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中美展开全面金融战/何启斌博士

特朗普大概知道中国在贸易战上运用“缓兵之计” 不断在“拖”,根本谈不上整体协议,所以就趁着中国“共产化”巨型民营企业时( 杭州100家民企等事件),就打出几张金融大牌,展开全面金融战。

全球金融的灰犀牛就快要乱逛,几乎肯定会再带来金融震荡,尤其是亚洲股市包括隆股市;美国的最终目的是要“截断”中国的美元来源。中国正面对“缺美元”甚至到了“危机边缘”。一年半中,中国需要2.1 万亿美元来偿还外债,现在许多企业已用上8%-15%的利息来“翻借”(Roll Over)是难以持久的劣势,等于饮鸠止渴。



美国正考虑执行的金融“撒手锏”如下:

1.特朗普宣布考虑将中概股除牌:这10 年来中国企业已通过美国上市取得超过5000 亿美元回国。165 家企业总市值1.5 万亿美元还在美国股市;除牌就即刻阻止中国企业带回这笔美元,也阻止更多中国企业上市获取美元。杭州的100家企业多数都在美国上市(财政部宣布暂时不执行)。

2.要国际指数公司(如MSCI等)把中国股票从它们的指数中卸除:去年以来因为MSCI,中国吸引了不少外资,一旦排除,中国的股债市难有表现,许多企业更难“翻借”,将面对违约破产。恒大就是一例。截断美元继续进入中国。

3.不让美国基金尤其是养老金投资中国资产。美国资金至今投资中国不大,虽然中国开始开放,修改QFII(外资投资中国股市渠道)等条例。美国阻止资金进入,也削弱中国的美元地位,必然引起“缺美元危机”。



4.国会外交委员会所批准:西藏法、新疆法、新台湾法和香港自由民主法,看来是“政治策略”,其金融的杀伤力特强。尤其是香港和台湾法。新台湾法更保护台湾,难怪许多台企转回台湾把工业地产炒得火爆;香港法可搞垮香港的金融和银行。把中国的美元“渠道”给截断。

5.贸易战的最终结果其实就是要“削减”中国的美元收入,搞垮中国的对外能力。美国正在削减中国的贸易盈余。5000亿美元的盈余才是中国对外的命根。少了美元,中国不可能继续购买先进武器和技术,国际市场只收美元,连俄国伊朗都一样不例外。

取消美国债券的有效性

除了以上的各项,美国也已透露了正在研究的几项“金融核子弹”如下:

1.禁止中国3 大银行运用SWIFT(国际资金转换系统),因为它们已和伊朗交易,抵触了美国对伊朗实施的“制裁法”。这样做,中国马上面对“缺美元危机”;如果明天执行,中国的许多企业包括国企和银行将面对严酷的“缺美元”劣势,甚至“违约破产”。

2.在宣布紧急法后,美国宪法给予总统权力来“取消”国外一些美国债券的有效性或宣布无效。中国把所拥有的美国债“天真的”看成是“毁灭性”的金融武器;美国随时可以“灭火”废掉中国的美国国债。

3.冻结中国政府、官员、人物在美国或有关地区的资产。香港法被批准后即刻执行;对于中国大陆也随时可以实施。2014美国曾在俄国“入侵”克里米亚时和欧盟一起“冻结”高达 3000亿美元的俄国资产,到最近才偿还。所以说要冻结中国资产的一个“借口”就是中国不承认国际仲裁法庭对中国九段线的裁决。中国的任何行动都可被“诠释”非法,而受到制裁。

总的来说: 全球正进入“冷战高峰”时代。将受到打击最快最大的是:全球金融市场尤其是股市汇市等……大马不可能例外,将有多几年的惨淡影响。

反应

 

言论

中国社会的“戾气”想象/黄贤鸿

中国广东省珠海市体育中心11月11日晚间发生越野车撞人事件。在案件信息仍处于不甚明朗的处境下,中国民众普遍一直对这件事进行各种揣测、表达看法。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人在中国网络上,重点在官方的“离婚与财产分配”问题,紧贴各种肇事者私人生活进行揣摩;一些人则拍手叫好,因受害者中不少是因时常做出扰民举动而被贬称的中老年休闲活动团体“暴走团”,觉得他们被撞是活该;一些侧重在今年下半年来多起类似此案的犯者生活背景称,中国历来司法不彰,又碰经济下行,“随机伤人”、“报复社会”等暴力事件只会增多,呼吁健全社会保障与司法机制。不同的意识形态与立场,有不同的关注点。

但几乎没有例外的是,所有人都说:中国这几年来,戾气很重。

此时此刻的中国人无比关心这起事件,但中国政府早期却是忌惮无比。我们盘点事后中国政府做了什么。

压制媒体操控舆论

即时压制媒体,尤其是非中国的外国媒体报道,直到习近平发话后才不压制;事后两天内不断删除民间社会就相关事件讨论的网络信息,尤其是剑指社会戾气、正义不彰或经济下行的内容;外交部对各国媒体就此案提问进行马马虎虎、牛头不对马嘴的回应;似乎有意的舆论操控手段,比如微博热搜本应存在此事的网络标签,却疑似被撤下,或被其他非社会议题的热点标签掩盖;官媒报纸几乎不见此事的深度追踪报道;有公安单位把前往事发地悼念者的鲜花没收……

中国公安尚未就珠海一案,包括此前的类似案例,公布完整调查结果,但全世界与中国社会有利益或关系牵扯者,多少皆因此案的严重性产生恐惧感。比如,日本驻中使馆担心再度发生深圳日本人学校随机伤人案那般的案件,因此提醒在中日本人勿在当地“引人注目”,避免因日本人身分惹来杀意。

我认为多数舆论对此事中肇事者的想象似乎过于狭隘。尚未有任何可靠调查结果前,我们仍可以假设,肇事者经济能力正常、此案并非随机伤害、对肇事者财产的司法审判并无不公……等等,而非主流,包括中国政府所设想,此案的发生,综合来说是中国经济下行背景下的产物。

我们应该从此案的社会舆论注意到的是,无论什么身分与立场,驻地中国者感受到的中国社会,已不再是中国政府宣传那般“小康富裕”、“是世界上最安全、稳定的国家”,而是充满戾气、随时都要提防外人的社会——这不是外交部的一句“此次事件没有外国人伤亡”就可以应付的。

珠海撞人案敲警钟

这次案件是一个警钟:敲醒中国政府“只要没人说,就没发生过”的信息审查技术,恐怕没有办法应付公众的不安,甚至可能会加剧之。而顾虑“不报道就不会引起模仿效应”的想法,我只能说这是天真——假若此案真是“报复社会”的“恶性事件”,本就怀有报复社会意识者,不需要此案的新闻报道来激发他的犯罪心理。一个可犯罪的环境和条件,再加上不可预测的心理状态,就足以促使一人突然想报复社会。哪怕中国政府不愿使用“无差别伤人/随机伤人”一词,此类案件的发生,就是不可预测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