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伊斯兰党一错再错?/谢诗坚

自2015年伊斯兰党与民主行动党断交后,导致“民联”(人民联盟)瓦解;更严重的是,由安华一手组成的民联又重新洗牌,再抬出新组合。除了公正党和行动党照旧保持形队外(当然少数和个别的退党和“叛党”事件的发生是在所难免的),另一个新组合则是由伊党分裂出来的国家诚信党(它被视为取代伊斯兰党的地位,但能否如愿以偿,还是个未知数)。

这三个政党在2015年宣告新的阵线叫做“希盟”(希望联盟),以取代已消失的民联。



继后在2016年,又有一个新政党拔地而起,创党人是前首相马哈迪医生,他联合慕尤丁及其儿子慕克力组成“土著团结党”。

在马哈迪看来,这个组合是按巫统模式成立的,因此它纯粹是土著及马来人的政党,准备在来届大选痛击巫统。

认同宗教路线可合作

为了不重蹈拿督翁的覆辙,土团党在成立后不但申请加入“希盟”,也极希望与伊斯兰党取得合作。在这方面,土团党的立场是与人民公正党一致的,都十分重视与伊党站在一起。无奈“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伊党最终在4月杪党大会上宣布,既不与土团党合作,也不再与公正党“称兄道弟”。这意味着伊党准备独树一帜打“宗教牌”,凡是认同伊党的宗教路线,就是可以合作的“兄弟党”,不然就别再提合作了。

为什么伊党不再重视反对党的团结?不再相信“团结就是力量”?原来经过2008年及2013年的大选后,伊党并不是最大的赢家,它的国会议员分别有23名及21名(如今6名退党,剩下15名)。而且它也拿不回登嘉楼州政权,只是意外拿下吉打。因为管理不被看好,也就在2013年的大选,又把吉打州还给国阵了。



迷恋大突破佳绩

由于有迹象显示伊党的影响力逐年下滑,反而被另两个成员党超越赶上,促成伊党有所不安,它不要成为忝陪末座者。它所迷恋的是如同1999年的大突破佳绩(这一年因安华效应发酵,伊党不仅保住吉兰丹,而且再拿下登嘉楼州政权,更拥有27名国会议员,令人刮目相看)。

当伊党感觉到它继续留在民联已没有大作为时,它就需要寻找各种理由,自我改变,以成为不受约束的“个体户”,加上坚持和强调宗教路线已成为它不可逆转的方向,也就认为单干比合作来得好。先是切断与民主行动党的合作,后是排斥与其接近性质的政党合作,如公正党、土团党和诚信党也就在其议程中。

正因为伊党过于自信和自负,它已经不再认为与其他反对党的结盟是必要的,哈迪更矢言要堵行动党迈向布城。

在这种僵局下,伊党可能在下届大选暴露其政治短视,只重视宗教而忽视选民的感受。其结果是自食其果。

因为历史已一再证明,政党的合作与团结是取胜的基石。例如1955年的普选,巫统、马华和国大党捷足先登,组成联盟,终于将孤军作战的国家党(拿督翁离开巫统后所创立的政党)打得落花流水。也因之导致拿督翁对陈祯禄及林苍祐的“背叛”转而支持东姑感到十分不满(原本陈林两人是支持拿督翁的斗争)。这说明单打独斗的劣势。

势单力薄三吃败仗

让我们再看看伊党的得与失,例如1974年加入国阵而成为联合政府一员,虽然保住了原有的议席,但在1977年因党内派系之争酿成暴动,结果伊党被开除出国阵。

在势单力薄下,伊党一连三届在大选中吃败仗(1978年、1982年及1986年)。唯有在1990年得到东姑拉沙里的46精神党合作下,才得以夺回丹州政权。

又例如1999年,安华的公正党、民主行动党及伊斯兰党组成替代阵线,才有伊党的异军突起,后又因伊党的宗教路线走得太远,才导致行动党在2001年退出替代阵线。上述两个实例说明伊党也需要盟友。

后来的2008年及2013年的大选,也是因为伊党与其他反对党站在一起才有亮丽的成绩,如今伊党宁可自行上路,有人担心它会失去方向而两头不到岸。

换句话说,伊党的结盟才会是胜利的一方;反之伊党的脱盟将是失败的一方。

历史一次又一次地证明这一点,可惜的是,如今伊党一错再错,真的不知道它要走向哪里?

反应

 

言论

从一党独大到多党共治/谢诗坚博士

真正掀开巫统当家作主的是1955年举行的联合邦普选(独立前)。

在开放的52席中,联盟大捷,总共拿下51席,伊党只获1席(参选13席),拿督翁的国家党全军覆没。另还有46名官委议员。

联盟的东姑阿都拉曼被选为马来亚联合邦首席部长,权力相对被强化;特别是在1957年向英国争取马来亚独立成功,东姑也就从首席部长转身成为马来西亚首任首相,权力进一步扩大。

由于巫统在选举中占了34席、马华及国大党分别只得15席和2席,根本无法与巫统平起平坐,巫统一党独大的心态也就膨胀起来。以巫统来说,可以分成3个阶段来演绎一党独大为何可以在不同时期发挥其独特的影响力和作用。

第一个阶段发生在1969年的大选。因为巫统在1955年大胜后随即走向巅峰,从1959年到1969年才因“513”事件爆发,改变国家政治生态。

1969年的大选,选民已不能忍受马华的软弱和巫统的霸权,结果大选出现了政局的大逆转,巫统只有51人中选(参选67席)、马华只有13人中选(参选33席)及国大党2人中选。联盟总共拥有66席,比所需要半数只多出14席。

奇招让巫统重整旗鼓

巫统首次面临这种屈辱的打击,却有奇招让巫统重整旗鼓。

主要是时任首相敦拉萨巧妙地穿针引线下,成功地把反对党收编,包括伊党、民政党、人民进步党及砂人联党,也就顺其自然地将联盟扩大成国阵。但后来巫统发现这一改不但未转弱巫统的影响力,反而促成巫统更能左右逢源。这就是巫统的另类一党独大的呈现。

第二波则是发生在1999年大选。马哈迪面对从政以来的第二挫折(第一次是在1969年落选)。虽然崛起的不是拿督斯里安华的公正党,但却扶起了伊斯兰党,它首次拥有27个国席和控制吉兰丹及登嘉楼州政权,意气风发地迫使马哈迪交出其回教国大蓝图。

这意味着巫统为伊党开了另一扇门,不是民族主义,而是宗教主义。当然马哈迪依然不改其一党独大的招数。

到了2016年,被马哈迪排斥的安华意外地同意与马哈迪合作(加入希盟)以打倒纳吉,但他也没有想到其后果是异乎寻常的。

2018年希盟上台执政。但在两年后(2020年)马哈迪不肯交棒给安华,加剧希盟的斗争。

有趣的是, 原属安华最忠诚的最后一名支持者阿兹敏却背叛安华,转而支持马哈迪不必退位。

马哈迪故态复萌坚持一党独大,他不会因为组成多党共治而改变咄咄逼人的态度,他是一党独大的代表性人物。

后来由伊党主席丹斯里哈迪阿旺爆料,是他与马哈迪策划“喜来登政变”,以促使土团党退出希盟,后者也因之破局而失掉政权,首相职位就落在丹斯里慕尤丁身上。他组成了包括伊党在内的国盟。

宁做老二不成众矢之的

巫统的第三波是在马哈迪、慕尤丁及阿兹敏被清理后,剩下巫统的阿末扎希在选举期间四处活动,终于在2022年圆了安华的首相梦。希盟与国阵联手组成团结政府。

但是巫统的一党独大局面已不复存在,巫统寻求的是宁做老二,也不希望成为众矢之的老大,大马也因之转入多党治国。

关键是巫统仍是一党独大的心态吗?或者只求保住现状?不然还是有得乱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