公众合理质疑置若罔闻,甚至视之为挑衅,其实是在混淆“爱国”与“护政”的界线。
安华回应佩戴扣章争议的态度,延续他一贯的“模糊战略”。他并未正面回应佩戴是否能真正激发爱国情操这个根本问题。更令人担忧的是,人民早已熟悉类似政策“一时热”的循环,三分钟热度,终归冷却。
更矛盾的是,教育部长法丽娜还强调:学生若未佩戴扣章,将不会受到任何惩罚。这话什么意思?若无惩罚,何不坦然鼓励学生自愿佩戴?这才是真正的“不是麻烦的事”。况且,强扭的瓜,终究不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