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总是充满问题/江振鸿

咖啡店墙壁贴有告示,指每人需至少消费一杯饮料,并指该店薄利多销,如没点饮料,将每人收取1令吉服务费。
日前槟城咖啡店的上网公审不点饮料顾客风波,引起全城热议。
相对于大部分网民炮轰相关咖啡店业者上网羞辱不点饮料的顾客,我较为关注的是连身为槟城人的我都相当反感的顾客光顾咖啡店必须点饮料,否则将被征收“台费”的所谓槟城独有饮食“文化”。
咖啡店分几种
与大马其他州属及城市一样,槟城的咖啡店或饮食中心及小贩中心,分为数种。
第一种是咖啡店业者一手包办整间店的熟食及饮料生意,例如云吞面或福建面专卖店或海鲜煮炒。
这种模式,通常不会有点不点饮料的争议,因为食客只要有点食物,咖啡店业者即已做到生意,食客有没有点饮料,咖啡店业者恐怕都不会太介意。
第二种是地方政府管辖的饮食或小贩中心。
这种模式之下,所有熟食及茶水业者都统一向相关地方政府缴付租金,中心内的桌椅也是并不属于任何一方的公共场所,而身为管辖方的相关地方政府也禁止茶水业者強迫食客消费饮料。
然而这些饮食或小贩中心通常都会有一项不成文的规定,即茶水业者们都会私下划分“地盘”以避免过度竞争,并各自将负责其“地盘”的桌椅清理工作。
所以一般上,食客们包括我去光顾时,通常都会点饮料以示支持,因为这些茶水业者在没有向其“地盘”其他熟食业者收取分文的情况下,承担了桌椅清理工作的义务。
最后一种则是咖啡店或私人饮食及小贩中心业者把档口分租出去予熟食小贩,自己则经营饮料生意。
风波中的咖啡店就是属于这一类。
这种模式就有其争议的地方,虽然有律师以法律角度来指出属于私人地方的咖啡店是有权制定任何收费。但是在一些人包括我的认知中,咖啡店的熟食业者是有付租金予经营饮料生意的咖啡店业者。因此,身为这些熟食业者的顾客,不管有没有点饮料,都是有享用咖啡店设施包括桌椅及厕所的权利。
合法却不合理
其实,所谓有什么样的消费者就有什么样的商家。
也许在法律上,这些咖啡店有权去制定某些收费,但是面对这些合法却不合理的收费,我们身为消费者是否都选择妥协、默许及纵容,还是团结起来发挥市场的力量,不去光顾那些收费不合理的商家,不让这些商店对我们的血汗钱予求予取?
记得数年前,我与太太到槟城乔治市的某咖啡店用餐。
由于我们俩刚从附近享用完槟城的驰名甜品煎蕊,所以在此间咖啡店只点了一杯饮料,但却点叫了数份咖啡店内有付租金予咖啡店业者的熟食小吃,岂料咖啡店业者却坚持我们两人就得点两杯饮料。
最后在僵持不下的情况下,我坚绝不向这个不合理的收费妥协,马上把所有的食物打包走人,从此不再光顾那间咖啡店。
某位律师评论员也以商场做比喻,指商场内的商家租户也有付租金予商场,商场却还是向到访商场的顾客征收停车费,来反驳熟食业者有付租金予咖啡店业者,所以,咖啡店业者就无权再向有点熟食的食客征收“台费”的论述。
收费厕所渐取消
我想那些与我同样属中生代的朋友应该还记得吧,我们当年读书时代的90年代,不少商场的厕所都是有收费的。
但是千禧年过后,这些商场的厕所收费逐渐被取消,原因何在?因为不少千禧年过后新建立的商场,都是有提供免费又干净的厕所。
所以在市场的压力之下,那些厕所有收费的商场,不得不取消其厕所的收费,以保持竞争力。
最后,有咖啡店业者申诉,指熟食业者所付的租金无法抵销咖啡店的营运开支。
我只能说一句,人活着,总是充满问题的。
成也多元,败也多元/江振鸿
以多元社会闻名的我国,可谓是“成也多元,败也多元”。
多元社会虽然是我国最美的一道风景线,但往往也使不少原本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
早前吉隆坡市中心一座没有相关合法准证及地契的百年兴都庙发生拆迁事件,本是一起简单的法律问题,如果一切依法办事,本应毫无争议。
然而,却因为牵涉宗教问题,使得事情顿时复杂化。
这起风波最后虽然看似圆满落幕,然而并未解决长远问题。根据当局透露,吉隆坡及吉打分别仍有约130间及300间非法庙宇。
非法庙宇如未引爆炸弹
这数百间非法庙宇就如同数百颗未引爆的炸弹,随时考验当局及我国多元社会解决宗教纷争的智慧与包容力。
近日“气球小贩被取缔事件”,虽然在执法过程中出现暴力行为令人遗憾,但依法取缔本身无可厚非。否则国家法规将形同虚设,法不成法。
然而,在社交媒体网民的推波助澜下,事件却被演变成一项所谓“执法人员选择性执法,只针对某族群”的种族课题。
某宗教司甚至将早前迁移兴都庙的事件,与此次取缔气球小贩的演变作比较,质疑当局执法的公平性。
其实,所谓“执法只针对某族群”的说法,更多源自各族群固有的刻板印象。
而目前的政治局势中,获得大部分非马来选票的行动党成为执政联盟内最大成员党,更加深了部分族群对当朝政府“偏袒某族群”的印象。
当然,在我国这个多元社会中,执法行动往往是“两边不讨好”的。
前阵子我家附近一间在住宅区内非法营业的华人住家式点心店被当局取缔时,中文社交媒体上也出现了“政府保守”、“讨好马来选票”、“执法双重标准”等等评论,显示我们自己也往往五十步笑百步,半斤八两。
然而,尽管有这些小插曲,多年来我国多元社会中各族群基本上仍能和平共处,这正是我国各民族包容精神与当局处理族群和宗教议题智慧的体现,足以成为全球多元社会和谐共处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