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伊党 笑到最后的渔翁?/南洋社论

为了2020大位之争,台湾政坛当下烽火冲天、炮声连连。

民进党的现任总统蔡英文和前行政院院长赖清德正斗得你死我活,国民党的高雄市长韩国瑜和鸿海董事长郭台铭也互不相让,而正当蓝绿两营在争取出线权之际,白色柯文哲坐收渔利的可能性,开始成为话题。



2018年“九合一”选举,柯文哲以微差多数票蝉联台北市长,经此一役,外界原以为柯文哲的政治生涯已快来到尽头,没想到蓝绿两营在总统候选人初选上的激烈争斗,意外地让柯文哲的民调节节攀升。

台湾时事评论员几乎都认为,柯文哲的“白色力量”,主要来自对蓝绿两营皆感失望的民众,而要是民进党和国民党因初选所引发的内斗没能真正平息,则浅蓝和浅绿人士极有可能颜色变白。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政治镜头并非绝无仅有,大马5·09大选,伊斯兰党就是在希盟和国阵两大阵营的决斗里,从选举的狭缝中脱颖而出,夺下18个国会议席及丹、登两州政权。

兵败大选的巫统,经过一轮的退党潮之后,党领袖就迫不及待地拉拢伊党,期望结合两党的力量,形成一加一等于二的简单方程式,在第15届大选重夺美好山河。

野心是从政者不可或缺的条件,没有野心的从政者或政党,永远找不到支持者,在这个道理下,巫统急于寻找新的政治伙伴,本也不是什么大错特错,怕就怕病急乱投医,以致最终“引狼入室”。



以整体实力论英雄,希盟、巫统和伊党三方,以宗教治党的伊党是最弱的一环,但只要肯客观剖析5·09大选的战绩,就不难发现伊党当时所获得的选票,除了本身打死不跑的铁粉,就是来自对希盟和巫统不满的中间选民。

由于对建立“回教国”的大方向从未改变,伊党的死忠支持者基本上不曾锐减;反观希盟和巫统,前者的民调节节下降,后者则还在领袖贪腐的漩涡中不断打转。要是这个局面维持不变,谁敢说有朝一日,伊党不会成为笑到最后的政治渔翁。

反应

 

言论

伊党别高兴得太早/南洋社论

在本周一举行,本来由巫统当推手,伊斯兰党趁机“抽水”的声援拿督斯里纳吉集会,巫统在最后一分钟宣布退出,并且声明执意出席者须自担后果的政治决定之后,反倒让伊党成为了集会上耐人寻味的主角。

巫统的悬崖勒马,等于是国阵所有成员党得以从这一场不知所谓的集会解脱,因为此宗涉及国家元首谕令争议的案件已进入法庭程序,各种迹象也已经显示谕令的存在,纳吉的律师团队也都准备得妥妥当当走入法庭,还需要什么声援?

巫统宣布取消集会,让出声援纳吉前线,看似周全了团结政府的面子。然而,对首相拿督斯里安华来说,其副手拿督斯里阿末扎希博士“不给脸”的罪名已形成;对阿末扎希来说,他也开罪了党内的纳吉势力阵营,这是扎希避不开的难处。

伊党在最后阶段喧宾夺主,于集会场地以八比二的人数优势占据会场,像是以敌人身分去了别人的家,以不受欢迎客队之名赢了当地主队,目的是让主人家“看见”他们,情况确实耐人寻味。

然而,如果熟知伊党擅长“不计前嫌”地亲近敌营,收编一些政治成果后即反脸的政治手段,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天有约1200人聚集在神圣的司法宫外声援纳吉案,大部分国盟的领袖都出现了,巫统也有一些二线以下的成员不顾个人后果前来刷存在感,媒体估计不到200人,据说是要让纳吉看见巫统有来人,可让他感到安慰。

这一场纳吉居家服刑争议案引发的种种政治戏码,其实也在巫统和团结政府内部多处掀起各种角力。

伊党要安华烦心

巫统内部有希望纳吉提早走出牢笼,得以回家坐牢的支持者,也有希望他牢底坐穿的另一股势力;希盟对元首谕令保持尊重,知道不该多说,但是哪会有多少希盟人希望纳吉获得越来越多的行动自由?纳吉可是在希盟执政的时代被送进去牢房的。

伊党投机坚持集会,摆明是要公开与纳吉交上朋友,反正最后交不成也没有损失,最重要的是,要让这场阿末扎希的巫统扫安华政府巴掌的集会成功举行,让纳吉开心,安华烦心就可以了。

投机的伊党是看到纳吉与安华,以及与扎希之间的矛盾,也看好谕令的存在,极大可能可让纳吉获得更多行动自由并重新掌控巫统,只要到时纳吉的巫统重新虑与希盟的合作,伊党就有了依附在纳吉身后,再度走入布城的机会。伊党向来都只是瞄向这一个利益,未曾更改。

当天上诉庭已以2对1票裁决批准纳吉的上诉申请,让高庭审理他居家服刑一案,纳吉的律师也已经出示王宫发出的信函,以证实元首特赦令附录的存在,一般相信一周后高庭对此的审讯,纳吉极占优势。

伊党想希巫决裂

有说王宫信函的发出,将会成为反对党和巫统纳吉派系群攻安华政府的子弹,继而演变成伊党最想看到的希巫决裂,并引发团结政府出现崩盘危机,其实只是一厢情愿的说法。

从特赦令附录的议题闹起,到入稟上诉庭,再到号召司法集会,安华和王室都是知情人,却都没有积极插手和处理,任由法庭程序依法进行,不就正好说明了安华的胸有成竹和王室对他的信任吗?

就算最后纳吉成功在家服刑,也是不可抗的依法而行,安华必是早已预知结果并已作好应对准备,伊党可别对他们的投机成功高兴得太早。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