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你不理财 财不理你/南洋社论

16日下午1时30分,首相拿督斯里依斯迈沙比里透过电视直播宣布,政府批准公积金局会员,第4次,也是最后一次特别提款1万令吉。

周一(14日),财政部长东姑扎夫鲁刚在国会下议院斩钉截铁地表示,公积金局不会再给会员提供特别提款,还说“如果没有过去3次总额高达1010亿令吉的类似计划,2021年的公积金派息率应是6.7%,而不是如今的6.1%。”

言犹在耳,“大马一家”政府U转了。不管怎样,许多公积金局会员可是顿时眉开眼笑,原本受“千夫所指”的财长扎夫鲁,也成了网民纷纷“答谢”的对象。

或许正如大马消费人协会联合会(FOMCA)主席拿督马里慕都那达山早前所言,公积金局开放提款,好过让财务水深火热的会员向“阿窿”借贷。

然而,问题将因此获得完全解决了吗?

没错,特别提款确可解决许多公积金局会员的燃眉之急,可其始终治标不治本,这些人目前所面对的个人财务问题,在往后的日子里也难保不会重现。

政府设立雇员公积金的目的,是为了让打工一族准备养老之用,是一项积谷防饥的长期计划;但是,公积金不该是普罗大众在财务上防患于未然的唯一工具。

有道是“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因为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而手头拮据者,究竟多少人是因为不懂得理财,平日毫无积蓄,才会一遇上没有入息的日子,就马上陷入财务崩溃?

依斯迈沙比里苦口婆心,敦促民众必须以“不得已而为之”的态度来面对第4次提款计划;这方面,政府或许该下一些功夫,尽量不为公积金局会员制造先花未来钱的机会,确保所有提款都只为了应急之用。

还有,所谓长贫难济,经过两年疫情的“教训”,政府必须从长计议,量身打造适合大马人的理财计划,最好将之纳入中学,甚至是小学的课程纲要。

而“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政府更要火速解决因冠病疫情而引发的失业问题;毕竟,1万令吉不是一个大数目,就算拿来额外花,也很快“化为乌有”。

反应

 

名家专栏

法律与生活哲学 如何影响理财行为?/莊国辉

我还记得那次在纽西兰的米尔福德峡湾,那是一个宁静又神秘的地方。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峡湾的水面上,四周的山峦笼罩在薄雾中,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作为一个一直为财务状况和理财决策而烦恼的人,我此刻的心情似乎突然被这片宁静洗净了。

在这里,我不再想着账单、投资回报、资产配置,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在这个瞬间所感受到的宁静和安慰,恰恰与我在日常生活中所忽视的理财哲学、责任感和法律意识紧密相关。

几年前,我可能会站在同样的地方,想着如何能通过某种投资手段让财务状况更加宽松,但此时此刻,我的思绪却突然转向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理财不仅仅是一个“赚钱”的过程,它背后更深层次的责任是什么?

在法律上,我们常常被问及“是否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而在理财中,这个问题同样重要。是的,我们在追求财富时,是否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每一次决策,都在承担着某种责任,尤其是对未来的责任?

我不禁想起了英国法学家约翰·奥斯丁(John Austin)提出的法律命令理论。

在他的理论中,法律本质上是由权威制定的命令,要求人们遵循特定的规则和行为规范。而在理财的世界里,我们同样面临一系列“命令”——这些“命令”可能来自于市场规则、财务规划的理性原则,或者是我们对未来的责任感。

理财“命令”承担后果

就像法律要求我们理解并遵守社会规范一样,理财决策也要求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每一个决策背后的风险与责任,尤其是那些与未来财务安全、家庭责任和个人长远目标相关的风险。

在这个宁静的旅行时刻,我深刻体会到,理财不仅是对财富的管理,更是对责任的承担。在这里,我意识到,理财决策不仅仅是应对当下的经济需求,它还需要像遵守法律一样,负责任地考虑每一个选择可能带来的后果。

正如奥斯丁所言,法律的命令赋予了我们行为的责任,而理财的“命令”也同样要求我们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冲动决策盲目跟风

得四分曾经是一个典型的理财初学者,他在理财的道路上曾深陷于一种非常常见的误区——冲动决策。

几个月前,得四分听从了一个朋友的建议,投资了一款非常火热的智能财务应用,这款应用号称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能够快速帮助投资者做出最优的投资决策。

得四分充满信心,觉得自己不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分析市场走势和做决策,只要依赖这款智能工具,财务状况就能迅速好转,甚至实现财富自由。

但几个月后,得四分的账户余额远低于预期,不仅没有获得他所期待的回报,反而因为盲目追随市场趋势和依赖智能工具,他遭遇了惨重的亏损。

他一度陷入了深深的懊悔,回想起当初的决定,得四分意识到自己完全被“科技致富”的幻觉蒙蔽了。

“无意识行为”也有责任

得四分的经历,让他联想到了法律中的“无意识行为”。在一些法律案件中,行为人可能会辩称自己未能完全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以此逃避责任。

比如,某人可能因为不清楚闯红灯的严重性,导致交通事故,最终想通过“无意识行为”作为辩护,试图逃避法律的处罚。

然而,法律并不会轻易接受这样的辩解,特别是当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存在风险时,他们依然需要对其后果承担责任。

在理财中,得四分恍若经历了一次“无意识行为”的法律审判——他没有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财务状况,也没有作出全面的风险分析,只是盲目相信智能工具能带来财富。

这种缺乏理性判断和责任意识的决策,正如法律中提到的“无意识行为”,导致他在财务决策中承担了不必要的后果。

遵循理性决策规则

得四分的反思让他认识到,真正的理财决策不仅仅是追求眼前的短期回报,而是应该基于长期的目标和深刻的责任感。

在这个过程中,得四分回想起约翰·奥斯丁的法律理论中“命令”的概念:每个理财决策背后都潜藏着一个责任命令,提醒我们必须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并遵守理性规划。

例如,在消费者保护法中,法律要求商家提供透明、公正的信息,保障消费者不被误导。得四分开始反思,在做出财务决策时,是否也应该像遵守法律命令一样,遵循理性的决策规则,而不是盲目依赖外部的科技工具或短期市场诱惑。

法律案例:消费者保护法

在得四分逐渐觉醒的过程中,他进一步通过一些法律案例,理解了如何通过法律“命令”来避免理财中的冲动决策。以下是一些相关案例:

案例1:高风险金融产品误导性销售

在消费者保护法中,法律要求金融机构在销售产品时,必须清晰地说明其风险和收益,避免误导消费者做出不理性的决策。

假设得四分在当初投资的智能财务应用中,如果应用提供了明确的风险警示,并且让他全面了解潜在风险,他可能会更理性地做出判断,而不是盲目跟随市场热潮。

这一法律要求,其实也像一个“命令”,警示消费者在理财决策中要清醒认识自己的行为后果。

案例2:虚假广告与“高回报”承诺

很多时候,投资者会被“高回报”的虚假宣传所吸引,从而做出冲动决策。比如,一些投资产品会承诺在短期内能获得异常高的回报率,这种广告往往隐藏了巨大的投资风险。

在法律中,消费者保护法明确禁止这种误导性广告,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在得四分的理财过程中,类似的法律“命令”帮助他意识到,理财决策不仅要依赖外部工具,更要靠自身的理性判断。

从冲动到自律

反思自己的失败后,得四分开始将“命令”理论应用到自己的理财规划中。他不再盲目依赖技术,也不再追逐短期的投资回报,而是更加注重长期的财务目标和风险控制。

例如,他制定了明确的理财规划:设定长期的储蓄目标,每个月将固定收入的一部分存入低风险投资账户,同时进行定期资产配置调整。他的每一个决策都建立在对风险的清晰认识和对长期目标的责任感之上。

通过这一转变,得四分不仅避免了冲动决策,还提高自己的财务独立性,最终实现财务自由的目标。

结论:决策背后蕴含责任

得四分的故事说明了理财决策中的责任感与法律意识是如何相互关联的。他通过反思自己的冲动决策,逐步认识到,每个理财决策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责任,不仅仅是对自己财务状况的责任,更是对未来的责任。

通过应用约翰·奥斯丁的命令理论,得四分学会了如何通过理性规划和法律命令来避免冲动决策,实现更加理性和可持续的财务管理。

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在理财的世界里,“未经审视的决策”同样是不值得追求的。得四分通过反思自己的失败,审视了自己之前的决策,从而实现了从冲动到理性决策的转变。

而苏格拉底的另一句名言:“知道自己无知,是知识的开始。”正是得四分经历中的关键。他认识到,在理财决策中,自我意识和对风险的认知至关重要,只有充分了解自己所做决策的后果,才能真正承担起财务的责任。

每一个决策都是对未来的承诺,正如法律中的“命令”一样,它要求我们以理性、责任和清晰的意识来做出每一个选择。

莊国辉, 理财钱庄创办人、博特拉大学人类生态学系,高级讲师
名家专栏 |理财钱莊
莊国辉, 理财钱庄创办人、博特拉大学人类生态学系,高级讲师
名家专栏 |理财钱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