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也论台湾侨务政策/谢诗坚

又是对侨务政策的争议,除了新加坡人对中国的侨务政策有微言外,现在连台湾新一代也要求厘清海外侨胞的定义,因此又再次引发争议。

提出这个建议的是台湾新生力量党的立委林昶佐。他认为台湾仅有2300万人口,但要服务海外的4000万“侨胞”是不合理的。所以他要求界定清楚“侨胞”的定义,不能“包山包海”造成有限的资源枯竭。



按照林昶佐的言论,他希望台湾“侨务委员会”只服务从台湾走出去(海外)的侨胞。

若是这样,则台湾侨务委员会工作就相当轻松了;也不需要与大陆竞相争取海外华人的支持;更不需花大钱让“海外单位”左右逢源(七十年代曾有一个时期,据知海外的一些文化团体右手向台湾拿钱,而左手则向大陆拿经费)。

主动联系海外华人

根据台湾侨务委员会委员长陈士魁的说法,台湾侨务工作不会刻意区分“台裔”或“华裔”,只要侨社不分蓝绿,支持“中华民国”,爱台湾的民众都是侨委会需要去交朋友与服务的对象。

在这方面,台湾淡江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教授林若雩就认为,从1950年到1980年的30年间,台湾侨务成果远远超过中国大陆。



不过,陈士魁不得不承认在80年代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过30年的改头换面,其侨务政策又比台湾强了许多。他说,中国大陆侨务相关工作的人有3万余人。

他又指出在2015年,中国侨办的支出预算高达人民币48亿(等于台币250亿;等于8亿美元)。

反之,台湾侨委会一年的费用只台币10亿(约3000万美元,两者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可是在2003年中国和平崛起后,它对侨务政策更加积极和更加主动地与海外华人建立联系,例如此伏彼起的乡亲联谊大会在90年代起已蓬勃开展,形成一条切不断的纽带。

留台大学生达6万

在这方面,我们也察觉到中国的侨务政策有所扩大了。在经济能力许可下,它强化了与海外华人的联系,所以有相当多的时候是打出“华侨华人”联在一起的牌子。

这意味着中国传承了昔日的传统,对海外华人也要关怀,即使他们已入籍所在国,毕竟没有改变的是它们的民族心和肤色。

就这样,海外华人也一概被视为“炎黄子孙”或“中华民族”了。

其实,因为政治和环境的关系,台湾侨务政策早前是比大陆先走一步的,打从60年代开始,台湾就开放其大学吸纳来自海外的华人子弟(他们也被称为“侨生”)。

这一批“侨生”是因为政治关系,不得其门入读中国大陆的大学。

于是来自马来西亚的学生因为得到台湾认可“侨生”的地位,也就得以享受优惠乃至获得奖助学金。

在年复一年下,台湾也为马来西亚华社培养了6万名大学生,这一大批留学生在马来西亚各地都设立了校友会,也进入商界及文化界服务。

可以客观地说,台湾“制造”出来的大学生对台湾有一份深厚的感情,所以要这些留学生反过来责骂台湾政府是少之又少的,即使他们不同意台湾的政策,对“中华民国”不支持,也不会对台湾有恶感。

台湾不应去中国化

原本在10年前,中国开放门户欢迎马来西亚学生赴华留学后,曾一度使到留台生有所减少,但近3年来,留台生又再“突飞猛进”,似乎一年内有15000名大马生赴台深造,其人数仅次于澳洲和英国。澳洲有23000名大马学生,英国有15700名留学生。

这就是说,大马留台生占第三位,比起中国现有的6000余名留华生为多。

由于台湾将马来西亚的留学生大部分界定为侨生(11000人),而另外4000余人则被界定为外籍生(有些是学生本身的选择)。

由此可见,侨务政策下对海外华人都是有利无弊的。如果台湾弃侨务政策,不再对海外华人提供优惠,那将是台湾的大损失。

无论如何,台湾的“去中国化”、“去简体字”、“去包山包海的侨务政策”和“去九二共识”等都是不实际,也是不现实的。

新生代的一族也要了解先辈是怎样走过来的。台湾之所以有今天,也是因为国民党败退后守住台湾,也没有与中国切割关系。从清朝到中华民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脉相承的。台湾也没有例外,如果它不是中国的,那日本干嘛在战败后要把台湾还给中国呢?

蔡英文应该不会把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中华文明统统丢掉吧!

 

ADVERTISEMENT

 
 

 

反应

 

言论

新纪元:南大精神新归宿?/谢诗坚博士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1961年。

霹雳南大校友会于9月22日在怡保育才独中礼堂庆祝成立57周年,同时为新纪元大学学院筹募购置“南大楼”基金而举行千人宴会。

承蒙会长周增禧之邀请,我也依时赴会。没想到来自各地的校友欢聚一堂,其热闹程度不亚于南大同学当年在云南园的同欢共庆,载歌载舞。我也答应为南大撮上一笔。

华教一面新旗帜

在那个风雷激荡的五十年代,云南园成为华教的一面新旗帜;尤其是在1958年南洋大学建成开幕时更是人山人海,从坡底排到裕廊的车龙,要想早一些抵达目的地也十分艰难,足见支持南大和为目睹南大庐山真面目而来的人数以万计,为新加坡历史写下壮丽的诗篇。

感谢为南洋大学谱上新篇章的第一人,他就是马新企业家陈六使(1897-1972)先辈。由于他的高瞻远瞩,一呼百应而众志成城,南洋大学也就在短时间内在云南园拔地而起,创造了一所华文大学在海外开花结果的神话。

从此南大弦歌不辍,朗诵声和欢笑声洋溢其中,许多南大生从四面八方涌入,逐渐地汇成一股洪流。

想当年,南大生个个风华正茂,各有理想,只想在云南园找到一个立足点,而后再放眼世界。但万万没有想到,转入六十年代,南大不再平靖,而是学潮不断,一浪接一浪。

归纳起来,从1961年到1966年,南大共发生5次的学潮,其中包括南大生于1963年举行罢课和请愿,抗议政府逮捕南大生和褫夺陈六使公民权及解除庄竹林校长职。

翌年(1964年6月),政府派千名军警闯入南大逮捕学生领袖,有41人被捕,南大进入了白色恐怖。1965年10月,政府发表王赓武报告书,引发南大生游行抗议和罢课(前后39天)。

而最后在1966年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为南大图书馆主持开幕时,有数百名学生抗议逮捕和压制行动,南大生付出了血泪的代价。

在这期间,马新发生几件重要的大事是:马来西亚于1963年9月16日成立,新加坡行动党继续执政,但新加坡于1965年8月9日脱离马来西亚而独立。

政府在1964年发表白皮书《共产主义在南大》及在同一年关闭南大学生会。

马来西亚的政治局势和新加坡的政治走向的转变,也为南大的未来蒙上阴影和不确定性。

李光耀后来说,他在1975年已决心把南大改成英文大学,但一直无从改善,也就在1980年将南大与新大合并,变相地将南大关闭。

南大只生存25年

南大只生存了25年,先后培养了1万2000名毕业生在世界各地各展风采,只可惜他们已找不到回家的路。

为了宣泄南大生的不满;也为了不甘心南大就此消失在人间,几十年来南大生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不忘复办南大,似乎历届的校友会聚餐都不忘这个课题,却又无从落实。

虽然没有人否认复办南大言之有理,但又在哪里找到另建南大的合适地点呢?又如何集资和如何与世界交接而被承认?这些都是大问题。

因此多年来,南大生已放下他们的终极目标,改以支持吉隆坡的新纪元大学学院发展成为南大的接班人。

当然新纪元不等于南大,马来西亚法令也有所不同。但是,既然厦大分校可以在马成立,新纪元大学学院就没有理由有一天不会变成新南大?

为了追求这个遥远的梦想,南大生从1992年起,每年或间隔数年就会举办全球南大校友联欢会,前后已办了18届,明年(2025年)第19届又轮值槟城主办。这种永不厌倦的精神让人想起南大精神不死,即使学校没了,但精神永在。

我们欣慰知悉这次南大生连同各界捐款已超逾千万令吉,新南大楼的出现就在不远的前方。

但愿从风华正茂到风烛晚年的南大生,在有生之年可以看到再生和新生的南大,愿与新纪元大学学院全体同仁共勉之。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