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无所事事”不是等闲事/林煌达

近日,德国某所美术学院为即将开学的9月新学年,特设3份“无所事事”奖学金,鼓励学生认真地思考 “做事才能步向成功”的既定观念,并借此来探讨“成就”的意义,乃至改变主流社会强加予个人的价值观。

基于社会阶级的不平等,以及无法突破社会瓶颈的无力感等难题,现代人在思考“人生意义”之际,不免多从职业角度出发,延伸至对人生意义的思索,再通过自身、他人、社会等层面的期望,落实一种相对务实的探索与实践。

打个比方,现代年轻人多不愿按照世俗的标准,抑或追随成功学所倡导那套“致富法则”。比起外表体面、光鲜的“成功人士”,他们更想做一些能让自己快乐的事情,且不想单纯为了追求所谓的“成功”,而舍弃自我。

对此,西方文学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在其著作《人生的意义》一书中写道:20世纪之所以有比以往更多关于存在意义的痛苦思考,其中一个原因在于,这个世纪的人命薄如纸;也正因生命在实际生活中被如此贬低,人们才会想从根本上质问其意义。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其实也符合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意即人、事、物皆应遵循“道”的规律发展与变化运行,顺应自然、不过分强求,而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什么事都不做”之消极态度。

反思生命真谛

自古以来,人生的意义一直都是人类最沉重的哲学议题之一。然而,自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肆虐以来,有不少人因居家隔离,且加上面对病毒威胁、物资短缺、经济拮据、焦虑无助等苦境,而被迫回顾自己的一生,进而反思人生的意义与真谛。

疫情发生之前,人们多是为了生活忙碌,不是成天工作挣钱,就是忙着应酬、聚会,根本没放太多心思去了解生命的本质。

如今,人们从灾难中获得了新的人生体验,也学会如何调整生活的重心,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甚至舍弃日常无谓的追求。

此外,经过疫情的洗礼后,有不少人认为:活着,才是一切的王道。中国著名作家余华也说过,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然而,身为万物之灵的我们,仍是逃避不了“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如此一道看似简单却始终无解的基本命题。

值得一提的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亦曾面临他的人生意义危机。

他曾提出“人为什么要活着?为了什么而活?应该怎么活?”等问题,并指出这些问题对人类塑造价值观及生活准则,以及奠定人生意义基础的必要性。

主流未必让你通行无阻

生命是一个持续自省的过程,也是一段寻找自我及修复自我的漫漫长路。我们常听到临终者最大的遗憾,即在生时因过度在意他人的眼光与期望,而没能真正地“活出自己”。

由此可见,若要发现自己的人生意义,首先思考自己的人生终点,或许也是一种可行之道。

事实上,不是每条康庄大道,都胜过独木小桥。换言之,不是每个主流想法,都让你通行无阻;也不是每个生命,都有着同等无异的价值与意义。毕竟人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与情境,皆持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及选择。

因此,他人眼中的功成名就往往不代表“成功”,也不是你生命中的全部。

对于每个独立的生命个体而言,学会发现自我、一展所长、甚至适度地成全自己,在某种观点才称得上是有实际意义的“成就”。

反应

 

言论

“躺平”未必是正义/林煌达

最近有篇题为《躺平即是正义》的帖文在中国社交媒体疯传,文中的“躺平主义”引起了一众网民的极大共鸣,获得大批网民的认同,纷纷响应这种消极的生活方式。

所谓的“躺平”,就是新生代拒绝成为被反复压榨且无力抵抗的工作奴隶,更不愿成为被他人任意收割的“韭菜”。他们一心想要贯彻“不奋斗、不消费、不结婚、不生育”的生活方式,以向现实的无奈作出无声的抗议。

作为反抗系统性剥削的一种生活方式,以及城市里新贫困阶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类风气在世界各地也早有耳闻,譬如日本的“低欲望一族”、韩国长期居于地下室的“寄生族”、英国的“尼特族”、美国的“嬉皮士”等。

对他们而言,即便自己怎样力争上游也看不见希望,最终得益的仍是幕后的寡头商家。此外,长时间在苛刻工作环境下被压得喘不过气的他们,也觉得本身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遂索性选择了放弃奋斗,不再勉强自己迎合这套不适合自己的社会规范。

值得一提的是,“低欲望”一词最早出现于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的《新国富论——胸无大志的时代》一书,并揭示了日本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疲软的背后成因。

在日本这个崇尚劳动的国度里,日本人民长期被当作国家及社会发展的“最佳协作者”。这些日本青年,亲眼目睹上一代如何受巨额房贷压迫、怎样为生活奔波劳碌的辛酸,故不愿像他们的父母一样背负房贷度日,甚至结婚生子。

乍看之下,选择努力与否,似乎仅是一道涉及个人自由的议题;然而年轻一辈是否积极进取,其实亦决定了某个国家与社会的兴衰起落。

价值观沦丧日益严重

按理来说,年轻人理应是社会中最朝气蓬勃的一群,他们亦是整个社会发展前进的希望与驱动力。不过,如今他们却抱着“不快乐生活,但也不拼命生存”的佛系思想过活,得过且过。

然而矛盾的是,这群年轻人在盲目崇拜“躺平主义”的同时,却不愿放弃对他们“精致穷”的追求。换言之,他们在生活中所向往的“热情”,更多的还是建立在对奢侈品、虚荣感的渴望之上。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说过,人类社会的根本隐疾是价值的沦丧,而当今这种危险的情况,可谓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候来得更为严重。

如此看来,这群身为消费行为中“逆行者”的新生代,实际上并没有丧失奋斗的意志,只是那种以汗水作为代价的生活方式,恰好不是他们想要的罢了。 

躺下更易任人鱼肉

无可否认,现实确实如镰刀般残酷无情,但它也不是一片绿意盎然、任你仰躺的美好田园。它的本质,更像是一块冷冰冰的砧板;所以,不假思索地躺下并不会让你逃过被人收割的命运,反而会让你更容易被人肆意践踏和鱼肉。

套用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说过的一句话:“别问你们的国家能为你们做什么,先问你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也许怨气满满的我们准备“献身”躺下之前,是不是该先抚心自问,究竟自己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建设,做了多少足以流芳百世的伟大贡献? 

因此,奋斗不一定是幸福,“躺平”自然也没法代表正义。要知道,一味消极地逃避,不过是某种对霸权无可奈何的表现方式,毕竟这种做法既不能改善现状,亦无法为这些对未来感到绝望的年轻人带来任何正面的意义。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