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东西马的政治角力/谢诗坚博士

目前马来西亚土地面积近33万平方公里,人口有3200多万。而马来西亚共分成3大块:

(1)在西马, 即马来半岛的土地面积有13万平方公里。1957年时,马来人300多万人(49.8%)、华人233万余人(37.2%)及印度人73万人(11.3%)。

(2)砂拉越是在1841年成为英国人布鲁克王朝所控制的领土,他是从汶莱苏丹手中取得统治权。最大的族群是伊班人(占30%)、马来人(占24.4%)、华人(占24.2%)、比达友人(占8.4%)、马兰诺人(占6.7%)及乌鲁人(占5.4%)等。目前人口280余万人,加入马来西亚时,人口只有70万。土地面积有12万平方公里,是全国最大的一个州(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直接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3)沙巴在1882年成为英国所管辖的领土。英国人也是从汶莱手中取得控制权。1946年二战结束后,直接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在2020年时人口达到383万人。在1963年加入马来西亚时,人口只有50余万人。

当下估计有超过百万居民没有正式户口。在种族上,卡达山杜顺人有64万、巴瑶人有47万、姆律人有11万、华人则有26万。在比例上,各族的本地原住民有49%,而马来人有11.5%。

沙巴的土地面积有7万3000平方公里,是马来西亚第二大州(邦)。

即便3个区域有不同的种族和文化,但还是在60年代被英国强行在1963年9月16日把马来亚扩大成马来西亚联邦。

政治课题斗争多

其实从马来西亚成立日起,它就注定成为被争夺的筹码,也出现各式各样的斗争,最多是围绕在政治课题上。先是在1964/65年发生沙巴首席部长唐纳史蒂芬(卡达山统一机构)被撤换事件。这是西马(中央)与东马(地方)掀起的第一仗。争执点是唐纳史蒂芬不满东姑没事先告知他们,新加坡将退出马来西亚,但东姑认为没有这个必要。

另一方面,在1966年,砂拉越的首席部长加隆宁甘(国民党人)也被西马(中央)罢黜,而加剧东西马的分化。中央不满加隆宁甘在削减外籍公务员人数上未予配合,进而不容东马的离心力量坐大。到了70年代又上演一幕收编砂拉越左翼阵营的大事,并促使左翼人联党放弃了反大马的立场。

在此之后,砂共也分别在1974年及1990年与政府和解,放下武装斗争。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砂拉越已纳入西马的政治体制中。

转回沙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沙统慕斯达化于1967年出任首席部长后,便进行铁腕统治,甚至在1974年拒绝西马(中央)调派他到中央出任国防部长,种下东西马关系进一步恶化的种子。

正因为慕斯达化的拒绝,他终于在1976年的州选中被人民党所击败(背后有中央的支持),再由唐纳史蒂芬重作冯妇。讵料在3个月后因飞机失事而身亡,改由夏里斯掌权。

直到80年代中期,被认为领导傲慢的夏里斯又被崛起的团结党(百林领导)所取代。

在初时,百林的背后也是西马(中央)的支持,后来百林倒向反对党(在1990年支持东姑拉沙里领导的反对党阵营,与国阵决一高低),导致西马(中央)不能容忍东马(地方)叛变之心,也就很快又把百林政权打倒了(1994年的闪选),直接扶起国阵入主沙巴。先是国阵成员党两年一任轮流担任首席部长。在2004年大选后,时任首相阿都拉宣布从此由巫统人担任首席部长,中途不再轮替。这意味着西马在政治上已控制了沙巴。

东西马对峙心态

从上述斗争来看,包括西马政党的东渡(巫统、公正党和行动党)和东马政党的西渡(先是90年代百林的团结党西渡;如今则是民兴党宣布西渡)的尝试,在在说明了马来西亚已经成立快60年了,还是出现东西马人的对峙心态。而东马人的东马(砂拉越是砂拉越人的;沙巴是沙巴人的)的地方性口号。加上最近东马(砂拉越)的州选,已再一次显现东马人不希望西马人染指其政治,这似乎暗示其未来的政治走向。

如果中央不加以遏止和纠正,恐怕会被有心人煽风点火。

换句话说,东西马的“大马一家”是要用实质的行动来体现的,不是只做表面功夫。刚刚恢复东马不再称“州”而是称回“邦”的地位只是千头万绪的第一步,下来的第二步和第三步就要看中央怎么走和怎么想,以及人民怎么做和怎么想了!

反应

 

言论

选民为何要新政党?/谢诗坚博士

根据美国资助的“国际共和组织”的调查,有50%的马来西亚人渴望出现一个新政党,只有44%的被调查者满意现状。

这是从今年3月7日至24日的调查中得知,与2021年比较,有增加4%的被调查者希望新政党诞生。

有关调查共访问了1207名年龄超过18岁的选民。其中年龄18岁到35岁的受访者超过57%要求新政党,而在36岁至50岁的也有52%要看到新政党。但51岁以上的;尤其是66岁以上的已满意政党的数目。在印人及华人方面有较高的要求,前者占62%,后者则占59%。

不过,调查并不清楚为何这些受访者要新政党而不是在现存的政党中做选择。就我们看来,选民有新要求是自然的现象,因为从过去的选举中;尤其是2008年及2018年选举后,给选民带来的是失望多过希望。不论朝野,民间都有怨气,他们此时希望有人带头领导国家走向正途,而不再跌跌撞撞,一变再变(一朝三相),也是人之常情。

在独立初期(1957年8月31日),主要分成两大阵营,一边是执政的联盟走右翼路线,奉行资本主义;另一边是忝为反对党的社阵(劳工党及人民党组成)走社会主义路线,与联盟路线唱反调。

虽然有存在意识思想的斗争,但并不激烈,在1959年的选举中反而展现了“和平共存”的局面。

1961年后,国家政局陷入动荡不安。执政党支持马来西亚的成立,不惜与印尼对抗;反对党则鼓吹五邦大联合(马来亚、新加坡、汶莱、沙巴和砂拉越),以社会主义口号反对马来西亚的成立。在正面交锋下,执政的联盟取得优势,也就在1963年9月16日领导马来西亚成立。这之后引发马印对抗及苏卡诺倒台(1965年)才结束纷争。

不幸的,在政局不明朗下,又于1969年发生“5·13”冲突流血事件,国家政治也为之一变。其中最明显的是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在反对党被收编后,政局又是晋入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

然而当马来西亚的林子大了,政党也跟着多起来,不但西马的政党互不相让,甚至连东马的政党也相互排挤。其中最大的争执点是沙巴两大执政党(沙统及卡达山机构)互争首席部长职。砂拉越的国民党与中央摊牌,双方撕破脸皮,从合作走向对抗,变成70年代的政治常态。

新旧之争埋隐忧

西马这边的台柱——巫统屹立不倒,就没有人能弄垮联盟或国阵,因为只有巫统开除成员,没有被成员党所挟胁。这事发生在1977年,巫统开除伊斯兰党出国阵,导致后者差点迷失了路。

但是巫统也不是铜墙铁壁,在80年代掀起的东姑拉沙里帮派与马哈迪医生阵营之争,也造成党的分裂。这一分裂几乎把巫统撕成两半,所幸马哈迪棋高一着,利用东姑拉沙里的弱点反转劣势,终于保住巫统的完整性。但在这之后,姑里另起炉灶成立四六精神及发生新旧巫统之争,都一一埋下隐忧。

果不其然,在1998年安华被革除党官职,更是掀起政治大风暴。虽然跟随安华脱离巫统的人不多,但安华效应带来的群众运动却在1999年的大选中掀起了马来政治海啸,基本上马来人已分成两派。当马哈迪于2003年退出政坛,将棒子交给阿都拉打理后,又是一个危机的开始,发生了在2009年逼使阿都拉下台,换上纳吉扶正。

本来在顺序接班中,不致引发巫统内乱,偏偏马哈迪对自己推荐的接班人纳吉很不满意,也就开始对纳吉敲敲打打;尤其是一马发展案件(1MDB)爆开后(2015年),马哈迪更是火冒三丈,非得把纳吉拉下台不可。于是一场马哈迪斗纳吉的大戏上演了。

终于在2018年的大选中,马哈迪一举推翻了纳吉而再度登上首相位。这就是说,即使马哈迪已不是巫统人,但他是来自巫统的,而且他要复活巫统。在整个斗争的过程中,马哈迪过于轻敌,被其副手慕尤丁加以推翻。即使如此,也还是巫统人换巫统人,历史上可曾出现非巫统人担任首相的?

选来选去都一样

既然今日的政局还是巫统在呼风唤雨,也就使到选民有所反感,因为选来选去都一样。这就是为什么选民急切要看到新政党,但放眼望去,除了沙菲益的民兴党、赛沙迪的大马民主联合阵线及马哈迪的斗士党外,又有谁能取代巫统的地位呢?

另一方面,希盟也已在3次州选中吃败仗。选民对安华有失望,也对行动党有意见,但又不认为巫统、马华及国大党有所作为,也对新党没有信心,也就发生选民要看到新气象(新政党)的到来。

照理来说,此时应有一股清流领导政坛大放异彩,可是我们去哪里找“天才”和“真命天子”呢?本来安华也算是一个比较能被接受的人选,但时至今日,他的威望正在下跌,唯有通过党内重塑形象而再成为新的闪亮之星,让选民一新耳目。安华也许是唯一可与巫统较劲的主角。

如果不想换班,就由巫统产生首相了。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