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习马二会 变与不变/刘泰安

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4月1日率台湾青年到访中国,展开11天行程,1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两岸。这是两人自2015年11月7日在新加坡举行首次会面、时隔9年第2次会面,因此被称为“习马二会”,备受两岸和国际社会关注,不在话下。

据报,习近平和马英九两人见面握手时,习笑容满面地对马说:“你都没有变”;马听后开心地笑答:“你也没变。”

我认为,习近平说马英九“没有变”,应该指的是后者保养得好,体态外表如同9年前,一番恭维。

但马英九在第一次“习马会”时还是台湾总统,会面后隔年5月20日便任满两届总统而下台。他曾两度出任国民党主席,即2005至2007年的第4任,和2009至2014年的第6任,目前在国民党并无任何党职(他在退位后拒绝担任荣誉党主席)。

因此,马英九的身分和地位在这次“习马二会”怎能说是“没有变”呢?

相反的,马英文说习近平“没变”,却是千真万确,话无虚言。

习近平从2012年11月至今出任中共中央总记,又从2013年3月至今出任中国国家主席,正是中国近12年来党、政、军及第5代的最高领导人,当今权力如日中天,威望直追首二代领导人毛泽东和邓小平。

所以,习近平从2015年“习马会”到这次“习马二会”依然没变,仍是中国的最高领导人。

接见礼遇给足面子

习近平以中国最高领导人的身分接见只有“台湾地区前领导人”的光环、实则一介平民的马英九,大有对后者“纡尊降贵”的礼遇。再者,会面选在中国国家主席与外国元首会谈常用的人民大会堂“东大厅”、而非有统战意涵的“台湾厅”举行,可谓给足了马英九面子,期望后者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能发挥作用。

然而,马英九如今在台湾还有多大影响力?他在去年杪为了2024年台湾总统大选积极推动国民党总统参选人侯友宜和民众党总统参选人柯文哲的“蓝白合”,结果功亏一篑,最终蓝白相争,绿营得利,让民进党赖清德以不过半的40%得票率,险胜当选总统。马英九蒙受功败垂成的挫折感,不言而喻。

“习马二会”后,民进党与台独分子辱骂马英九为“有用的白痴”、“被中国大陆利用的工具”等,尖酸刻薄,自不待言。他们既然不愿见两岸和平统一,那就准备接受武力统—,希望战争发生时,他们不会逃之夭夭!

另一方面,台湾有学者认为,马英九对两岸统一应该有所作为,也可以有所作为,并对他回台后的表现寄予期待。

平心而论,马英九过去执政台湾8年的表现,虽说莫衷一是,功过参半,但他坚持“九二共识”,为两岸建立政治互信,展开良性互动,推进两岸的经济合作等贡献,则是有目共睹,毋庸置疑。

一个中国永远不变

如今“无官一身轻”的他,若能为两岸关系继续努力,鞠躬尽瘁,必能名留史册。

常言道:“世界上没有永远不变的事物,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但台海两岸的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就是一个永远不变的事实,不容任何内外势力加以改变!

清代诗人丘逢甲在1895年中国满清政府在甲午之战败给日本、签订把台湾割让给日本的《马关条约》后的隔年,写下了传诵一时的名诗《春愁》。这位爱国诗人以哀痛的心情表达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放眼当下大陆与台湾分治了75年的时局,仍然掷地有声,值得铭记。

已破例步入中国国家主席第3个任期的习近平,曾提出“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进程”的声明,足证他有在任期内解决台湾问题、不愿一代一代传下去和由继任者解决的雄心。成败与否,攸关他的历史地位。

“习马二会”的最大意义,莫过于面对两岸统一的雄关漫道,而今展开从头越的迈步啊!

视频推荐 :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台积电或变“美积电” 马英九:影响台战略位置

作者:童清峰

台湾前总统马英九对台积电可能变成“美积电”忧心忡忡,他在社媒脸书发文指出,台湾人担忧“护国神山”被搬走,这不只是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安全危机。马英九强调,此举将严重打击民众信心,冲击两岸关系,甚至影响台湾在地缘政治中的战略位置,长远来看,后果不容小觑。

马英九质疑,赖清德是否拿出任何应对之策,还是天真地认为,把“护国神山”卖给美国,当作缴保护费,就能高枕无忧?他批评,赖政府一边对外高喊台独,一边在内部制造对立,却未曾深思后果。他提醒,不要忘了,特朗普是个商人,利益才是他最在乎的事。如今,台积电已被“卖”了,接下来呢?台湾还能再拿什么来交换?还有多少筹码可供交易?

马英九的锐评引发绿营的强烈反应,民进党发言人韩莹甚至反将他一军,痛批马英九口口声声担忧台湾的安全危机,但眼中似乎只有中国,这才是台湾真正的安全隐忧。她质疑道,当年谁差点将台积电和整个半导体产业拱手送给中国?不就是马英九本人吗?

亲绿名嘴则进一步指出,2014年政府将台积电的持股缩减至仅剩6.37%,正是因为当时马英九试图将台积电卖给中国紫光集团,痛批马英九是“败家子”。

绿营泼脏水攻击马英九

对付政敌,绿营惯用泼脏水回应。但台大政治系教授左正东还原当年历史,指出紫光集团曾扬言并购台积电与联发科,但当时马政府与业界的态度是低调而坚决地拒绝,并在私下审慎应对。作为立法院多数党,国民党与朝野合作,通过“不开放中资投资半导体”的决议案。此外,当时的总统候选人朱立伦与蔡英文也公开表态反对,成功阻止紫光的并购。因此,绿营发言人称“国民党就是要把半导体送给中国”的说法完全站不住脚。

左正东认为,如果民进党真把在野党视为台美合作的障碍,那么应该在魏哲家会见特朗普之前,利用这一点为台湾争取更多谈判空间,而不是在内部缺乏共识的情况下,为尚未经过法律程序的投资案背书,甚至透过经过修剪的历史叙事来转移民众的不安与反对。

无力挽回颓势

事实上,面对美方强势施压,绿营早已无力挽回颓势,更不可能对美国说“不”,只能选择顺从特朗普的强大影响力。为了向台湾人民交代,他们只能将美国对台积电的“掠夺”,包装成台美关系的“历史时刻”。

更值得注意的是,台积电与台湾从这项宣布中究竟获得了什么?《芯片战争》作者克里斯·米勒在《金融时报》撰文指出,台积电可能希望借此缓解关税威胁。作为产业的主导供应商,如果这些新厂能够成功避免关税冲击,这笔投资或许能被证明是值得的。

技术流失人才外移

台积电赴美投资引发的争议,核心在于技术外流、研发中心转移,以及可能对台湾半导体竞争力所造成的冲击。魏哲家虽然表示,台积电在美国设立的研发中心只是“优化产线”,规模仅为台湾的十分之一,试图淡化可能带来的冲击,但外界对此说法并不完全买单。与此同时,绿营则极力将此合理化,甚至美化为“壮大台湾”,试图向民众宣传这是一场有利台湾的产业布局。

不过,在美国眼中,台积电赴美投资并非台湾“壮大”的象征,而是确保自身经济与安全利益的必要手段。特朗普的目标是让关键半导体制造回流美国,减少依赖台湾,确保美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主导地位。美方的战略思维显然是将台积电视为美国半导体产业的一部分,而非单纯绿营所称的“合作伙伴”。

相较之下,绿营却将这一趋势粉饰为“深化伙伴关系的胜利”,政府高层频频强调台美半导体合作的重要性,却对技术流失、人才外移,以及供应链可能遭到分裂的风险只字不提。对支持者而言,这或许是一场台美产业关系的“里程碑”,但对质疑者来说,这更像是一场台湾被迫交出的“保护费”,用来换取美方的政治安全承诺。

如果台积电的投资能换来美方明确的安全承诺,或许台湾民众的观感会不同,这也是绿营的期待。然而,现实远比想象复杂。

台被迫交“保护费”

过去,台湾开放莱猪、采购美国军备,甚至已支付超过2800亿台币(约376亿令吉)备存帐金,却仍有1500亿美元军购案延迟交货,至今未获明确安全保障。

同样地,即使台积电投入技术与资金,美方承诺依旧模糊。这让人联想到美国对乌克兰的态度,而2月27日特朗普更公开拒绝承诺出兵保卫台湾,进一步加深对美台关系的疑虑。随着台湾对美经济与技术依赖加深,如何维持自身筹码,成为各界关注焦点。

蓝营学者批评,民进党似乎通过出卖台湾的利益来换取美国的支持,从而确保自身的选举优势,至于台湾的未来与人民的福祉,却似乎被抛诸脑后。不论政治立场如何,台湾人民最终都是这场交易中的最大受害者。

无论赖清德如何解释,台积电赴美扩张已是既定事实,对台湾的科技主权与经济安全影响深远。学者指出,政府应积极扮演产业捍卫者,而非被动迎合美方政策。台积电加码投资美国已引发台湾社会忧虑,未来如何在全球供应链重组下,确保台湾掌握半导体核心利益,将是赖政府必须回答的关键问题。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