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为何投资知易行难?/黄子伦

巴菲特名言很多人都略懂,例如不要用双脚去测试一条河的深浅,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以及最为著名那句“当别人贪婪时,我要恐惧;当别人恐惧时,我要贪婪”。

他老人家的名言可以说是易懂且充满智慧。当然,也被许多人断章取义或者片面解读,尤其他们在作出非常危险的投资决策时。

有些打算往金融继续深造的朋友会发现学术圈是竞争激烈,在每年上百万份的新研究报告里,金融和经济也是占据相当高比例。你今天去书局转一圈,金融和投资题材的书籍也是汗牛充栋。

金融和投资的内容,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找不到。可是,即使产业规模和理论都相当成熟,能够从中赚取巨额财富的人数还是寥寥无几。

为何如此?很简单,因为投资是一种知易行难的事情。

信仰比信心更重要

我曾和朋友说过,很多时候投资就是一种信仰之跃。人类的许多行为决策都是一种信仰。用极端一点的比喻来说,你晚上敢睡觉,就是你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足够信心,觉得自己明天会醒过来;你开车上班,就是对汽车的安全性、人们会遵守交通规则、公路以及公司的状况都有足够信心;在投资股票上,你敢按下购买键,就是对这个公司的财务状况以及市场情绪有信心。

而我认为信仰是信心更高阶的展示。要在市场驰骋,信仰比信心更为重要。

用回上文极端比喻的逻辑,你今天去便利店买东西就是对物品安全和交付系统有信心,但你在付款时并不需要近乎信仰的信心,因为你手里(或电子钱包里)有钱。

想像另一个场景,你没有钱,你在便利店拿了一个面包走向收银处,并说服这位收银员你为何可以免费取走这个面包,这信心程度可不是一般的高。

在这个场景里,你的信心程度已经是接近信仰了。

马丁·路德·金曾说过“信仰是在你看不见整段楼梯时就踏出第一步”。看得见的事情,是不需要信心的,反之亦然。就好像各大宗教里,如果你的神明整天在你身边打转,你压根儿不需要信心。

踏出第一步即信仰

当你看不见整段楼梯时,你不会知道前方有多少阶梯,更不知道楼梯终端是不是悬崖峭壁。当市场出现动荡时期,就是整段楼梯里伸手不见五指的路段。你选择踏出第一步,那就是信仰。许多传奇投资者就是走过一次又一次的楼梯,所以他们的信仰无比巩固。

反之,当他们蒙受巨大亏损时,会难以跨越这道心理障碍,甚至会选择离开市场,因为他们的信仰被摧毁了,而要建立新的信仰是非常花时间。

知识可以从各种书籍或者研究报告获得,但唯有实践才是对信心的终极测试。这也是为何投资总是知易行难

视频推荐:

 
 

 

反应

 

言论

政府贷款,沙布拉买单?/黄子伦

最近,沙布拉能源(Sapura Energy)获政府通过特殊目的公司(Special Purpose Vehicle, SPV)注资11亿令吉,引起广泛关注。

尽管政府多次强调这并非纾困,而是一笔贷款,且资金用于偿还供应商欠款,但这一举措仍引发不少疑问。据沙布拉能源官方声明,这笔资金将用于支付超过2000家本地供应商的款项。

然而,相较于沙布拉能源超过100亿令吉的债务,这区区11亿令吉根本无法解决公司的财务困境。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笔钱究竟能偿还多少供应商?

根据沙布拉能源截至2024年10月的季报,其应付账款约为52亿令吉,与2024财政年的55亿令吉接近,因此可粗略推测其债务结构变化不大。

查阅2024财政年年报附注,其中近1400万令吉用于支付员工薪资,20亿令吉属于第三方欠款。这意味着,部分供应商即使有政府资金注入,仍可能无法收回欠款。

更耐人寻味的是,2023财政年数据显示,沙布拉能源的应收账款高达37亿令吉。这表明,即使公司财务状况持续恶化,仍有供应商愿意提供服务和器材,哪怕面临高额坏账风险。

企业应以利益为先

按理说,在商业社会,企业应以利益为先。但沙布拉能源的供应商不仅未急于切割,反而“仗义疏财”,堪称凤毛麟角的商业典范。对此,政府是否该优先向他们征收更多税款?反正收不回欠款,也算是“求仁得仁”。

当然,部分供应商之所以愿意继续合作,或许也是看在沙布拉能源背后股东的份上。

这便形成了一个吊诡的局面——政府的注资,是否意味着沙布拉能源可以进一步要求供应商提供更多服务和器材?反正出事了,还有政府兜底。

若有人反驳称,这笔钱最终需要偿还政府,因此不算兜底,那我倒想问问,多少企业因财务困境倒闭?多少创办人因公司清盘而破产?他们,又有谁来买单?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