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贩卖机/黄子伦

今天你打开搜索引擎,查询何谓“格局”,相信能找到很多人各种成功案例,例如在阿里巴巴还在初创阶段就投资几千万美元的孙正义,又或者一成一败的对比案例来论证其中一人因为格局非常大,所以赢得了一切掌声以及财富。
另一人只能屈就于自己的格局,以此来论证一个人的格局之大小直接决定了其结局。孰不知,这一切都是 “后视偏见”(hindsight bias),也就是粤语的“马后炮”。
后视偏见很常见
在投资领域里,后视偏见是一种常见现象。不信你去问,一堆散户们都会说自己预见了2008年的次贷危机以及2020年的股市崩盘,这些人都像是开了第三只眼(当然,是额头上),早早窥见了上帝的剧本而做出调整。可是,你真要他们打开自己的投资组合来对照,就会知道他们压根儿就没预见任何市场危机,有些还加仓。
但是,基金经理就没有这种自欺欺人的“福利”,因为你的交易记录清楚列下所有盈亏,你所公布的基金价格就是市场所给予的最佳反馈的最终结果。
那么,为何人喜欢追求 “格局”这种虚无缥缈的事情?我认为多多少少和我们的文化有关系,举例来说,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里,几乎没有人不会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佩服得五体投地。毕竟,那种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的风采是非常迷人。
不过,凡是有带队比赛的读者们就会知道这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竞技场上随时都会有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而胜负往往就在那一刹那。懂的都懂。
然而,绝大部分人从未踏足过瞬息万变的竞技场,又或者大家都有许多不怎么美好的回忆。于是,有人就开始想能不能有一种方法可以让自己至少立于不败之地。
“我想想”不能破敌
会有这想法也挺正确,可是这种破敌良策并不是靠 “我想想”或复制粘贴就可以成功。尤其是在商业社会里,同一个商业决策在不同时间执行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因此,商业失败案例往往最多,加上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越挫越勇,有些人失败的次数多了会觉得无法面对自己,于是就有了抱团取暖的需求。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会有供给。“格局专家”们就像吴孟达在《破坏之王》里卖“抵抗失恋冲喜套餐”那样开始给人们卖起了“成功格局必吃套餐”,人们也以为付钱就能够解决问题。很多时候,“付钱解决问题”不一定能够证明这个人很有钱,也有可能证明这个人很懒惰。至少,在思考上是懒惰的。
那些“格局消费者”要的并不是解决问题,他们要的只是“自己看起来有去解决问题了”的假象。所以,任何人都可以是“格局贩卖机”。
韩寒曾写过一段愤世嫉俗的话:“那些明明都是下流的人,为什么凑一起就叫上流社会了呢?”,我想在“格局” 圈子里也可以有类似的描写:“那些明明都是一堆懒惰的失败者,为什么凑在一起就会有格局了呢?”
政府贷款,沙布拉买单?/黄子伦
最近,沙布拉能源(Sapura Energy)获政府通过特殊目的公司(Special Purpose Vehicle, SPV)注资11亿令吉,引起广泛关注。
尽管政府多次强调这并非纾困,而是一笔贷款,且资金用于偿还供应商欠款,但这一举措仍引发不少疑问。据沙布拉能源官方声明,这笔资金将用于支付超过2000家本地供应商的款项。
然而,相较于沙布拉能源超过100亿令吉的债务,这区区11亿令吉根本无法解决公司的财务困境。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笔钱究竟能偿还多少供应商?
根据沙布拉能源截至2024年10月的季报,其应付账款约为52亿令吉,与2024财政年的55亿令吉接近,因此可粗略推测其债务结构变化不大。

(取自沙布拉能源官网)
查阅2024财政年年报附注,其中近1400万令吉用于支付员工薪资,20亿令吉属于第三方欠款。这意味着,部分供应商即使有政府资金注入,仍可能无法收回欠款。
更耐人寻味的是,2023财政年数据显示,沙布拉能源的应收账款高达37亿令吉。这表明,即使公司财务状况持续恶化,仍有供应商愿意提供服务和器材,哪怕面临高额坏账风险。
企业应以利益为先
按理说,在商业社会,企业应以利益为先。但沙布拉能源的供应商不仅未急于切割,反而“仗义疏财”,堪称凤毛麟角的商业典范。对此,政府是否该优先向他们征收更多税款?反正收不回欠款,也算是“求仁得仁”。
当然,部分供应商之所以愿意继续合作,或许也是看在沙布拉能源背后股东的份上。
这便形成了一个吊诡的局面——政府的注资,是否意味着沙布拉能源可以进一步要求供应商提供更多服务和器材?反正出事了,还有政府兜底。
若有人反驳称,这笔钱最终需要偿还政府,因此不算兜底,那我倒想问问,多少企业因财务困境倒闭?多少创办人因公司清盘而破产?他们,又有谁来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