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两个院士·两座丰碑/夏庭

5月22日下午1时许,网上传来噩耗,名满天下,有“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美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老先生,于当天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消息很快传开,神州哀恸,联合国也发文悼念。

不料没过多久,另一噩耗传来,年高99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医生也与世长辞,原来他比袁老早5分钟走了。

就在不到24小时之前,中国云南和青海的偏远地区先后发生两场强烈但破坏力有限的地震,迷信的人会说这跟两颗巨星陨落有关,我则认为纯属巧合。

先谈谈袁隆平。中国作为多灾多难,耕地又相对少的人口大国,任何时候吃饭问题都是头等大事,因此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的普遍认知。

中国历史上不知发生过多少次饥荒?饿死的人更多到无法统计。这种可怕的经历和记忆其实离得不远,袁老自己就亲身经历过。中国人或华人见面时常问“吃饱了吗?”,相信与这种深植民族基因的集体苦难记忆有关。

关于袁隆平为何学农业,并从一位偏僻山村中等农校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名震天下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解决了中国人“吃不饱”甚至再闹饥荒的问题,并无私帮助他国的故事,网上资料如恒河沙数,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搜阅。

这位身材容貌绝对是路人甲乙丙丁,但心宽似海的大科学家,可谓货真价实的科学界“土八路”,从未出国留学。

视荣华富贵如身外物

须知,数十年前杂交水稻科研是世界性难题,袁隆平硬是凭着那股锲而不舍绝不认输的精神,通过长时间且艰苦寂寞的田野寻觅、实践和研究,攻克了一道道难关,使中国杂交水稻的亩产不断缔造新的世界记录,后期又进军海水稻研究,成绩斐然。

有人估计袁老的身价值得数千亿人民币,但袁老却视荣华富贵如身外物。

这位性情直爽的小老头一直做着“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有人还画了一幅袁老躺在高粱一般的稻禾下乘凉的采画,充满童趣。

袁老的梦并非不可能实现,可惜他还是早走了一步。去世前不久,他不幸在海南三亚考察时摔了一跤,从此一病不起。

说说吴孟超医生。在大马,相信认识刚故去的港星吴孟达的大有人在,认识吴孟超医生的却屈指可数。其实不论是吴孟超或袁隆平,和大马都有渊源。 

原来吴老是福建闽清人,1920年8月31日生(巧合吧?),5岁时随母亲投奔在砂拉越诗巫(后来砂拉越成为马来西亚一部分)的父亲,年纪稍长则一面读书一面帮父亲割胶,一直到1940年二战时才回中国云南升学,期间也曾参加抗日活动。

吴老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下学医,并成长为名震中外的肝胆科外科手术专家,和袁老一样,掌握诸多国际前沿的创新技术,并获奖无数。

至于袁隆平,2004年8月应马来西亚元首基金会邀请率团访马,并签订长期合作协议,2011更荣获“马哈迪科学奖”,表彰他在热带农业发展领域的贡献。

奋战到生命最后一刻

这两位老院士专精于不同领域,却有很多共同点: 同样都是没留过洋的“土八路”科学家,但都结出诺奖级累累硕果;同样都是救人无数,只不过一个是让人有饭吃的,一个是救治重病的;两人都亲历过其国家和民族的深重苦难,都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几乎没有“退休”这回事。

袁老去世前还远赴海南考察稻田,吴老到了97岁高龄,还操刀救治病患和带学生。两人几十年来都悉心栽培大批专才,并无私奉献世界;两老都奋战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的是别人和子孙后代,真正活出“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境界。其实他俩的共同点不止于此,奈何篇幅有限。

袁隆平灵车过处,湖南省长沙市再出现十里长街送英灵的感人场面,“袁爷爷,一路走好”的呼喊、哭声和车笛声,不绝于耳。

吴孟超在诗巫的光华初级中学完成初中学业,小学想必也是在砂州完成的。这一段基础教育对吴老的基础知识和人格的形塑,肯定大有贡献。

司马迁说:“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这两位世纪老人,毫无疑问属于前者。

吴袁二老同一时间溘然长逝,他俩的精彩人生和丰功伟绩,我这篇文章赞颂的不过是沧海一粟!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致力研究杂交水稻 袁隆平守护大国粮仓

袁隆平小档案

1930年生于北京,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杂交水稻育种专家。

1970年代初,他首次育出杂交水稻,打破世界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并实现了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的可能,为他在国际上赢得“杂交水稻之父”的美誉。革新了中国的水稻种植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的杂交水稻研究居于领先地位,获联合国多个奖项、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共和国勋章等。

报道:江迅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病逝,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守护“大国粮仓”,为世界粮食安全作贡献。

这几天,一首诗《妈妈,稻子熟了》在网络刷屏,诗作者:袁隆平。“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妈妈,您在安江,我在长沙,隔得很远很远。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

5月22日下午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省长沙病逝,享年91岁。

家人陪在他身边唱着他喜欢的《我的祖国》等歌曲,送他安详离去。

他走后仅仅几小时,袁隆平生前写的那首诗由朗诵家在视讯和音频上吟诵,令无数人流泪。袁隆平,“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在这同一天,中国痛失两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比袁隆平早5分钟,“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病逝上海,双星陨落。

生死牵动亿万人心

多年前,两位科学家的名字被用来命名两颗小行星:袁隆平星、吴孟超星。

袁隆平生死牵动亿万人心。22日上午他的误传死讯曾在网上一度刷屏,有中央媒体抢先报道。

上午11时前后,湖南省委宣传部、袁隆平秘书杨耀松都公开辟谣,认定上午的死讯是误传,直到下午1时多,医院方才宣布袁隆平于1时07分病逝的死讯。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下午1时多起,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在医院沿途道路,白黄色小雏菊摆满医院前坪。

4时许,天下濛濛细雨,载着袁隆平遗体的灵车缓缓驶出医院,前往明阳山殡仪馆。

途中,医院外的街道边人山人海,雨中民众举着“沉痛悼念袁隆平院士”的黑色横幅,当灵车缓缓驶过,人们鞠躬默哀,静默泪目,也有民众阵阵喊声“袁爷爷一路走好”,灵车经过,来往车辆纷纷停车鸣笛。

此景再现当年十里长街百万人送周恩来、十万人送邓小平的悲情。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赵炳然对记者说,这两年,袁隆平的身体一直不是太好,年纪大了,又是癌症晚期。

就在去世前两个月,袁隆平还在杂交稻基地工作。2020年12月,他依旧按往年一样前往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

因腿脚不便,他不能经常下田,就在住所用显微镜观察第三代杂交水稻种子,做详细记录。

他总是处于边工作、边治疗状态。

今年1月,他还组织召开杂交稻高产攻关工作会议,布置全年各地攻关计划。

超高产攻关要实现每公顷1.8吨目标,向中共建党百年献礼。

百姓都说:“解决中国吃饭问题,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袁隆平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

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袁隆平自幼立志学农,考入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后并入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在湘西雪峰山旁的安江农校任教。看到“3年自然灾害”国民的饥困景象,“不让中国人捱饿”的种子在他心中埋下。

1961年,袁隆平在稻田偶然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子,自此开启通过人工法利用杂种优势培育杂交水稻研究之路。

他每天去田间观察试验品生长的每个细节,无论风雨,一天4次下田。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袁隆平带领团队开始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大面积示范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目标。近年来,又突破每公顷17吨目标。

盼杂交水稻覆盖全球

2017年,世界水稻平均每公顷产量仅4.6吨,而中国杂交水稻达7.5吨。

袁隆平始终是“稻田守望者”,奋斗一生守护“大国粮仓”。

他常说他有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和助手坐在稻穗下乘凉,这一梦想随着不断高产的超级稻而成为现实。

后者是希望超级稻走出国门,为世界粮食安全作贡献。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尼、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大面积种植,每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

袁隆平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国际培训班,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1万4000多名人才,他还受邀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一个国家如果在粮食方面被外国“掐脖子”是生死大事。

袁隆平说,“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能绊倒一个国家”,“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必须时刻警惕,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最有效途径就是提高水稻产量”。

在粮食安全方面,中国强调“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战略。

论吃饱,中国口粮综合自给率在2019年超过100%,谷物自给率达98.75%,这一战略目标已圆满完成。

袁隆平生前屡次呼吁:不要浪费粮食,应将浪费行为入刑,今年4月末国家为此推出《反食品浪费法》。

梦想攻克中国盐碱地

2020年,袁隆平以90岁高龄许下生平第3个梦想,开启“袁梦计划”:攻克中国盐碱地,彻底解决中国在粮食上的后顾之忧。

20年来,袁隆平曾接受《亚洲周刊》记者两次专访。他说过,“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他说他不懂政治,没有加入过共青团,也不是中共党员。

他说,他比现在的年轻人还“时尚”,终生伴侣是“师生恋”,还“闪婚”,相识一个月就结婚……如今如同一株水稻,完成了使命,他最终回落在泥土之中。

一缕米香,一阵稻浪。

有人说,“他在人间播种子,在天上洒甘霖”。

正如他生前写给妈妈的诗句,“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儿子想您了”。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