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党派立场决定美大法官委任/章龙炎

2020年9月18日,被美国自由派人士视为自由派“中流砥柱”的最高法院大法官鲁斯金斯伯格因为胰腺癌转移引发的并发症去世,终年87岁。如此一来,美国最高法院的8名成员,只剩下3名自由派大法官。

目前,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党籍为“保守”的共和党;按照委任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惯例”,总统肯定提名有保守倾向的人选。在特朗普上任后,已分别在2017年及2018年委任了两名保守派大法官。

金斯伯格留下的空缺需要填补,正如所料,特朗普提名的人选是有保守倾向的艾米巴雷特。保守派在堕胎、医保、控枪、移民等一系列问题都持反对立场;保守派占优势的最高法院,自然会世袭判决倾向保守。

对此,民主党以美国11月就要举行大选为理由,金斯伯格继任人选的问题应该留在大选后才处理,但共和党要避免夜长梦多,坚持尽快处理。

事实上,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也曾面对类似情况。在保守派法官斯卡利亚于当年2月去世后,距离总统选举不足一年的时间,但奥巴马还是尝试提名自由派法官加兰德填补空缺;共和党人当然要空缺由新任总统提名。

当时的参议院由共和党控制;参议院多数党领袖麦康奈尔拒绝为加兰德召开听证会,指出奥巴马不应在有总统选举的年份提名最高法院法官人选。此一时,彼一时,党派立场占了上风。

终身委任制

今年美国大选,民主党只要多赢得3到4个参议院议席,就可控制参议院。

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拜登及副总统候选人贺锦丽在被问及如果民主党赢得总统选举并控制国会后会否“填塞最高法院”(以达到所需要的多数)顾左右而言他,表示容选举后再说。意思是:视情况而定。

现在的参议院仍然是由共和党控制(占了100议席中的53个),多数党领袖依然是麦康纳尔,他批准召开听证会;听证会在10月12日开始,历时4天;今年48岁的巴雷特受委为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应无悬念。

美国最高法院在1789年成立,迄今为止共有114人出任大法官。虽然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都是终身委任,在其200多年的历史里,超过半数法官中途辞职及退休,但还没有出现被弹劾解职的例子。在1970年前,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的平均任期为15年,但在1970年后平均任期为26年。

美国奉行三权分立,最高法院大法官为终身委任的设计,本意是要司法制衡行政与立法。如果这次特朗普在总统选举寻求连任失败,可以肯定的,民主党总统及民主党控制的国会将受到牵制;可是,要是特朗普突围而出却输掉国会,最高法院却是总统的“亲密战友”。

从一个角度来看,这确实是个让司法相对独立的设计。至少,美国最高法院不会因为新总统上任就撤换那些立场与他所属政党相左的法官。换句话说,美国最高法院的立场倾向保守或自由,也需要看“命水”。

要是巴雷特受委任为最高法院大法官,那是特朗普任内受委的第三个大法官(占了大法官总数的三分之一),也将会是最年轻的;而且前两个新任大法官,分别在1965年及1967年出生,来日方长呀!

反应

 

言论

今有华教默士/章龙炎

混淆视听这一招,搞政治的人士即便不精,也要懂得常常用,用得好不好是另外一回事。很多时候,民众是非常容易被混淆的。

说明白一点,混淆本身是一种说服。先混淆自己,再混淆别人就更有说服力了。

不信的话,让我以行动党霹雳州金宝区国会议员张哲敏最近在国会的讲话来证明。

张哲敏针对马华总会长拿督斯里魏家祥与其他党内领袖,屡屡挑起10+6华小建校与迁校课题,声称马华与行动党一同在团结政府之内,应一齐为华教事业作出贡献,不要因为没有官做,在那边扯后腿。

张议员的意思明显(如果不明显那他非常可能自己混淆)是,两党同样在政府里就要保持沉默(默默耕耘乎?),因为沉默象征着两党都为华教事业做出贡献。沉默的反面是出声,魏家祥出声,就是扯后腿。

原来静静能够为华教事业做出贡献,追问10+6华小建校与迁校的进展是扯后腿。张哲敏根本就不信这一套。要不然的话,他应该这么说:你马华那么厉害,就让你做啰(反正都同在团结政府里),我们火箭为了一齐贡献华教,保持沉默。我们绝对不会像魏家祥一样扯后腿(出声)。

马华没代表在政府

还有,马华与行动党都在团结政府,其实只说对了不到一半。马华没有代表在政府,怎能说是与火箭同在一个政府?国会并不等于政府,魏家祥以人民代议士身份发言,名正言顺。张哲敏不是不懂,但是为了混淆视听而抨击马华,是要把民众当傻瓜——反正混淆视听在这群人中很有说服力。

至于张哲敏引述部分例子(柔佛培才华小与雪州培民华小分别在今明年开课,李莱生华小的土地问题,政府目前正与州政府接洽,郭鹤尧华小,建校委员会9月刚提交新的图册),来指控魏家祥与一众马华领袖勿再误导大众,称10+6计划已消失不见,很可笑。

10+ 6计划有几所学校已经建好启用,马华一众领袖有可能说这计划“消失不见”了吗?

张哲敏不敢悉数列出所有学校的最新进展“以正视听”,封住马华领袖的口,反而采用混淆视听的手法,是欲盖弥彰。例如,他说“我们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短短两年内有了很大的成就”,还说团结政府上台以来,教育部部长法迪娜与两任副教长林慧英及黄家和,一直都在努力完成10+6计划。

如果成就很大,那是华社喜闻乐见的新闻,为何不是教育部副部长黄家和本人甚至是火箭秘书长陆兆福郑重其事地出来宣布,而是个同党的国会议员当“代言人”出来回应?

答案就在:混淆是一种说服手法,在马来西亚华社尤其如此。你看看,国阵时代喊得越大声对华教贡献越大;在希盟时代,只是出声追问就是扯后腿,静静才是为华教作出贡献。后者说服力特强,前者已经落伍。所以昔有华教斗士,今有华教默士(沉默之士)。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