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何苦逼人杀一个/张木钦

媒体访问安顺市民,倪可敏要来打马袖强了,你们选哪个?

受访的市民说心里很为难,因为马袖强中选后给地方做了不少事,包括改善交通水患,是服务很好的部长,而倪可敏口才便给,是难得的人才,要舍弃一个,心里很纠结。



我说啊,这有什么难选的,当然是实惠好过口惠,干实事好过放嘴炮,过日子总不能长期靠嘴炮,何况有口才也须有口德。他们本来各有发挥的地盘,不必这凑在一起故意为难大家。

火箭喜欢逼人在二个好人之中杀掉一个,由来已久,九十年代最盛。

回想当年,林苍佑(他也跟现在这个一样,是“唯一”的华人首长)在槟州励精图治,把槟州发展起来,而林吉祥则在国会骂政府,替华人出气,听得华人很爽,都说是个华人英雄。阿祥掂掂分量够了,就拉队到槟城,摆出阵势问老乡,你要老佛爷还是要我?

为什么不能同时有林苍佑和林吉祥呢?华人纠结了。

槟城人很理智地要了林苍佑,一次两次三次让阿祥吃瘪,丹戎三役都铩羽而归,直到海啸来了才成就一代城隍。



动不动把自己放到天平上测试你的分量,是很令人讨厌的行径。

安顺人不妨参考槟城人当年的智慧,阿依淡人,文冬人,劳勿人,拉美士人,等等之人,如果有为难时,就把好人留下,叫外来者从哪里来回哪里去,这叫两全其美。

反应

 

商余

【缅怀张木钦】 陈绛雪 | 悼念张总

文|陈绛雪

张总是我最敬仰的老总,没有之一。 

同事发来消息时,临近夕阳,窗外正风雨。 

对于张总的认识,先是报馆前辈们的口述事迹,开始堆砌对“神级老总”的最初印象;而后,从他的著作和文章加深了那一股景仰。 

张总的故事,始终在报馆里流传。 

突然有一天,看到退休多年的“江湖第一笔”重出江湖写专栏,针砭时弊,深入浅出,虽无笔落惊风雨,但精辟到位,犹如看连载小说般,一日不漏。 

洞察力敏锐

每日读后感,虽然退休超过二十载,老人家洞察力依然敏锐,对政治、对社稷、对人性的评析依然尖锐通透,心思清明。每每出招,直指要害,却又从不把任何一招使尽使绝,而是点到即止留余地,名副其实君子剑。 

谩骂成风的社交平台,每一天每一贴文都能看到不容异见、肆意辱骂套罪名的粗俗留言,而张总一如传说中的雷打不动,老神在在,不曾动怒,以淡然回应无理,以四両拨千斤回怼剑拔弩张,文化修养和功力立见高下。 

对前辈的印象,进一步升级到“风光齐月”4个字。温润谦和,君子坦荡,带着傲骨。 

《南洋商报》创立95周年之际,终于得以面对面访问久仰大名的前老总,见识本尊的庐山真面目,有刹那的愕然,身形瘦削如清风道骨的老人家,和脑子里刻划的“张总印象”截然不同。笔触锋芒尖锐,一击中的,对时局对人性通透,都变成了毫无杀伤力的温文儒雅。 

不吝启示后辈

一席访谈,从南洋的前尘今朝到媒体的时代巨变;从社稷到国际的时移势易到新时代的媒体工作;从老家故乡麻坡到风花雪月。没有前辈的倚老卖老,只有深厚涵养的谦卑,对一个后辈不吝鼓励和启示。 

那一场带着仰望而来的访谈,不知不觉成了随性而谈,聊啊聊,聊了一个下午,临走前,一句“有空再来坐坐”,谁曾想会是唯一的见面和到访? 

之后,偶尔几次在面簿私讯,或对一些报道的有感而发,或对一些课题的看法,得前辈指教点拨,不吝分享,心怀感激,受宠若惊;虽无缘拜于麾下,却有缘求教,深感有幸。 

有一段日子,突然不见勤于笔耕的张总文字,以为悄然引退江湖,私讯方知久病在身,住院治疗,在家休养……一度重新写文,偶尔分享生活,虽已不再日日更新,仍能见老总安在。 

一切仿若昨日,却传来病逝讯息。 

生老病死虽是生命定律,但是,有一些人的离去,总会留下说不出的感伤和怀念。

永别张总。走完红尘这一遭,离苦得乐。张总,您安息……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