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人工智能无法取代投资人/黄子伦

今年二月上旬的股市下滑让很多投资者在一月所挣到的盈利迅速归零,甚至有些到现在还是亏损当中。不少人认为是人工智能导演了这场大卖空,其中摩根大通的分析员就认为有十二家使用人工智能来投资的对冲基金是罪魁祸首。这些指控其实不难理解,因为当时最大的不利消息也就只有美联储前主席耶伦离职后的升息担忧,除此之外,企业盈利表现可说是非常正面。

人工智能的崛起,让很多行业开始出现危机,而拥有庞大数据库的金融业更是人工智能最前沿的实验场,其中一项热门实验就是要使用人工智能来取代人类的投资工作。但,我并不看好。



经济学里有“市场效率说”的理论,是延续“理性经济人”逻辑的产物,其核心是认为任何在市场上存在的资讯将会被每一个市场投资者迅速吸收并付诸行动。举例来说,如果A公司推出的新产品大受欢迎,那么大家就会知道他们将会有不错的盈利表现,进而马上购买A公司股票使其大涨。那些等到季度报告出炉后才买的投资者不但慢一拍,而且根本买不到“便宜货”,因为A公司股票的价格完全反映了市场所有的利好消息。

美国经济学家尤金·法马提出了三种市场效率的强度,但中心思想依然是:投资人不可能靠吸收信息来获得高于市场的回报,哪怕是内幕消息。

电脑没有感情

不过他的理论遭到了许多挑战,很多经济学家,甚至是心理学家都质疑“理性经济人”到底可不可能存在。因为人类的许多行为和决策已经被证实不完全是理性计算,例如会牺牲自我或者买彩票。而且人类对于资讯的掌握和处理能力非常有限,哪怕获得同样的信息,也可以有不同的诠释和结论。这些造就了市场上所谓的“不理性”行为,例如泡沫和崩盘,但也是让许多投资人找到绝佳投资的机会。

人工智能的出现开始改变这一切,因为电脑并不具备感情,而且能够处理比人脑多上不知多少倍的信息量,因此在投资决策方面比人类有很大的优势。



随着电脑的信息储存量和运算能力的快速飞跃,取代人类后,理论上真的会在出现尤金·法马所说的“市场高度效率”的情景。

寻找新均衡点

但,这又触及另一个问题,也就是所谓的“信息悖论”。因为在市场上流传的信息都是碎片的,如果没有经过媒体报道、分析员报告、或者负责整合信息的智囊库等的加工过程,信息并不具备任何价值,更遑论回报。也就是说,如果整理资讯和分析财务表最终不会带来回报,或者回报率已经是低于人类可以接受的合理范围,那么大家也就意兴阑珊了,不再理会任何信息和情报。这时,在投资室里的人工智能就无法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来进行投资。

因此,以市场效率假说和信息悖论为基础,我不认为人工智能会真的能够取代人类投资人。我认为这两者在投资工作方面将会达到一个新的均衡点,即人类可以依靠人工智能来收集信息和分析,而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和剖析来进一步优化人类的投资策略。当然,注定会有很多人在这段过程中下岗,但这是题外话。

 
 

 

反应

 

国际财经

美国关税落地前AI需求激增 台积电首季营收超预期

(台湾10日讯)台积电首季度营收增长42%,超出预期,反映出美国加征关税前人工智能(AI)服务器和智能手机需求激增。

这是台积电2022年以来最快的营收增速。电子产品制造商纷纷在美国仓库囤积商品,以应对潜在的贸易和运输干扰。

这家苹果和英伟达的主要芯片代工商公布,2025年前三个月实现营收8392.5亿元台币(约255亿美元)。

分析师的平均预估为8305亿元台币左右。该公司下周将公布完整的季度业绩。

外界对关税可能影响iPhone等电子产品需求的担忧正在加深。上周末,全美各地的苹果门店挤满了担心关税将推高售价的消费者。

3月时,台积电首席执行官魏哲家与特朗普共同宣布,台积电计划对美国工厂追加投资1000亿美元,推动白宫实现制造业回流美国的目标。

台积电在目前的美股夜盘交易中进一步拉升,一度涨超5%报166.89美元。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