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你知道什么是“削资”吗?/黄子伦

朋友阿强最近真的是倒霉,买哪一只股票就跌哪一只,反正他总是有各种奇葩理由在股市里亏钱。

这一次,他说是买了某只和旅游业有关系的股票,因为他相信公司一旦撑过这一轮疫情就可以雨过天晴、咸鱼翻身。看在阿强这一次的思路是比较有道理,我就多口问问他投资的公司债务情况如何?结果一看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就觉得阿强又做了冤大头。

我问阿强知不知道“公司撑过疫情”的意思?结果,他只是单纯地认为只要疫情过去了,公司业绩就可以恢复正常,却忘记了真正能够帮助公司撑过疫情的就是三大要素:现金,现金,现金!

的确,很多公司都有现金,却也有债务。只有找出公司的净现金(现金减掉债务)是正数还是负数,就知道公司有没有条件撑过疫情;除了公司的净现金,也要看公司的现金流。如果公司有净现金,但现金流却是负数,那么说明公司平时就已有点捉襟见肘了,遑论可以安然渡过疫情的冲击。

净现金主宰生死

阿强好像无法接受这残酷现实,辩称这家公司将会削减资本(capital reduction)和合拼股数(share consolidation),所以未来可期。听到阿强这些辩解,我只能啼笑皆非。

什么是削减资本?在资产负债表里,公司所发放的股票则为“发行资本”(paid-up capital),甭管是一开始创立公司时的股票数量,还是IPO所发行的股票数量,或之后的私人配售(private placement),都会是公司的发行资本。这也是公司股东拿出来创业的本钱。

公司每年赚取的盈利通通都会流入公司的股本里,并成为“留存收益”(retained earnings);如果公司亏钱,留存收益就会减少;如果公司派发股息,留存收益也会减少;要是公司年年亏损,那么留存收益会慢慢缩水,最后变为负数,也就成了“留存亏损”(retained losses);当留存亏损的金额达到一定程度,公司就会进行削减资本,如果公司决定削减90%的资本,那么躺在股本里的发行资本就会减少90%的金额,而这笔金额则会从公司的留存亏损抵消。

举例来说,A公司的发行资本是2000万令吉,而留存亏损为2300万令吉,当A公司削减90%的资本,意味着公司的发行资本将从2000万令吉减至200万令吉,而这当中的1800万令吉差额则会抵消2300万令吉的留存亏损;等到削减资本正式生效后,公司的发行资本为200万令吉,而留存亏损则为500万令吉;虽然还是亏损,但给人一种“没亏这么多”的自我感觉良好。

当公司激进削资后,基本上就是宣告公司的每股价值会变得极低,而公司就会激进地合拼股数,以确保公司股价不会低到失去意义,或者低于交易所的规定最低价。

因此,可以确定的是,公司削资和合拼股数都不是什么好事,希望阿强这一次能够吸取教训。

 
 

 

反应

 

言论

别让噪音左右投资/理财农夫

近年来,许多人为了蹭热度,每天在社交媒体上传各种财经资讯,即使与自身投资毫无关联,也照单全收,博取流量。

其实,如果分享的是自己感兴趣且有关联的投资项目倒还罢了,毕竟涉及自身利益,必须对投资绩效负责。

然而,很多人的分享要么是为了抄底、套利或获取流量,要么对自身投资组合毫无意义,反而显得过于频繁且缺乏价值。

“财经仙家”专业欠佳

表面上看似财经专家,实则自己心知肚明——不仅吃力不讨好,还可能得不偿失。若一不小心助纣为虐,过度传播不实信息,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对他人投资造成困扰。

如果你分享的是自己没有投资或根本不会投资的项目,自然不会花时间深入研究。但若仅仅为了博眼球,随意发表观点和建议,反而会暴露自己对该领域的不熟悉,最终沦为“财经仙家”——只会凭空预测,却缺乏真正的专业判断。

市场每天充斥着新闻、小道消息和谣言。有时候新闻影响股价,但更多时候是股价决定了新闻内容,这取决于财经记者或网红博主如何解读市场动态。

如果只是跟随股价起伏后才发表意见,未能及时跟进,就会显得落伍。于是,为了维持流量,某些人便刻意编造新闻,导致市场噪音不断循环,令股价走势更加扑朔迷离。

当然,个人社交媒体账号的内容自由由你掌控,想分享什么是你的权利。但真正有价值的分享,应该建立在深思熟虑和实际考核(Due Diligence)之上,而非人云亦云。

例如,你看好某只股票,投资即是与他人合股做生意,而每只股票的背后,都是一家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团队在运作。

精简信息 剔除噪音

你要参股,理应先研究该公司的最新财务数据,了解其经营状况和未来前景,从而评估其当前价值及未来潜力,最终才决定是否分享观点。

试想一下,若朋友邀你合资开餐厅,你肯定会先检查财务报表、盈利模式和市场前景,对吧?那为什么在股市投资时,许多人却在未阅读任何财务数据的情况下,仅凭几则新闻或不明来源的资讯,就贸然入场?如果因此被套牢,那纯粹是运气不好,而不是市场的问题。

与其疲于追逐各种资讯,导致投资策略摇摆不定,不如精简信息来源,剔除无用的市场噪音。否则,频繁进出市场的投资决策,势必受到过量资讯的干扰,最终得不偿失。那么,你有发现这个现象吗?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