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高铁”政治/陈俊安

新隆高铁今年公开招标已近在眉睫,有意招标这项大工程的国家与相关企业正在摩拳擦掌,一般认为,这可能最终是“中日之争”!其他国家的招标,也许只是“陪太子读书”。

果然,中国驻马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负责人李娜受访时就指出:“中国企业积极跟进新马高铁的项目,希望凭借中国在高铁领域的综合实力、技术、严格施工以及质量标准,为东南亚地区‘互联互通’贡献力量。”



中国在这方面积极为高铁项目而造势,昭然若揭。

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也指出,新马高铁招标在即,中国显然已取得领先地位,初步超前日本机构组成的联合体。

评论进一步指出,在前首相马哈迪执政期间,曾经倡导“向东学习”,日本简直如鱼得水,受青睐为合作伙伴,甚至引进了国产车计划,仰赖的就是日本车的技术。但现任首相纳吉自2009年上台以来,他的外交转向,显然冷落日本,让中国跑在前头。

过去5年,列举中国参与的重大项目就有:槟城第二大桥、大马铁道列车车厢、中国开设的铁路车厢制造厂,这还不包括中国中铁耗巨资购入一马公司旗下的电力资产,收购马来西亚城等等。

必须考虑狮城因素



据此看来,中国似乎占据优势。可惜《金融时报》的报道有个盲点,就是狮城因素,新隆高铁并非只有大马说了算,它是一个大马与狮城的联手跨国(跨境)项目,需要双方的协商与拍板。

作为一个普通民众,只希望新隆高铁尽快建成,缩短两地之间的距离,方便出游、公干、探亲、购物。只是隐隐觉得,高铁项目渐渐变了质,成为大国之间的政治角力,或沦为地缘政治的棋局,甚至只是一场“高铁技术的竞赛”。

能否让高铁归高铁,政治归政治?如果最终的结果,是要建造成一项昂贵的高铁,并由消费者买单,则失去创建高铁的初衷了。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语言的政治与政治的语言 /邱立本

作者:邱立本

中国新一代说流利普通话,破除300多种方言限制。印度有700余方言,靠英文沟通,但说流利英文人口只有10%。中国语言政治的胜利,对比印度政治语言的失败。

语言是最大的政治。一国只有统一的语言,沟通无障碍,才能凝聚民意。印度的现代化之路,就是被语言的“碎片化”拖了后腿,不仅方言多,文字也多。中国则是历史运气好,方言虽多,但却有统一的表意文字,可以超越“十里不同音”的隔阂。

印度独立后的现代化发展,长期滞后,很多去印度观光的各国旅客,都被那些脏乱的情况所吓倒,经济的发展也大幅落后于中国,背后是社会治理的失败,而治理的老大难问题,原因复杂,但各方都认为印度种姓制度的歧视,划地自限,是严重内耗。

印度最巨大的内耗是方言太多,起码700多种,各说各话。政府承认的方言与文字也有22种。知识界和专业人士靠英文沟通,但能说流利英文的人不到人口10%。

印度一些政客长期自我忽悠,说语言混杂是文化多元化的表现,彰显印度民主。但经济学者的研究则指出,一国之内民众无法沟通,会拖慢经济发展的步伐。

中国也历经语言分裂之苦,全国的方言估计有300多种,但中华民族的福气则是文字统一,自秦始皇以降,书同文的传统,不绝如缕。汉字成为多元民族的黏合剂。历史上,即便非汉族入主中原,也被汉字和儒家文化经典所同化,从元朝到清朝,外族统治者都进入了汉字的天地,元曲和清代的诗词,都丰富了华夏文明,康熙主导的《康熙字典》、雍正的《大义觉迷录》、纳兰性德的凄美诗词,都惊艳中华文化圈。

两岸人民交流无障碍

中国的方言纷杂,但依靠着汉字的联系,让全国民众都可以心灵相通,广东人和山东人讲话“鸡同鸭讲”,但却可以为同一首唐诗而共鸣。这也是世界史的奇迹。1949年两岸分治之后,政治价值南辕北辙,但在语言政策上都一致,都力求“语同音”,无论是国语还是普通话,注音符号还是汉语拼音,都是殊途同归,让两岸人民的交流没有障碍。

这都是中国比印度优胜之处,今天中国的新一代都能说流利的普通话。这样的“语同音”现象,其实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一次。

中年以上的中国人,都记得多年前不同省份沟通的困难,发音不同往往导致各种的误会,但如今中国年轻人普通话标准,光听说话,往往分不清楚他们来自哪一个省份。这都是多年来“推广普通话”的结果,落实语音“全国一体化”。

今天印度不同地域的年轻人交流,常常有困难,识字率只有70%多,而中国识字率近98%。这都是中国语言政治的胜利,也是印度政治语言失败的见证。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