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新挑战/南洋社论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生成式人工智能和深伪技术(Deepfake)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
这些技术能够制造出极具迷惑性的视频和音频,让人们难以分辨真伪,给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据调查,七成受访者表示担心会因深伪技术而受骗。这一数字反映了大众对高科技下的网络安全高度焦虑。
深伪技术的出现,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在娱乐和创意领域展现了巨大的潜力,还在政治、商业和个人隐私方面带来严峻的威胁。
深伪技术通过利用生成对抗网络(GANs),创建逼真的视频和音频内容,可以把一个人的面孔和声音合成到另一个视频中,使其看起来像是在说话或做某件事。
遭滥用为诈骗工具
尽管这些技术的进步令人赞叹,但也为不法分子提供了新的诈骗工具。
深伪技术是基于深度学习的生成式模型,通过大量真实数据的训练,能够生成逼真的虚假内容。
其特点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逼真度高:深伪技术生成的内容在视觉和听觉上极难辨别真伪,甚至专业人士也难以一眼看出破绽。
二、制作门槛降低:随着技术的发展,制作深伪内容所需的技术和资源门槛逐渐降低,这使得普通人也能利用现成工具和平台生成深伪内容。
三、传播速度快: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的普及,使得深伪内容能够迅速传播,造成广泛的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消费者对网络安全的焦虑感与日俱增。大多数消费者呼吁政府监管人工智能,以应对深伪技术带来的威胁。
JUMIO研究机构的研究显示,全球68%受访者表示,他们曾知道或怀疑自己或他人曾经遭受网络欺诈或身分被盗。
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还对社会信任机制造成极大冲击。
在应对深伪技术的挑战方面,各国政府的监管能力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信任。
数据显示,69%新加坡人相信政府有能力有效监管深伪技术,而英国的这一比例仅为26%,美国为31%,墨西哥为44%。
拟定完善法律监管
这表明,虽然大部分消费者呼吁政府加强监管,但各国政府在这方面的信任度差异显著,反映了政策和执行力度的不同。
要有效应对深伪技术带来的威胁,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是技术手段:开发和应用能够识别深伪内容的技术工具,如基于人工智能的检测算法,能够分析视频和音频中的细微差异,辨别真伪;其次是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教育大众如何识别和应对深伪内容。例如通过媒体和社区宣传,让人们了解深伪技术的危害和辨别方法。
另一方面,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深伪技术的使用边界和法律责任,加大对利用深伪技术诈骗的打击力度。
深伪技术的威胁具有全球性,国际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至关重要。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打击利用深伪技术进行的跨国犯罪活动。
我们认为,深伪技术的发展是科技进步的产物,但我们不能忽视其带来的潜在危害。
只有通过多方努力,从技术、教育、法律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全面应对,才能有效防范深伪技术诈骗,保护公众利益,维护社会的和谐与安全。
在人工智能时代,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和可信的数字世界。
毕马威:AI推动税务改革 大马企业应未雨绸缪

(取自Pixabay)
报道:梁仕祥
(吉隆坡13日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人工智能(AI)的横空出世,正在深刻改变全球商业运营方式,税务领域也不例外。
AI驱动的自动化工具和数据分析技术,能让税务合规管理更加高效,而各国政府也正积极采用AI优化税收体系。面对瞬息万变的法规环境,企业必须跟上新趋势。
在马来西亚,间接税制度近年来经历了数次调整,包括从消费税(GST)变成销售税与服务税(SST)。最近,政府推动实施电子发票,旨在提升报税透明度的同时,减少人为错误并提高整体效率。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些变化可能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其实核心目标很简单:用科技让税务管理更方便、更智能。未来,税收数字化将成为趋势,企业必须学会适应新的合规要求,才能保持竞争力。
毕马威马来西亚合伙人兼间接税主管黄淑玲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表示,企业要未雨绸缪,关注最新政策动态,并做好相应的税务评估,以减少不必要的合规风险。

黄淑玲
未来税务趋势10大预测
毕马威国际近日发布《2030年间接税的未来》报告,分析了未来10年全球税务政策的演变方向。以下是十个值得企业重点关注的趋势:
1.增值税不会被淘汰
毕马威国际认为,增值税(VAT)的核心原则,包括广泛征税、中立性及在消费发生地征税,仍然适用于现代经济模式。
在大马,黄淑玲指出,本地间接税制度主要由销售税、服务税和关税构成,与国际上广泛采用的增值税或消费税有所不同。然而,本质上SST还是仍是一种基于消费的税收模式。
尽管国内商界有呼声要求重新引入GST,但目前政府的重点仍是扩大销售税和服务税的税基,以增加国家收入。
对企业而言,即将于2025年5月1日生效的销售税税率调整及服务税范围扩大,将是影响税务合规的关键变化,企业应密切关注。
2.碳定价说易行难
毕马威国际表示,尽管已有相关工具,但如何有效定价碳排放仍存挑战。
大马方面,黄淑玲点出,在2025年财政预算案中,政府宣布将于2026年推出针对钢铁和能源行业的碳税,所产生的收入将用于支持研究计划和绿色科技项目。
碳税框架受瞩目
目前,具体细节尚未公布,但政府将如何制定碳税框架,以确保符合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将是各界关注的重点。
3.数字服务税或取代企业所得税
毕马威国际指出,尤其在数字经济领域,数字服务税(DST)正在成为取代传统企业所得税的方案。
黄淑玲表示,目前马来西亚对数字服务的征税主要通过服务税进行。向本地消费者提供数字服务的外国服务提供商,必须注册并按8%的税率征收服务税,这一模式与许多其他国家类似。
她说,随着数字经济发展进一步演变,数字服务税将会影响全球企业架构。
4.关税只会更多不会减少
毕马威国际预计,地缘政治因素将导致关税重新抬头,影响全球供应链。
黄淑玲指出,大马也征收进口关税,并通过自由贸易协定来管理贸易关系。截至目前,我国已签署16项自由贸易协定。
企业需审视供应链
然而,面对全球贸易战的不确定性,她建议本地企业仍需审视供应链,以评估关税政策变化可能带来的运营影响。
5.电子发票只是开始?
毕马威国际指出,电子发票对税收管理有重大影响,但它的推出并非是一劳永逸的终点,而只是广泛数字化改革的一部分。
黄淑玲点出,大马已于去年8月1日正式启动电子发票第一阶段试点。虽然该系统是由直接税管理机构负责,但其带来的数据透明度和效率提升,将会改善税务体系。
6.传统法律管不了间接税
毕马威国际在报告中指出,未来主导税务申报、管理和审计过程的会是先进技术和系统,而不是传统法律框架。
黄淑玲认为,由于间接税本质上是基于交易的税种,企业需要强大的自动化系统来确保税务合规。
她指出,税法仍在决定税收政策的执行方式,而在技术与法规之间找到平衡,是当下的一大挑战。
7.AI赋予税务机构更大权力
毕马威国际认为,AI同时也带来伦理、隐私及法律风险,企业需谨慎应对。
企业需谨慎应对
黄淑玲指出,随着电子发票等系统收集的税务数据越来越多,AI将为税务机关提供更强的分析和决策能力。
她说,随着我国政府逐步推进电子发票计划,未来如何利用这些数据提升合规性,并推动经济增长,可拭目以待。
8.零售销售税向技术驱动模式转型
毕马威国际认为,这可提升效率、降低企业合规成本并优化税收征管能力。目前,大马尚未有任何相关的具体政策或消息。
9.累进制增值税仍难落地
毕马威国际指出,尽管其可减少累退性(Regressive)问题,但实施难度较高。
大马方面,何时重新引入GST仍不确定。黄淑玲指出,一个更具累进性的增值税体系,或能在税收收入与公平之间取得平衡,但需要精心规划和执行。
10.税务行业加速数字转型
黄淑玲表示,随着AI技术的进步,税务专家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未来,税务专家需要掌握技术,才能在数字化经济环境下保持竞争力。
保持警觉积极应对
整体而言,黄淑玲认为,马来西亚企业需要保持警觉,积极应对税务环境的变化。
“通过运用科技、适应新税制并确保合规,企业才能在未来竞争中保持优势,并实现可持续长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