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中国经济负转正/陈春福

中国发布第二季度经济数据,从第一季度的负增长转正,同比增长3.2%,这个强力的反弹,比西方较早前的预测更加强劲。

路透社早前曾进行调查,专家普遍预测中国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为2.5%,而彭博社的调查结果是只有1.5%的增长。

几个月前,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猛袭中国,经济遭遇历史性的大冲击,如今快速转正,可能是全球第一个摆脱疫情阴霾的经济体。冠病疫情初始,中国锁国封城,全国停业停产,经济增长数据看坏已不言而喻,但第二季经济的强力反弹,显示中国经济体系的规划有致和基础的强稳。

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统计数据,6月份,在多个工业发达国家逐步取消新冠限制、经济重启的背景下,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外贸同比出现增长;单以现代丝绸之路的中欧班列运行,可以看到西方对中国物资的殷切需求;近3个月,中欧班列连续刷新单月开行纪录,其中6月份开行1169列(平均每天35列),运送货物9.3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73%、78%,运送抗疫物资181万件、1.4万吨,是亚欧大陆的“生命通道”。

中国在防控疫情取得成效之后,快速推动国内经济活动,有序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激活了停顿近3个月的社会经济秩序;一揽子帮扶企业、稳定就业、扩大内需的对冲政策,包括减税降费惠及企业及民众的措施,果断、到位的扶持政策稳定了经济,彰显政府致力维护民生的治国理念。

官民齐心抗病毒

世界经济因疫情而骤变,也许只有中国这个世界工厂才能“绝处逢生”。中国拥有14亿的庞大人口,国内的需求就可以撑起一个大经济体;中国制造“水银泄地”,进入全世界78亿寻常百姓的家中;在全世界,不管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或是贫穷国家,Made in China是绝对无法抗拒的品牌。

当然,中国第二季经济好转,不意味已全面摆脱困境。全球疫情未见好转,国际经贸环境严峻复杂,这是外在的考验;在国内,疫情造成一些行业还没有完全恢复正常运行,竞争力较弱的企业陷困和失业情况,都是摆在面前的难题;近日,强降雨引发长江流域大洪灾,财物和人命的损失,防灾和灾后的重建等工作都给经济决策人增添一道道的难题。

中国政治体制尽管屡受西方攻击,但在冠病疫情的困境中,却发挥了极度高效的作用,迅速凝聚全民力量,官民齐心抗击这场大病毒灾害,成效显著而获世界卫生组织高度赞赏,并且成为许多国家抗击冠病疫情的借鉴。

反观自诩民主自由的西方发达国家,明显在疫情的蔓延下乱了方寸,战疫措施松散,效果不彰,疫情反复恶化,经济承受打击更是沉重;全世界最大经济体美国的疫情最严重,但抗疫措施乱象纷呈,各州政府与中央各自为政、互相攻讦;反科学、乱甩锅,连戴口罩都成为政治争端;当前,美国确诊病例已高达370万例,死亡人数也直冲14万人;美国的经济原已不振,疫情冲击之下雪上加霜,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第二季度经济萎缩37%,按年萎缩6.6%。强国霸权,自此东流去?

警世贤文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中华民族历来饱经苦难,越是逆境,越能激发这个民族坚强和奋进的精神。

反应

 

灼见

解读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魏开星

即将过去的2024年,世界局势纷乱,大国竞争加剧,东欧及中东战争未见停火的迹象;国际经贸层面,自由贸易体系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逆全球化势力有增无减,人为破坏产业链的行为被冠以“维护国家安全”的名头。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虽未卷入任何一场战争,却被西方国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美欧等资本主义国家恨不得以“脱钩断链”对中国加以围堵与扼杀,置中国死地而后快。尤其是,在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前夜,美国担心在人工智能等引领未来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领域被中国赶超,对半导体、高制程芯片等高科技产品出口中国进行百般限制;对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无人机等出口新产品,加征高额关税。

加上,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房地产作为过去经济的支柱性产业,面临产能过剩、优胜劣汰;同时,内需不振与私人投资乏力并存。2024年中国经济正是在此种状况下,艰难前行。将近年底,全年经济的大局已定,今年的经济增长离年初制定的5%增长目标,意料存在不小的差距。

提前因应 超前部署

正是在除旧迎新的前夕,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作重要讲话。会议强调,明年要维持经济稳定成长,维持就业、物价整体稳定,维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促进居民收入成长及经济成长同步。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整合、协同配合。要实施更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项目债券发行使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中共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所以广受外界瞩目,是因为它是中国最高的经济决策。

面对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的单边主义及孤立主义,动不动挥舞“关税大棒”,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如何因应?如何在外部环境日益复杂的情形下,通过提振内需与消费及激发私人投资热情,达至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目标?为此,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将如何配合?凡是种种,都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获得解答。

直面问题 正视困难

首先,会议直面问题,正视困难。这些问题与困难包括: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那么,解决问题及克服困难的有利因素在哪?在于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力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在正视不利与有利条件后,关键要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 

其次,财政政策更加积极、货币政策适度宽松。根据内需不足及接近通缩的状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有别于近年来的财政及货币政策,代表2008年金融海啸之后的又一次政策转向。财政政策宽松意味着中央财政将更多地投入资源,以刺激经济;其中一方面是提高财政赤字率,明年全年有望安排赤字率在4%至4.5%,这意味着赤字规模将达到约5.5万亿元。

由于政府全口径债务总额为85万亿元,政府负债率为67.5%,因此这一提升幅度并不会带来过大的风险。而货币政策宽松有其可能性与必要性。可能性是通缩状况不担心通货膨胀,必要性除了注入更多流动性外,让人民币适当贬值,正是应对特朗普加征关税的需要。

“楼股”齐鸣 繁荣稳定

最后,稳楼市、稳股市。中国房地产供应过剩,楼市飙升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但是,楼市也不能长期低迷,“稳定”是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股市的兴旺更是盘活资金、企业融资、风险投资及财富效应的要件,一潭死水的股市不可能与繁荣经济相匹配!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