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盲目追求进步?/方城
21世纪,科技与生活水平日新月异,职场与教育领域亦不例外。然而,在追求进步的过程中,我们常见“走捷径”的现象。这究竟是为何?
在私人企业,许多公司要求员工不断提升业绩,否则将扣除奖金。表面上无可厚非,但业绩的高低并非仅取决于员工的努力,还受天气、原料供应、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
遗憾的是,许多主管对此缺乏理解,强行要求下属“进步”,导致数据造假屡见不鲜。
彰显“进步”层层施压
在教育领域,类似的情况亦频频上演。为彰显“进步”,上级层层施压,要求学校在学业成绩、课外活动、阅读表现等方面年年提升,追求的是书面上的“进步”。为了达标,学校便绞尽脑汁“帮助”学生。
一次校务会议上,一位高层竟堂而皇之地表示,为了避免学生被比下去,教师应“适当”调整分数,以确保数据上的优势。如此一来,即使真正优秀的学生,也可能因其他学校操纵数据而被比下去。
仅数字增长无意义
这种无视学生能力、盲目提升数据的行为,对真正努力的学生公平吗?这些为了交差而编造的假数据,不正是自欺欺人的铁证?更可悲的是,我们已习惯被虚假数据蒙蔽,见到数字“进步”,便沾沾自喜,甚至自诩是在行善。
日复一日,这种浮夸风气助长了一代投机取巧、得过且过的新生代。部分教师亦失去教育的良心使命,视教学为一份纯粹的工作,时间一到便急于离校。
若我们继续无视现实,盲目要求“进步”,最终只会贻害后代。进步不应只是数字上的增长,而应是实实在在的提升。唯有回归初心,尊重规律,才能真正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爱国,哪有这么简单?/方城
近年来,教育界的变化层出不穷,一堆从未减少的报表,却在书面上标榜着要让教师幸福育人;从当年的黑鞋白鞋之争,到最近新增的佩戴国旗扣章条规,理由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在我看来,这实在匪夷所思。如果学生仅凭佩戴国旗扣章就能培养出爱国精神,那未免也太容易了吧?
坦白说,我们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爱国的,因为这里有他们的家。家在哪里,心就在哪里。对国家的认同感,往往是从父母那里传承下来的。
戴扣章培养爱国精神
如果父母热爱国家,孩子从小耳濡目染,自然也会爱国。这是必然的,否则就算佩戴再多的国旗扣章,也不会真正产生爱国情怀。
将心比心,如果爱国可以通过佩戴扣章来培养,那塑造学生的道德情操岂不是轻而易举?
更何况,当我得知学生需佩戴国旗扣章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这是否意味着要通过扣章来区分学生的国籍?
那么,外籍学生是否可以不必佩戴扣章?或者他们应该佩戴自己国家的国旗扣章?我们不可能要求外国人爱我们的国家吧?
此外,佩戴国旗扣章无论如何都是一项额外的消费。虽然首相表示政府会为每位学生提供两枚扣章,表面上似乎没什么难度,但长期来看,问题不少。
若学生弄丢了扣章,是否需要家长再掏钱购买?每年新生入学,政府是否还会继续提供?若不提供,家长是否得自行购买?
万一扣章损坏或遗失,政府是否会免费补发?无论这笔费用是由公帑支出,还是由家长承担,都意味着长期性的额外支出。
为非必需品额外掏钱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这项政策甚至与政府缩小贫富差距的努力背道而驰。一方面政府提供补贴,帮助赤贫家庭减轻负担;另一方面,却又要求他们为一项并非必需的物品额外掏钱。这让政府的努力显得矛盾且毫无意义。
总而言之,培养爱国情操,本就不易。单靠形式主义来彰显爱国,更是劳民伤财,毫无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