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为未来粮供奋战/佐摩

企业对全世界粮食的控制正在快速增长,生产者和消费者似乎很无助。这种变化使环境崩溃、社会混乱和人类条件恶化。

最近,可持续食物系统国际专家组(IPES-Food)和侵蚀、技术与集中(ETC)行动小组发表联合报告,内容至少可说是不太乐观。

由帕特·穆尼主笔、团队包括IPES-Food总监尼克·雅各布斯的《长期粮食行动》,分析了技术变化下,粮食系统在未来四分之一世纪很可能的演化方式。

报告称,“高科技”、数据处理和资产管理企业已加入现有的农企,重塑世界粮食供应链。如果现有的趋势持续,大型跨国企业(TNCs)对粮食系统的控制将越来越多,付出代价的是数十亿农民和消费者。

大农业结合大数据

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WEF)热炒的“第4次工业革命”(IR4.0),提倡的是数字化,将改造粮食系统,加速企业手中的集中度。

新应用程式可更佳地追踪供应链,“精确农场”如今包括使用无人机喷农药到目标作物,减少输入和潜在农场成本。农业无人机的使用如今仅次于军事无人机。

巨型数字公司与其它跨国企业合作,扩大“云计算”基础设施能力。新的“数字农业”技术尽速传播后,已在取代农场劳动力。

同时,粮食数据在商业上越来越有价值,例如可满足客户需求。通过创造“新需求”,大农业的获利也增长。大数据已被用来操控客户的喜好。

在冠病大流行下,电子零售和粮食递送服务增长更快。电子商务平台迅速成为世界顶尖零售商。

工业革命4.0非良性

新的“数字农业”技术也破坏了有多样化生态的粮食农业,而支持不可持续的单一作物。这是巨大的威胁,因为超过三分之二世界人口的粮食仍然依赖家庭农场。

同时,高科技和资产管理已获取巨型粮食公司的大份额股权。权力巨大的企业集团正在整合不同的业务范围,以竞争和“创意干扰”为理由去增加集中性。

IPES-ETC研究凸显了一点,即工业革命4.0支持者施加的影响力增加,农场和粮食安全遭受新的威胁。报告警告,把“粮食系统的钥匙”交给大农业,粮食安全和其他存在的威胁会恶化。

有权力的企业会增加对大部分世界粮食供应的控制。随着大国的敌对和竞争持续取代多边合作,被大农业控制的供应链也会更加脆弱。

不过,报告也为未来四分之一世纪呈献较乐观的愿景。在这个替代情境中,从草根到全球水平的合作努力,赋权予社会运动和公民社会去抵抗。

新技术(从监督农场的小规模无人机,到粮食安全和营养认证的消费者应用程式)也是这个愿景的一部分。不过,新技术将会是合作拥有、开放获取和受到良好监管的。

报告也有一些实用策略,以削减四分之三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和从大农业转移4兆美元款项给农业生态学和粮食主权。后者包括应对营养不良的“7200亿美元补贴”和“1.6兆美元保健储蓄”。

IPES-ETC也推荐,向垃圾食品、有毒物质、碳排放和跨国企业征税。报告也呼吁对造成饥荒、营养不良和环境退化的负责人提起刑事诉讼。

粮食安全规章制度必须凌驾贸易和知识产权法令,且不只是用于紧急状态。不过,随着粮食系统的压力增长,忧心的决策者被大农业解决方案吸引,且看不见其他出路。

改变方向的最后机会

在历史上,天然资源是共享的。农民、渔民和牧民长期可持续性地使用水和土地。但有了“产权”(尤其是企业并购)后,市场价值已经增长。

企业投资号称是达到粮食安全的最佳手段,但在最近数十年反而破坏了剩余的“传统”农业生态系统。

大农业宣称,惟有他们提供、驾驭金融、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的优越新技术,才能应对粮食、生态和气候危机。

不过,事实上,他们失败了,反而在追逐利益时触发了更多问题。随着新粮食系统和企业趋势的巩固,要改变方向将会越来越难。

由世界经济论坛提出、今年稍晚举行的联合国秘书长粮食系统峰会,寻求推广企业“解决方案”。在这个很适当的时机,《长期粮食行动》发出紧急呼吁,以便采取长期行动。

在重要关头,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必须采取紧急行动,避免政府允许联合国批准的企业接管全球粮食系统的主宰权。

反应

 

言论

居安思危 建好粮仓/南洋社论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此句出于《诗经》,说的是鸱鸮在天气大好时,就开始啄来桑树皮,修补鸟巢,也就有了比喻事先作好准备的警句——“未雨绸缪”。

政府管理一个国家,是为国为民,要有居安思危的心态,所谓有备无患,远离祸患。

两年前冠病突临,打乱了全世界的秩序;接着发生俄乌战争及粮食保护主义,这如同黑天鹅,顿令各国猝不及防。

与世界各国一样,我国已经开始面对越来越严重的通胀及粮供问题。面对这股千斤压力,政府开始制定应对策略,首相拿督斯里依斯迈沙比里见事态严重,更把原定于每周三召开的内阁会议,推前至本周一进行,重点讨论粮食短缺和生活成本高涨问题。

与此同时,政府宣布准备进一步废除各个领域的进口准证(AP),但这都是应急措施。

相对的,政府应妥善的“再规划”粮安战略,坚守藏粮于地底线,在这富饶的土地上建起安民稳国的粮仓,遏制耕地“非农化”。

以新加坡为例,其水供来自马来西亚,受制于人。在危机意识下研制出废水再循环的技术,开发出新生水,建设海水淡化厂等,朝向水供自足能力,还“出口”相关技术。

该国也从水供自足方面获得启发,开始朝向粮供“增产”目标,以科技化腐朽为神奇,设定愿景在2030年时,实现本地出产的农产品可以满足该国三成的营养需求目标。

另一个在粮安上居安思危的例子是中国,这个14亿人口大国,光是每天每人张口吃一顿饭,就会把一个小国给吃倒。

两年前,《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首次发布,提出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首要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

目前,在有限的耕地之下,中国已经实现谷物(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类)自给率超过95%,仅有大豆产需差距较大。此外,中国也是粮食出口大国。

反观“天赐之国”的马来西亚,土地及气候等大自然条件远比中国与新加坡更好,有上好的天时地利条件,以建起可抵御外来大冲击的富饶粮仓。

我国要把粮安牢牢攥在自己手中,天时地利绝无问题,现在就看“人和”了!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