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交还学生自主学习/黄瑞泰

【2021年华教节特辑】

疫情爆发至今,全球的学校教育都经历过了一场科技化线上教学的洗礼,本来是纸上谈兵的线上教学也因此成为今天大家熟悉的一种教学模式。

长久以来传统学校教育面对面互动教学,所忽略的学生学习效率低弱的问题也在这段时间被凸显,这或许是一个教育改革的契机。

教育部首先要厘清什么是教学的高效率,长久以来社会上对于教育成效的判断是以成绩好坏为标准,这样的思维模式也造成了学校之间的分数竞争关系,只要学生能够在考试获得好成绩,就表示学校办学的优越。

只是这种评比模式让所谓优越的学生除了必须要每个科目都要很厉害,如果学生能够在联课社团活动表现突出,又拥有特定才艺,甚至某个体育项目有一定涉猎的话,更是抢手人才,只是我们忽略了这种所谓优越生其实是社会中的少数。

为了让学生表现优异(或是满足师长期待),长时间的上课、社团活动,塞满课余的补习及补课等做法,一直是大家熟悉的学习模式。校方和老师把所有的课程与内容设计好,学生就只是不断的接受老师的安排,然后完成所有的作业,考取好成绩。至于成绩未能达到师长的标准、学习意愿低落,配合度不高的学生,就是通过各种留堂、补课、见家长、惩罚等方式施压,强迫其配合。

上网课难监督学生

学生自主权在过去的学校教育现场几乎无法展现,直到全球新冠疫情大爆发,学校教育改为线上学习后,学校长期掌控的权力无法展现下才大爆发。过去一年多的居家学习期间,学生选择不参与讨论,不完成作业,无法监督的作业、考试监考工作,甚至只要一句网络线路不好,就直接呈现一种不开镜头、麦克风的挂网状态模式,老师传统在教室的权力无法展现,只要学生不在意,老师什么都做不了。

在居家网络学习的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真正能够吸收和学习的是拥有高度学习意愿的学生,而那些不知为何而学,只因为老师权力压迫下配合的学生几乎全军覆没。这凸显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的工作是辅助学生进行学习,而过去传统的模式是老师反客为主的架空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失去自主学习的能力。

经过一年多的抗疫过程,社会开始恢复过去的生活方式,学校复课在即,过去一年多的线上学习经验和所面对的问题可以有两种解决方案,第一种是忽略这段时间所发生的一切,让学生回到学校,让老师重掌学习主导权,一切打回原形。另一种则是深入思考的反思这一年发生的一切,调整学校教育的模式。

前者是最方便,也是大家最熟悉的做法,很多人都会觉得既然可以恢复常态,我们教育也可以回到过去那种最有效率的模式,只是这种模式已经不再适合未来的人才培训,长远来看就是走回头路。

在疫情前,自主学习、多元评量、素养教育等新的改革方向早已被确认,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这一年多的经验深入反思老师主导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伤害,调整老师们的教学思维,跳脱传统的局限,才能拥有主动权去配合素养教育的改革目标,推动教育的变革。

过去一年多的网络授课学习经验,确实充满各种障碍和困境,这些问题也正好是凸显了当学校的面对面教学模式被打破后,当我们的孩子抽离学校的情境后,绝大部分的人就不再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希望未来学校能够正视这个问题,交还学习主导权于学生,才能够培育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作者为独中教师、隆雪华堂文教委员)

反应

 

言论

勿忘大马是我们祖国/黄瑞泰

1956年,作为时任教总主席的林连玉老师给《马来前锋报》的开斋节特辑写其著名的〈心理的建设〉一文,文中的为尚未建国的马来亚(后来的马来西亚)提出了两个建议,分别是共存共荣的观念以及以马来西亚为第一家乡的观念,这在当时可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想法,至今仍然适用。

林连玉老师所提出的这两个理念是我国华人在这个土地生活的基本信念,尤其是第三、第四代华人的出现,本地华人早已将马来西亚视为第一家乡,把马来西亚视为自己的祖国,这在过去是无人可以质疑的。

共存共荣正是多元文化的象征,华社普遍推崇多元文化理念,唯有透过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接受多元的文化传承,才能延续我国多元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这正好也是独立至今华社极力维护的基本信念。

过去巫统主导的政治环境中塑造了马来人社会团结一致的印象,华社则以一种抵抗国家意识形态的打压而团结一致的合作,如此一来华巫两个群体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而华人社会与巫裔两个社群从表面看起来似乎是一种牢不可破的存在。

只是这种以族群文化身分划分表面看起来稳固的共同体,在近年来国际局势的丕变,包括中国经济崛起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及以巴冲突在我国回教徒社群带来的冲击下,却显得脆弱不堪,华人社会对于中国崛起有不同想象与期待,巫裔社群内部对于马来人身分也有不同的讨论,改变了国内的政治版图与加剧族群间的误解。

坠入身分冲突情境

对我国华社来说,中国崛起给了很多人不同的想象与期待,甚至渴望中国的发展和崛起能够带领我国华社逃脱长久以来的的意识形态困境,只是这样的期待对自己的身分及国家认同产生不同的矛盾,使得很多人坠入另一个身分冲突的情境。

或许林连玉老师〈心理的建设〉一文所提出的概念可以作为今天华社困境的提醒。我们的第一家乡是马来西亚,当我们享受这片土地所有的好时,也该思考如何解决这片土地带给我们的挑战,而所有的解决方案都只能够往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身上找寻,而不是透过外来的力量能够解决的。

中国的崛起或许能够带给我们更大的市场与更好的经济契机,但并不意味着我国的政治、社会,甚至是文化发展在这个改变中就会变好,长久的问题就能够被解决,尤其是国内所面对的政治、族群关系的问题更不可能会因为中国因素而得到缓解。

大家还是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这片土地本来就汇集了不同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的人群。唯有通过彼此互动、磨合才能够让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所有人和平共处。

作为移民的后代,华社应该要理解这里才是我们的祖国。中国崛起或许可以锦上添花,但我们仍然不能忽视马来西亚才是我们的祖国。

林连玉老师在六十八年前的呼吁,是一个超越时代和社会的见解。在整个族群与文化日益撕裂的今天,我们仍需要时刻叮咛自己勿忘共存共荣和马来西亚为第一家乡这两个号召,让马来西亚可以度过矛盾与分裂,走向更好地未来。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