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三春“急流勇退”的无奈/章龙炎

因为受到“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传统思想影响,许多人对丹斯里李三春40年前突然从政治巅峰“急流勇退”感到迷惑。

但是,就我国种族政治和其中的权力角力,在加上当时的新首相敦马哈迪医生的因素,完全可以解释李三春为何选择还未到知天命之年退隐政坛。

1982年全国大选,李三春接受民主行动党秘书长林吉祥的挑战,到华裔选民占大多数的芙蓉国会选区竞选,以证明马华代表华人。表面上看,这是为了让马华取得政治大突破,李三春身先士卒。但我认为他实际上是抱着必败之心接受林吉祥的挑战。

稍微了解李三春政治历程的都会知道,他与东姑拉沙里是好朋友。在1976年1月我国第二任首相敦拉萨去世后,敦胡申翁接任首相职位,敦胡申翁会挑谁当副首相?

当时胡申翁选巫统的一名最高理事卡查里当副首相,但因为此举将破坏巫统传统,受到反对而作罢,唯有从3名副主席中选出一人。如果按照副主席在党选赢得支持率为根据,敦嘉化峇峇自然是首选,接下来是东姑拉沙里和马哈迪。

因为嘉化教育水平不高,比起其他两人的英文掌握能力却天差地别,不是适当人选。

即使是这么简单的决定,胡申翁却犹豫了4个月才做决定,说明了选副首相的决定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

改变种族政治格局

当时李三春等马华领导绝大多数不只认为胡申翁会选东姑拉沙里(当时才39岁),还支持拉沙里,但马哈迪出乎预料地被选中,改变了种族政治的格局。

马哈迪于1981年6月不战而胜出任巫统主席并在同年7月中出任首相。东姑拉沙里竞选巫统署理主席,输给敦慕沙希淡。

党内政敌不再是威胁,但马哈迪对李三春当时的不支持还是无法释怀,对李三春所领导的马华因此有另外的想法。

我们不要忘记,马哈迪在1960年代不满东姑阿都拉曼的开明政策(尤其是对非巫裔的政策),公开挑战东姑而被开除巫统党籍,但在短短数年内就回到巫统主流。

马哈迪更加积极突出马来人本位主义,再加上强悍的作风(看看和回想他在第一次当首相前后对“政敌”包括国父东姑阿都拉曼的手段)和种族政治的角力与胡申翁之前的情况大大不同。

李三春纵使有雄才大略,要继续领导马华与对他已经有心病的马哈迪共事,即使并非不可能,但会有更多的矛盾,而且会极恶劣的后果(看看陈群川的命运)。

时乖运拙急流勇退

李三春早在1959年大选在华裔选民占约65%的居銮北区国会议席打败社阵强人魏利煌,证明马华在华裔选区不一定就输,大可不理会林吉祥的挑战。或者,他可以非林吉祥不战为理由,拒绝林吉祥的挑战。

但是,挑战原任议员曾敏兴,胜望不高;面对马哈迪这个“极端”马来领袖,“马华取得更大政治突破,华人有更大的代表权”的“出师表”,无异于以卵击石。

所以,输了,他有堂皇的理由退出政坛。可是,他胜了,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复杂,但讲到底是:时乖运拙。

视频推荐:

反应

 

灼见

马航状况,非始今日/杨善勇

马航的服务到底如何,往前回顾,可以追溯至丹斯里李三春出任交通部长的旧时年月。李三春说:他“常接到投诉说马航 ……的服务不好”。他认为 这是因为“公务员的铁饭碗心理,效率才这么差”。

他因此提出“将马航私营化的概念,提呈了一份备忘录给内阁。那时,除了首相外,内阁部长个个摇头”。尽管这样,1994年达祖丁向财团借贷18亿,个人控制了32%股权,正式入主马航,成为飞机大王。

后来的故事,江湖流传的版本也很多。业绩满江红,更别提了。管理的咄咄怪闻,可想而知。想当年,克里斯托慕勒新任首席执行员接受《星报》专访透露,马航员工津贴名目不一,形形色色,多达180种。有一名职工每月甚至另有“脚踏车津贴”。

马航作业流弊丛生

尽管整体待遇确实不错,公司水平似乎不怎么样。记得国际调查小组发布584页的那一本MH370《中期调查报告》揭露:黑匣子的水下定位信标(ULB)电池寿命止于2012年12月之事,没有凭借佐证电池已经更新。

长话短说,总而言之,马航的作业,确实流弊丛生,乃至两周四次被迫返航。内情一言难尽,非始今日。记得2015年,马航一度一口气裁退6000至8000名资深员工,造成另一轮兜兜转转的沉痾宿疾。

时光荏苒,倏忽九年。问题显然没有改善。大马民航局(CAAM)发现,马航内部可以鉴定飞行安全的411名工程师中,63人已经悄然离职,或者移居他乡。人力短缺,乃至如此。

此外,民航局获悉,多架飞机技术出现状况、供应链补给衔接不上,不少航班已经陆陆续续取消。随之造成的种种不便,还是小事;类似从澳洲墨尔本飞往吉隆坡的客机迫降在澳洲内陆小镇爱丽丝泉(Alice Springs),未免触目惊心了。

祸不单行的是,交通部长陆兆福宣布,听到大马民航管理局的报告之后,马航飞行证书(air operator certificate)已从原有的3年,缩短至1年,再待安排。部长同时指示,马航需要每月向民航管理局提交报告,紧密监督。

马航如何重整旗鼓,飞向辉煌?这个提问,长眠地下的李三春,想必也没有答案。显然的是,关键不在私营化,而且也不在国营;而是马来西亚职场的忽悠之道,深不可测。有心想要改变,需要痛定思痛,大刀阔斧工作文化,才能修成正果。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