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一蟹不如一蟹/张木钦

副首相的位子,现在变成了烫手山芋,没有人敢接。

前几天听东姑亚兹说,火箭阿祥向老马争得副首相兼财长的大位,以为华社中兴在望,哪知阿祥惊慌失措,状告媒体以表清白。



消息大概不是空穴来风,老马也漏了口风说阿祥有争,蓝眼跟着表示支持,在平起平坐的精神下,阿祥来做顺理成章。

但阿祥就是不敢,累得老马改变口风,说记错了,阿祥没争,争的是马华,马华旧时的副秘书陆垠佑争过。

老马这一招好像江湖上的嫁祸,说武林秘笈在某某手上,引来天下好汉找上门。

相较之下,那个小小的马华副秘书陆垠佑看来比阿祥更有gut 呢。

其实,马华对副首相一职倒是力争过的。



当时政坛除了东姑拉萨,陈修信是第三号人物,他也当仁不让。

副会长林瑞安曾披露,东姑已经答应1969胜选之后,敦陈做第二副首相,不是老二,而是老二的老二,但极端派反对。

为了高位,马华与巫统党报默迪卡发生过激烈争论。

现在由纳吉出面为马华表示清白了,说马华没争,他希望马华也出来否认。

我倒要劝一声,千万别否认,不如打蛇随棍上,告诉纳吉,没办法,咱们胃口大,除了三个部长,还要个副首相。

如今政坛一个比一个鹌鹑,一蟹不如一蟹,还奢谈争什么全民权利。

反应

 

商余

【缅怀张木钦】 陈绛雪 | 悼念张总

文|陈绛雪

张总是我最敬仰的老总,没有之一。 

同事发来消息时,临近夕阳,窗外正风雨。 

对于张总的认识,先是报馆前辈们的口述事迹,开始堆砌对“神级老总”的最初印象;而后,从他的著作和文章加深了那一股景仰。 

张总的故事,始终在报馆里流传。 

突然有一天,看到退休多年的“江湖第一笔”重出江湖写专栏,针砭时弊,深入浅出,虽无笔落惊风雨,但精辟到位,犹如看连载小说般,一日不漏。 

洞察力敏锐

每日读后感,虽然退休超过二十载,老人家洞察力依然敏锐,对政治、对社稷、对人性的评析依然尖锐通透,心思清明。每每出招,直指要害,却又从不把任何一招使尽使绝,而是点到即止留余地,名副其实君子剑。 

谩骂成风的社交平台,每一天每一贴文都能看到不容异见、肆意辱骂套罪名的粗俗留言,而张总一如传说中的雷打不动,老神在在,不曾动怒,以淡然回应无理,以四両拨千斤回怼剑拔弩张,文化修养和功力立见高下。 

对前辈的印象,进一步升级到“风光齐月”4个字。温润谦和,君子坦荡,带着傲骨。 

《南洋商报》创立95周年之际,终于得以面对面访问久仰大名的前老总,见识本尊的庐山真面目,有刹那的愕然,身形瘦削如清风道骨的老人家,和脑子里刻划的“张总印象”截然不同。笔触锋芒尖锐,一击中的,对时局对人性通透,都变成了毫无杀伤力的温文儒雅。 

不吝启示后辈

一席访谈,从南洋的前尘今朝到媒体的时代巨变;从社稷到国际的时移势易到新时代的媒体工作;从老家故乡麻坡到风花雪月。没有前辈的倚老卖老,只有深厚涵养的谦卑,对一个后辈不吝鼓励和启示。 

那一场带着仰望而来的访谈,不知不觉成了随性而谈,聊啊聊,聊了一个下午,临走前,一句“有空再来坐坐”,谁曾想会是唯一的见面和到访? 

之后,偶尔几次在面簿私讯,或对一些报道的有感而发,或对一些课题的看法,得前辈指教点拨,不吝分享,心怀感激,受宠若惊;虽无缘拜于麾下,却有缘求教,深感有幸。 

有一段日子,突然不见勤于笔耕的张总文字,以为悄然引退江湖,私讯方知久病在身,住院治疗,在家休养……一度重新写文,偶尔分享生活,虽已不再日日更新,仍能见老总安在。 

一切仿若昨日,却传来病逝讯息。 

生老病死虽是生命定律,但是,有一些人的离去,总会留下说不出的感伤和怀念。

永别张总。走完红尘这一遭,离苦得乐。张总,您安息……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