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从百年屈辱到光辉70/谢诗坚博士

公元1840年之前,中国历代的封建王朝都抱持一个不变信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即使在清朝后期已知晓“天外有天,国外有国”的事实,但它依然不屑与外国联系,因为中国丰衣足食,无需仰赖进口贸易。

虽然雍正皇帝(1723-1735)在1729年颁布鸦片禁令,却无法阻止中国因鸦片而成为列强入侵的牺牲品。



根据统计,1729年时,大约有200箱鸦片(每箱重63.5公斤)在中国销售。其后的60年间,数量倍增。到了1817年至1820年期间,平均每年的销售额已超过4000箱。直到道光皇帝于1820年即位后,他就被鸦片问题所折腾。为了政权之稳定,乃在1838年委任林则徐为禁烟钦差大臣。一身正义的林则徐上任后,大肆充公英商人的鸦片,且公然在1839年将之焚毁。

一场具有隐议程的战争终于在1840年爆发,史称鸦片战争。结果战败的清廷割让香港予英国,也被逼开放5个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及上海)与英国经商。在这之后,运入中国的鸦片已从每年的4万箱迅速地在1850年增至5万余箱。

这意味着中国第一次丧失土地予西方列强,而成为半殖民地国家。伴随着清廷的软弱,葡萄牙也将在1557年向清廷租赁的澳门在1849年正式列为殖民地。

到了1860年,又再爆发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的清廷又丢了九龙,而且也承认鸦片是合法的贸易。



正因为鸦片战争,它彻底打破中国人的春秋大梦,不再相信世界只有一个中国。因此,生活在苦难的南方华人大举南下,在东南亚开辟一个新天地。在今天我们称之为“海外华人”。

新中国被列强“锁在雾中”

除了中国的版图被改变外,也激发起在中国国内崛起的太平天国(1851-1864)及捻军起义(1855-1868)的农民运动,直接威胁到清廷的政权;海外华人也凝聚成一股力量,成为孙中山搞革命的另一个大后方。

经过9次革命的失败,不屈不挠的孙中山到第10次才成功地通过辛亥革命彻底改变中国的政治格局。虽然从1911年起中国走向共和与埋葬封建王朝,但并没有为中国带来新生,反而陷入军阀割据的局面,也成为外国势力鱼肉的疆土。例如1931年的“九一八”事件(东北三省沦为日本殖民地),溥仪伪满洲皇帝被日本侵略者扶起,以及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的残暴罪行,罄竹难书,最终爆发了武装斗争。在中共(1921年)的领导下,传奇性的2万5000里长征谱下人类战争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在斗争的过程中,汪精卫的伪南京政权(1938-1944)及蒋介石的国民政府(1911-1949)双双以失败告终,也宣告了由毛泽东主席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摆脱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屈辱。可是新中国在万千人民的欢呼声中也被西方列强“锁在雾中”,包围和封锁政策为新生的中国带来各式各样的压力和威胁。

自此之后,中国国内也发生各种运动,一度让人眼花缭乱。如1957年的反右斗争、1958年的大跃进、1964年的四清运动、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等,或多或少折腾了一代人的身心。直到1976年打倒四人帮后,中国的政局才又为之一新。

美利用港台钳住共和国

第三度复出的邓小平奇迹般地改天换地,让饱受创伤的共和国再披上新装。这种飞跃般的进步一天一个样,叹为观止。但再生的共和国则是用斑斑的血泪和付出巨大的代价铸造而成(从自由化运动和西方文化的入侵到思想的资本主义化,也带来了贪污腐化的官商勾结)。

所有这一些都以1989年的“六四”事件作为一个深刻的教训。这场运动显然是企图达成追求西方社会的制度,但共和国的体制不是西方的政制,它不可能如同苏联版的解体。从邓小平起用胡耀邦、赵紫阳、李鹏、江泽民、朱镕基、胡锦涛、温家宝到习近平、李克强等人的接班。虽也波折重重,可是大方向并没有改变。

今天的习近平主席领导建国70周年所展现出来的成就也是举世瞩目的。可是香港的“反修例”及台湾的“太阳花”运动突发事件,也让人看到一个不同体制的两侧正向共和国扑面而来,且发出严厉的挑战,企图改变中国的体制。

从“和平演变”的失败到“世贸优惠”的不起作用,也给了美国总统特朗普一个机会,利用香港和台湾这两个尖角钳住共和国。这是中美贸易战一年之后的新筹码。

另一方面,习近平借70年国庆的阅兵礼和民心的雀跃回答了特朗普:“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震撼中国崛起的地位”。他的自信应该是建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信念上。

一句话,鸦片战争的年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反应

 

言论

从一党独大到多党共治/谢诗坚博士

真正掀开巫统当家作主的是1955年举行的联合邦普选(独立前)。

在开放的52席中,联盟大捷,总共拿下51席,伊党只获1席(参选13席),拿督翁的国家党全军覆没。另还有46名官委议员。

联盟的东姑阿都拉曼被选为马来亚联合邦首席部长,权力相对被强化;特别是在1957年向英国争取马来亚独立成功,东姑也就从首席部长转身成为马来西亚首任首相,权力进一步扩大。

由于巫统在选举中占了34席、马华及国大党分别只得15席和2席,根本无法与巫统平起平坐,巫统一党独大的心态也就膨胀起来。以巫统来说,可以分成3个阶段来演绎一党独大为何可以在不同时期发挥其独特的影响力和作用。

第一个阶段发生在1969年的大选。因为巫统在1955年大胜后随即走向巅峰,从1959年到1969年才因“513”事件爆发,改变国家政治生态。

1969年的大选,选民已不能忍受马华的软弱和巫统的霸权,结果大选出现了政局的大逆转,巫统只有51人中选(参选67席)、马华只有13人中选(参选33席)及国大党2人中选。联盟总共拥有66席,比所需要半数只多出14席。

奇招让巫统重整旗鼓

巫统首次面临这种屈辱的打击,却有奇招让巫统重整旗鼓。

主要是时任首相敦拉萨巧妙地穿针引线下,成功地把反对党收编,包括伊党、民政党、人民进步党及砂人联党,也就顺其自然地将联盟扩大成国阵。但后来巫统发现这一改不但未转弱巫统的影响力,反而促成巫统更能左右逢源。这就是巫统的另类一党独大的呈现。

第二波则是发生在1999年大选。马哈迪面对从政以来的第二挫折(第一次是在1969年落选)。虽然崛起的不是拿督斯里安华的公正党,但却扶起了伊斯兰党,它首次拥有27个国席和控制吉兰丹及登嘉楼州政权,意气风发地迫使马哈迪交出其回教国大蓝图。

这意味着巫统为伊党开了另一扇门,不是民族主义,而是宗教主义。当然马哈迪依然不改其一党独大的招数。

到了2016年,被马哈迪排斥的安华意外地同意与马哈迪合作(加入希盟)以打倒纳吉,但他也没有想到其后果是异乎寻常的。

2018年希盟上台执政。但在两年后(2020年)马哈迪不肯交棒给安华,加剧希盟的斗争。

有趣的是, 原属安华最忠诚的最后一名支持者阿兹敏却背叛安华,转而支持马哈迪不必退位。

马哈迪故态复萌坚持一党独大,他不会因为组成多党共治而改变咄咄逼人的态度,他是一党独大的代表性人物。

后来由伊党主席丹斯里哈迪阿旺爆料,是他与马哈迪策划“喜来登政变”,以促使土团党退出希盟,后者也因之破局而失掉政权,首相职位就落在丹斯里慕尤丁身上。他组成了包括伊党在内的国盟。

宁做老二不成众矢之的

巫统的第三波是在马哈迪、慕尤丁及阿兹敏被清理后,剩下巫统的阿末扎希在选举期间四处活动,终于在2022年圆了安华的首相梦。希盟与国阵联手组成团结政府。

但是巫统的一党独大局面已不复存在,巫统寻求的是宁做老二,也不希望成为众矢之的老大,大马也因之转入多党治国。

关键是巫统仍是一党独大的心态吗?或者只求保住现状?不然还是有得乱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