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A不必读文学史?/方城
随着越来越多老师,尤其是华文老师退休及提早退休,我们几乎天天都可以在社媒看见各华团组织,积极在推动“我要当老师”的活动,旨在招聘有志于教育事业者接受培训,进而成为华文老师。
在学校,老师也不断鼓励学生考华文,不然这些招聘就显得没有意义了。毕竟,学生不爱华文,就不会考华文,日后当然就不会成为华文老师了。
有了敬仰才会钻研
我从小读华文,一直到中五都不觉得自己爱华文,一直到中六读华文,接触到中国文学,我才发现华文的博大精深,对古人古文有种莫名的敬仰。就是这种敬仰之心,让我从此踏入中文老师的行列。
大家都明白,要学生及孩子对某样学科有兴趣,一定要先让他们对该学科有敬仰之心,他们才会积极钻研,在过程中又有掌握了知识的成就感,才会促使他们加入行列。
日前阅报,看见从2026年开始,中六华文不再读中国文学史的新闻,很是诧异,毕竟对我而言,恰恰是因为我可以掌握文学史,才是促使我继续往中文领域深造的原因。
为了拿A手痛砍手
该则新闻还说:此举是让考生更专注在文学作品的鉴赏,毕竟STPM中文是容易考A的前三名。因由于数据显示,文学史是学生最弱的部分,所以剔除。中国文学史的部分就让他们上了大学才钻研。
这言下之意就是为了让学生报考容易拿A的中文科,所以“手痛砍手”,以期更多人报读中六华文。
坦白说,这样的做法是让我不敢苟同的。毕竟中国文学是文化的根,根基没有打好,就算成绩再标青,也只是昙花一现。
我们都知道,文学是鉴赏和思辨文的根基,如果学生本身没有这方面知识,基本上很难针对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他们的看法就是参考很多别人的,最后也只是拾人牙慧而已,根本无法爱上该语文的。
中学砍了名句精华,中六砍了中国文学,学生在中学没有掌握根基,就算到了大学,他们也不会读好,毕竟之前完全没有基础,读起来就少了兴趣。以这样的逻辑发展下去,是不是以后中文系的课也不用读文学了?
文学史的确不容易,但学习过的人都知道,正是这些不容易让很多老师坚持站在自己的岗位上。
这就是经典永流传的原因,而让学生爱上华文的方式,绝对不是让他们在考试时拿A就可以完事的。
不考也要有基础功
如果我们感叹华文水平低落,不妨追根究底的想想:我们是不是在哪方面失误了呢?如果我们感叹现在年轻人越来越不爱中文,是不是要思考一下,他们是不是少了一些文学的滋养?
有些基础功,就算不考,还是要有的。
爱国,哪有这么简单?/方城
近年来,教育界的变化层出不穷,一堆从未减少的报表,却在书面上标榜着要让教师幸福育人;从当年的黑鞋白鞋之争,到最近新增的佩戴国旗扣章条规,理由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在我看来,这实在匪夷所思。如果学生仅凭佩戴国旗扣章就能培养出爱国精神,那未免也太容易了吧?
坦白说,我们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爱国的,因为这里有他们的家。家在哪里,心就在哪里。对国家的认同感,往往是从父母那里传承下来的。
戴扣章培养爱国精神
如果父母热爱国家,孩子从小耳濡目染,自然也会爱国。这是必然的,否则就算佩戴再多的国旗扣章,也不会真正产生爱国情怀。
将心比心,如果爱国可以通过佩戴扣章来培养,那塑造学生的道德情操岂不是轻而易举?
更何况,当我得知学生需佩戴国旗扣章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这是否意味着要通过扣章来区分学生的国籍?
那么,外籍学生是否可以不必佩戴扣章?或者他们应该佩戴自己国家的国旗扣章?我们不可能要求外国人爱我们的国家吧?
此外,佩戴国旗扣章无论如何都是一项额外的消费。虽然首相表示政府会为每位学生提供两枚扣章,表面上似乎没什么难度,但长期来看,问题不少。
若学生弄丢了扣章,是否需要家长再掏钱购买?每年新生入学,政府是否还会继续提供?若不提供,家长是否得自行购买?
万一扣章损坏或遗失,政府是否会免费补发?无论这笔费用是由公帑支出,还是由家长承担,都意味着长期性的额外支出。
为非必需品额外掏钱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这项政策甚至与政府缩小贫富差距的努力背道而驰。一方面政府提供补贴,帮助赤贫家庭减轻负担;另一方面,却又要求他们为一项并非必需的物品额外掏钱。这让政府的努力显得矛盾且毫无意义。
总而言之,培养爱国情操,本就不易。单靠形式主义来彰显爱国,更是劳民伤财,毫无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