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你要戴口罩吗?/南洋社论

2019冠状病毒病降世至今将近两年半,其中出现不少各方面的进程和变化。

人类的日常生活首当其冲,“生活新常态”成了大家熟悉的词汇。可是,这种生活方式实在讨人厌,也是工商业的绊脚石;因此,“再回到从前”变为人人的梦寐以求。

疫情最初阶段,世界卫生组织只鼓励健康出现状况者出门戴口罩,但那个时候,为了己身的生命安全起见,许多人是自动自发地戴起口罩来,而这也一度造成口罩的严重短缺。

2020年3月18日,大马首次实施行动管控令。期间,政府为了救济人民,几乎掏空国库;无力支付薪金和租金而关门大吉的业者,不计其数;三餐不继的穷苦人家更是叫苦连天。

总之,大家都辛苦。而为了在生命和生计之间找平衡,政府的防疫措施是时紧时松。

本月1日起,大马将冠病列入地方性流行病过渡阶段,上周六(23日),首相拿督斯里依斯迈沙比里更声称政府将进一步放宽防疫政策,并强烈暗示口罩令或将进行大松绑。

国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大马将步邻国新加坡的后尘,即户外强制戴口罩的措施将被撤销,大家可以自由地呼吸新鲜空气的日子已然在望。

没错,这很可能是很多人的向往,只不过,当中所隐藏的病毒传染危机,是不言而喻的。

德尔塔和奥密克戎,是世人较为熟悉的两类冠病变种毒株。两者之间的最大差别,就是2020年10月在印度被发现的德尔塔,有很高的致命率和容易引发重症,而2021年11月首次在南非被确认的奥密克戎,传染率虽高,杀伤力却相对的弱。

可不管如何,冠病始终不是普通流感,这一点毫无疑问;因为这样,当政府进一步放宽防疫措施的时候,抗疫的绝大部分责任,将转移到个人身上。到时,自律和责任感变得很重要。

举个例子,一个人到户外买一份早餐,能自动戴上口罩固然最好,就算不戴口罩,也接触不上几个人;但是,在露天摆档的小贩,总会不断跟顾客甲乙丙丁有交谈和近距离接触,那么他或她不戴口罩,合适吗?

到目前为止,每日向政府报备的冠病确诊人数,还是数以千计;政府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反应

 

言论

怕穷,更怕短浅/南洋社论

根据统计数据,东海岸由伊斯兰党长期治理的吉兰丹是国内发展滞后及最贫穷的州属,很多年轻人被迫要跨越马泰边境或其他有更多工作机会的州属谋生。

有人说,保守的宗教主义,还有教条戒律,束缚了经济的自由发展,像吉兰丹在吸引外来投资方面几乎挂零;甚至有人还批评丹州政府因缺乏愿景,政策逻辑、管治的滞后和失能,导致持续贫穷的问题一直都没法有效解决。

的确,贫穷是问题,可是真正的问题还在于没有认识问题,没有善用头脑清晰地分析问题,去务实地解决问题。

还记得多年前,伊斯兰党向巫统列明要恢复共识、重归旧好就须先遵循以下条件,包括:抑制抵触回教的活动,例如禁舞禁酒,还要有传教的自由、宣教及播放宣礼歌。

显然只想恪守宗教道德和教规的政党领袖,对吉兰丹州的贫穷、基建的落后,长期困扰民众的水灾等问题,只能是一筹莫展。

在今日快速变化的社会,怕穷,更怕“短”,像浅陋笨拙的“短浅”,考虑不周的“短视”,不擅长之处的“短板”,讳疾忌医、不敢直面问题的思想“短路”,都是极可笑的。

利用东铁全链对接

其实,要刺激投资,就须利用东铁的全链对接,打造横跨彭亨、登嘉楼及吉兰丹的经济走廊,引进农业科学、新能源企业及旅游,延伸价值链;以及借助港务与物流,打通与外部世界的链接。

“短褐穿结”、“短吃少穿”、“箪瓢屡空”的穷困虽可怕,更可怕的还是那种困扰在小事的“人穷智短”,因短视而最后落得“短叹长吁”。

要进步发展,就要以科学 的理论框架,以科学管理的政策,去将马来西亚发展成为一个多元包容的开放社会。

人类社会不断发生变化,过去的旧东西和陈规,现在已经不管用,也帮不到我们。

各种教派的教义经典并没有把世界的每一件事都一一记载下来,只拘守成规、旧说而不知变通,是行不通的。

未来的竞争与挑战越来越激烈,不努力就被淘汰;要真正摆脱贫穷,就必须先摆脱短视和浅薄陋见的旧思维。

人类社会各种新技术和颠覆性的科技创新,给世界带来深刻的变革,我们更要应用自己的才智、设想,和新的创见,去创建新的远景。

在此,更要奉劝那些恣意争权的政党领袖,与其为无谓的小问题争扰,不如用精密的脑去做更有建设性和更有意义的事。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