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田伯光奖”:反面教材正民风?/王介英

在政海踏浪翻腾的人,总是有起有落,身陷谷底由谷底翻身再创“第二春”者大有人在,老毛、老邓就是例子。由高峰摔下粉身碎骨,再也爬不起来的当然也不乏其人,尼克逊、马可斯是此中代表人物。

但身在政治生涯最高处,不知自我检点,搞出婚外情,还被人拍成光碟广为流传者不多见。丑闻暴光后公开承认片中男主角,“看起来像我,听起来像我,实际上就是我”的更是绝无仅有。更绝、需要脸皮够厚、能笑骂由人才能做到的是,当事人洋洋得意,以自己“敢做敢认”为荣,以天下那些偷偷摸摸、“敢做不敢当”的伪君子、缩头乌龟为可耻之辈。



最好笑的是自己开创有伤风化的出轨“咸湿”事业,干下令百万党员蒙羞的丑事,却不觉得丢脸羞耻,不曾自省自责,也没向蒙羞者致歉,却把一切归咎于政敌的“政治逼害”,只差没说自己“走私”、“胡搞”也是被逼的。

奉行这样的逻辑、这样哲学的从政者,恐怕天下古今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厚黑学的大师能不甘拜下风,自叹不如吗?更不可思议的是把“满园春色”的那一桩事也钜细靡遗,列入那部回忆录中。书名最耐人寻味,似乎脱胎于“笑骂由人”。言下之意大概是:你要笑就笑,要骂就骂吧!我一点也不在乎!

凡夫俗子、贩夫走卒,对自己的过失、丑事无不闭嘴不谈,深埋掩盖,对“桃色出轨”的风流艳事,更怕泄漏出去,被人指指点点。毕竟“人言可畏”、“异样眼光会损人尊严”!真正好色好到人尽皆知的,恐怕只有《笑傲江湖》里的采花淫贼田伯光。但田伯光对自己的风流“恶习”也有过“自责”的醒悟,故被不戒和尚阉掉,取名为“不可不戒”后并没有埋怨过,更不曾到处向人炫耀。他也没有请人代笔著书公告天下。

“风流丑事”还没设奖项

今日世界,举凡有特出成就、特出容貌、创纪录壮举者,都有机构颁予奖项勋衔。正面的功绩有诺贝尔奖、世界小姐赛等等;负面的事物也有人别出新裁举办“胖女丑男赛”、“丑狗怪猫赛”。唯独“风流丑事”还没设奖项。所以国际机构应设一个“风流浪子奖”或“田伯光奖”以颁发给那些“敢做敢认”、笑骂由人的“风流天王”。



颁发“风流浪子奖”、“田伯光奖”乍听之下,大家一定会觉得匪夷所思,荒唐透顶,但若借此“反面教材”,以正民风、戒恶习则或不失为可行之策。影视界不也有推选“烂片”的先例吗?

反应

 

言论

勿忘大马是我们祖国/黄瑞泰

1956年,作为时任教总主席的林连玉老师给《马来前锋报》的开斋节特辑写其著名的〈心理的建设〉一文,文中的为尚未建国的马来亚(后来的马来西亚)提出了两个建议,分别是共存共荣的观念以及以马来西亚为第一家乡的观念,这在当时可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想法,至今仍然适用。

林连玉老师所提出的这两个理念是我国华人在这个土地生活的基本信念,尤其是第三、第四代华人的出现,本地华人早已将马来西亚视为第一家乡,把马来西亚视为自己的祖国,这在过去是无人可以质疑的。

共存共荣正是多元文化的象征,华社普遍推崇多元文化理念,唯有透过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接受多元的文化传承,才能延续我国多元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这正好也是独立至今华社极力维护的基本信念。

过去巫统主导的政治环境中塑造了马来人社会团结一致的印象,华社则以一种抵抗国家意识形态的打压而团结一致的合作,如此一来华巫两个群体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而华人社会与巫裔两个社群从表面看起来似乎是一种牢不可破的存在。

只是这种以族群文化身分划分表面看起来稳固的共同体,在近年来国际局势的丕变,包括中国经济崛起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及以巴冲突在我国回教徒社群带来的冲击下,却显得脆弱不堪,华人社会对于中国崛起有不同想象与期待,巫裔社群内部对于马来人身分也有不同的讨论,改变了国内的政治版图与加剧族群间的误解。

坠入身分冲突情境

对我国华社来说,中国崛起给了很多人不同的想象与期待,甚至渴望中国的发展和崛起能够带领我国华社逃脱长久以来的的意识形态困境,只是这样的期待对自己的身分及国家认同产生不同的矛盾,使得很多人坠入另一个身分冲突的情境。

或许林连玉老师〈心理的建设〉一文所提出的概念可以作为今天华社困境的提醒。我们的第一家乡是马来西亚,当我们享受这片土地所有的好时,也该思考如何解决这片土地带给我们的挑战,而所有的解决方案都只能够往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身上找寻,而不是透过外来的力量能够解决的。

中国的崛起或许能够带给我们更大的市场与更好的经济契机,但并不意味着我国的政治、社会,甚至是文化发展在这个改变中就会变好,长久的问题就能够被解决,尤其是国内所面对的政治、族群关系的问题更不可能会因为中国因素而得到缓解。

大家还是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这片土地本来就汇集了不同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的人群。唯有通过彼此互动、磨合才能够让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所有人和平共处。

作为移民的后代,华社应该要理解这里才是我们的祖国。中国崛起或许可以锦上添花,但我们仍然不能忽视马来西亚才是我们的祖国。

林连玉老师在六十八年前的呼吁,是一个超越时代和社会的见解。在整个族群与文化日益撕裂的今天,我们仍需要时刻叮咛自己勿忘共存共荣和马来西亚为第一家乡这两个号召,让马来西亚可以度过矛盾与分裂,走向更好地未来。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