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不与病毒共存的中国/潘政麟

全世界都在关注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大次全国代表大会已于10月22日闭幕了。目前而言,世界范围内或许只有中国还在对抗病毒的入侵。

世界许多人都猜测或许此次的二十大是一个转折,即可能中国之后采取与病毒共存的策略。然而二十大会议结束了,中国仍然对外界做出了回应,即中国会选择持续与病毒作战。

中国对于病毒采取了相当强硬的措施。人们需要时常做核酸检测,出门也相比于疫情之前不便了许多。对于入境,中国也采取了许多的措施来防止病毒的入侵。

生成抗疫产业链

虽然中国采取了许多强硬的措施,但仍然无法阻止传染性极高的变异病毒的传播。目前中国许多地方正在面对疫情的反扑。例如上海、北京等城市每天从过往的每日新增个位数案例到如今每天新增双位数的案例,实际上已经有了爆发的些许迹象。

中国许多地方都设置了核酸检测站。每方圆1公里内必然会有3个或以上的核酸检测站(例如北京以及上海)。此外,中国也有设置一些移动式的核酸检测站。中国实际上已经有了一个抗疫产业链。倘若不做核酸一段时间(相对长时间,例如一个星期或以上),那么可能就要面临诉讼。

在高速公路上,每个收费站、休息站等也都有设置核酸检测站。

做核酸实际上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常态,融入了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中国设置了许多的抗疫相关的设施、设备,投入了大量的钱财来打造。想要中国在2022年(或者是短时间内)就改变政策转风向与病毒共存,显然是不现实的。

中国投入这些资源少说也有几千亿人民币的规模(还有后续许多的检测设施例如核酸的试剂、采样棒、防护服等等),后续对于这些设施的维护成本也是非常多。或许中国目前的情况可以说是有点难以调头了,因前期的投入成本太大了。

不容许0.1%死亡率

中国是个以民为本的国家,奉行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中国力求照顾到每一个平民百姓。对于中国而言,哪怕冠病有0.1%的死亡率,少说也要牺牲几百万甚至是几千万的人口(中国有14亿人口)。

对于中国而言,这个不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和情况。倘若选择与病毒共存,那么中国就需要放弃这部分人口(实际上是许多人的死亡),但力求照顾到每一个人民的中国显然不会这么做。

目前世界对于病毒都选择了“躺平”的应对模式,即与病毒共存。当然每一个选择都有好有坏,在于你怎样看此问题,从什么角度出发。

中国选择了从人命的角度出发,力求保护每一个人民,最终选择了不与病毒妥协,与其抗争到底。

反应

 

言论

隆新高铁带来的潜在益处/潘政麟

吉隆坡至新加坡的高速铁路(简称“隆新高铁”),自1990年代末由杨忠礼集团首次提出构想以来,历经多年波折。进入21世纪后,随着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两国于2016年签署合作协议,项目正式提上日程。尽管在2018年因马来西亚政府换届导致计划延期,并最终在2021年因未能达成一致而宣告终止,但到了2023年,我国首相拿督斯里安华重申了恢复此项目的意向。

隆新高铁一旦建成,预计将在建设和运营阶段创造超过6万个直接与间接就业机会,同时成为吸引国内外投资的强大磁石。这条高铁不仅将革新区域内的交通网络,更将成为一个蕴含巨大发展潜力的平台,促进沿线地区房地产、旅游业及相关服务业的蓬勃发展。

通过鼓励企业在成本效益更高的马来西亚设立办事处或生产基地,有助于平衡区域发展差异,增强整个地区的经济活力。

支持跨国通勤发展

对于居民而言,隆新高铁有望显著提升生活质量。

一方面,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能够有效缓解现有公路交通的压力,减少大马交通异常拥堵的情况;另一方面,相较于传统交通工具,高铁以其环保节能的优势助力马来西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目标。

此外,便捷快速的交通连接将支持跨国通勤模式的发展,使人们可以在不同城市间轻松往返工作和居住地点,享受更优质的生活条件和职业发展前景。

虽然存在对人才流失问题的担忧,但如果管理得当,隆新高铁可以转化为机遇。它将提供一个高效便捷的交通环境,帮助马来西亚吸引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士定居和发展事业。更重要的是,随着更多跨国企业和研发中心的落户,本地劳动力市场将迎来更多的学习和成长机会,进一步推动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技术革新领域的发展。

缩小马新经济差距

长远来看,这不仅有助于缩小马新两国间的经济差距,还将可能形成一个更具竞争力的人才生态系统。

综上所述,隆新高铁不仅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更是连接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及更广泛区域的一座桥梁。它带来的不仅仅是交通方式的革新,还涵盖了经济结构调整、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尽管项目面临诸多挑战,但从长远角度出发,其潜在价值不可忽视,对于促进大马长远的繁荣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