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从一党独大到多党共治/谢诗坚博士

真正掀开巫统当家作主的是1955年举行的联合邦普选(独立前)。

在开放的52席中,联盟大捷,总共拿下51席,伊党只获1席(参选13席),拿督翁的国家党全军覆没。另还有46名官委议员。

联盟的东姑阿都拉曼被选为马来亚联合邦首席部长,权力相对被强化;特别是在1957年向英国争取马来亚独立成功,东姑也就从首席部长转身成为马来西亚首任首相,权力进一步扩大。

由于巫统在选举中占了34席、马华及国大党分别只得15席和2席,根本无法与巫统平起平坐,巫统一党独大的心态也就膨胀起来。以巫统来说,可以分成3个阶段来演绎一党独大为何可以在不同时期发挥其独特的影响力和作用。

第一个阶段发生在1969年的大选。因为巫统在1955年大胜后随即走向巅峰,从1959年到1969年才因“513”事件爆发,改变国家政治生态。

1969年的大选,选民已不能忍受马华的软弱和巫统的霸权,结果大选出现了政局的大逆转,巫统只有51人中选(参选67席)、马华只有13人中选(参选33席)及国大党2人中选。联盟总共拥有66席,比所需要半数只多出14席。

奇招让巫统重整旗鼓

巫统首次面临这种屈辱的打击,却有奇招让巫统重整旗鼓。

主要是时任首相敦拉萨巧妙地穿针引线下,成功地把反对党收编,包括伊党、民政党、人民进步党及砂人联党,也就顺其自然地将联盟扩大成国阵。但后来巫统发现这一改不但未转弱巫统的影响力,反而促成巫统更能左右逢源。这就是巫统的另类一党独大的呈现。

第二波则是发生在1999年大选。马哈迪面对从政以来的第二挫折(第一次是在1969年落选)。虽然崛起的不是拿督斯里安华的公正党,但却扶起了伊斯兰党,它首次拥有27个国席和控制吉兰丹及登嘉楼州政权,意气风发地迫使马哈迪交出其回教国大蓝图。

这意味着巫统为伊党开了另一扇门,不是民族主义,而是宗教主义。当然马哈迪依然不改其一党独大的招数。

到了2016年,被马哈迪排斥的安华意外地同意与马哈迪合作(加入希盟)以打倒纳吉,但他也没有想到其后果是异乎寻常的。

2018年希盟上台执政。但在两年后(2020年)马哈迪不肯交棒给安华,加剧希盟的斗争。

有趣的是, 原属安华最忠诚的最后一名支持者阿兹敏却背叛安华,转而支持马哈迪不必退位。

马哈迪故态复萌坚持一党独大,他不会因为组成多党共治而改变咄咄逼人的态度,他是一党独大的代表性人物。

后来由伊党主席丹斯里哈迪阿旺爆料,是他与马哈迪策划“喜来登政变”,以促使土团党退出希盟,后者也因之破局而失掉政权,首相职位就落在丹斯里慕尤丁身上。他组成了包括伊党在内的国盟。

宁做老二不成众矢之的

巫统的第三波是在马哈迪、慕尤丁及阿兹敏被清理后,剩下巫统的阿末扎希在选举期间四处活动,终于在2022年圆了安华的首相梦。希盟与国阵联手组成团结政府。

但是巫统的一党独大局面已不复存在,巫统寻求的是宁做老二,也不希望成为众矢之的老大,大马也因之转入多党治国。

关键是巫统仍是一党独大的心态吗?或者只求保住现状?不然还是有得乱的。

反应

 

政治

分析员:缺足够政治筹码 马华只能依附国阵生存

(八打灵再也4日讯)政治分析人士指出,尽管马华跟巫统的关系在近期略显紧张,但马华因实力有限难以独立,而其存在对巫统仍具政治价值,退出国阵的可能性不高。

独立民调机构巧思中心执行董事希索慕丁指出,无论是被国阵开除,还是自行脱离,马华的处境都十分被动,尤其是在自2008年全国大选以来持续失去政治影响力的情况下,该党至今仍未找到有效的复苏策略。

“目前来看,马华缺乏足够的政治筹码,只能依附国阵维持生存。”

他在接受网媒“自由今日大马”访问时认为,巫统应给予马华适当的政府职务,以助其恢复影响力,否则双方的关系可能进一步恶化。

他也指出,马华与巫统领导人近来的隔空交锋,只会加深外界对国阵内部矛盾的印象,使选民对这一传统联盟的团结性产生更多疑虑。

尽管如此,国家教授理事会研究员阿兹米哈山认为,马华不应过度纠结外界是否真有意促使其离开国阵,因为无论如何,马华与巫统仍在政治上相互依存,未来的选举与挑战仍需要彼此合作。

他表示,巫统与马华的矛盾并不一定是负面因素,类似于巫统与行动党尽管在执政联盟内立场不同,但依然可以共存。

“同样地,马华在国阵中的角色依然具有战略意义,巫统没有理由主动将马华排除在外。”

马华与巫统的政治合作关系可追溯至马来西亚独立前,最初同属联盟政党,随后共同组成国阵,至今仍维持盟友关系。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