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2019年华教节特辑】保存陆佑故居/刘崇汉

陆佑故居“东兴园”位于吉隆坡美丹东姑,是一座历史建筑物。陆佑与早期吉隆坡开埠功臣叶亚来同是本土开发史的关键人物,被誉为现代吉隆坡的建设先驱与华人领袖。

陆佑故居不只是一座综合了多元建筑艺术特色(包括中、西及马来式元素)的建筑物,更与吉隆坡自19世纪末至20 世纪10 年代的社会发展史(包括政经文教?方面)有密切联系,也见证了我国早期英殖民时代、日据时代、独立后时代至今各个历史阶段的人与事。陆佑故居本身就是一处吉隆坡乃至我国历史的教育基地。



陆佑故居的前身是华族先驱人物赵煜的早期住宅。赵煜于1892 年去世后,陆佑买下赵煜住宅,把中式建筑物改建为混合式风格的东兴园,费时12年;陆佑于1904 年入住东兴园。二战时,东兴园曾成为日本侵略军的雪隆区总部,战后则先后出租作为小学、警方刑事调查局和政治部人员训练中心、古董店及美术学院。

我国政府于2005年制订《国家遗产法令》。陆佑故居理应是国家文化遗产之一,然而,国家文化遗产局至今未正式宣布,也不确定是否明文规定业主不能拆毁陆佑故居。由于陆佑故居属于私人产业,在其国家文化遗产地位及文化遗产保存机制不明确的情况下,人们担心面对商业发展大潮,国家文化遗产局及地方政府欠缺有效的法规机制来阻挡私人产业自由买卖及拆毁古建筑之意图。

过去的蔡正木故居及张郁才故居就是历史建筑物被拆毁的负面例子。随着陆佑故居租约期限于2020年屆满,保存陆佑故居的行动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目前的陆佑故居租户,章与厉律师事务所于2006年承租陆佑故居,用了一年多时间,陆续花去超过200万令吉,进行修旧如旧式的修复工作,基本上保存陆佑故居原貌,可说功不可没。华社必须关注业主于2020 年收回陆佑故居后,可能有重新发展该产业(包括拆毁陆佑故居)的计划或转售予商业集团来发展该产业。



欣闻林连玉基金已于2018年成立了文化资产保存基金及相关委员会,以推动民众对文化资产保存的觉醒,大家期盼林连玉基金之文保基金委会牵头向国家文化遗产局及吉隆坡市政府等官方单位了解陆佑故居之国家文化遗产地位、保存文化遗产机制及相关法规,避免陆佑故居被拆毁,以安民心。另外,陆佑是雪隆中总及隆雪中华大会堂的创办人,林连玉基金文保基金委员会也可以考虑联络这两大机构和其他非政府文遗组织(如马来西亚文化遗产机构Badan Warisan),以便大家行动起来,共同向当局争取保存陆佑故居这么重要的文化资产。

(作者为文史工作者)

反应

 

言论

谈非华裔生的教育公平/梁庆业

近40年,越来越多非华裔学生选择就读华文小学。1985年,华小的非华裔学生不到8000人,可在8年后增加接近三倍,达到2万1508人。

之后,非华裔华小生人数持续增长,1995年约为3万5000人,2006年达到6万零96人。截至2021年,非华裔学生占华文小学学生总数的19.75%,约有10万人。

针对此现象,笔者观察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方面,有人欢迎非华裔学生就读华小,认为是友族同胞认可了华文教育,同时也有助于巩固华小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有人持反对态度,认为非华裔学生的增多可能会影响华小的教育质量,逐渐使其“变质”。

其实,这两种看法都带有一定的政治立场。笔者认为,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群美各方面成长,因此在探讨这一议题时,应关注学生本身,并以教育研究为依据。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关于华小非华裔学生的学术研究并不多,尤其是华裔与非华裔学生在学习表现上的具体差异,更是鲜有探讨。

3维度有显著差异

大众普遍认为华裔与非华裔在学习表现上存在差异,但具体差异的细节却少有详述。笔者在硕士论文中对华小里不同群体的学生差异展开研究(389个样本数,研究地点:雪州八打灵)。(在论文中,笔者不以种族区分学生,而是依据其母语,因为从学术角度看,这种划分更能反映教学现状。因为有些华裔学生主要使用的语言并非华文。)

结果证明,华文母语学生与非华文母语学生在投入程度中的3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学习行为、校内人际关系和学校参与?

这表明,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非华文母语学生难以适应华小的教学环境。

只需克服语言障碍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两者在上述3个维度中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学习热忱、认知和对学校认同维度上,两者之间并无显著差异。

这可能意味着,非华文母语学生只要克服了语言障碍,他们也可以融入以华文为教学媒体的环境中。

基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在政策、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上应更多地考虑这部分学生的需求。例如,政府是否有相关政策以确保华小具备足够且有能力的师资?课程发展司在制定课程时是否展开多方面研究?课本或教材的编写与设计是否有考虑后进生(或非华文母语)学生需要的学习鹰架?这些问题都亟待更多有影响力的决策者去思考。

林连玉先生已经离开我们40年,但其追求教育平等、文化传承和母语教育的精神一直与我们同在。马来西亚的华人群体约占总人口的两成,我们为保障母语教育的权利一直在不懈努力。

然而,如今在华小中同样占比近两成的非华裔学生,是否也有相应的资源与支持来满足其教育需求?

(作者为教育心理学硕士)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