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歉的意义/黄子伦
我们生活中会遇到人为自己的错误而道歉,有学生给老师道歉、小孩给父母道歉、政治人物下跪承认战争罪、艺人向公众道歉等等。虽然我们常常要犯错的人说“对不起”这三个字,不过,整个道歉的语气和内容如果不对的话,就会给人不但没有道歉,而且还是带有侮辱的意味。
最为普遍可见的,就是那种孩子气的道歉。这种通常常常发生在学校,而且通常是老师或家长出面给小学生“主持公道”,然后,犯错的小孩通常就是说声“对不起咯……”。句末的“咯”尾音可以有多长就拉得有多长,有多么不甘愿就是直接开门见山;然后,家长或老师顶多训话几句,整个事情就算是告一段落了。当然,我们都知道小孩子都是这样。
可是,并不是不加上那句“咯……”就代表道歉者是有诚意的。这一点,很多大人或公众人物就玩得炉火纯青。他们通常就会在整个道歉文加上一些我认为是让事情更加恶化的语句,例如,如果男上司不小心对女下属进行言语/行为上的性骚扰,或者性别歧视,当这名男上司被要求道歉时就会说:“我不知道我的言行举止会造成这么大的误解,我并不是这个意思。如果我的言语/行为对某某某造成困扰的话,我愿意道歉。” 表面看起来是道歉了,实际上并没有,因为道歉者自己设立了许多限制,根本不认为自己有错。
价值观差异
我们必须了解,人与人之间很多时候的冲突除了显著的利益纠纷之外,很多时候就是大家的价值观差异所导致。你重视的事情,对方可能觉得异常无聊。例如你不喜欢人迟到,但偏偏同事就是一个慢郎中,而且还患有拖延症末期,你俩共事就很容易产生摩擦。而你的同事又很难理解守时的可贵,甚至还认为守时的人很笨。
这个时候,就会出现我们常说的“玻璃心”。你的“玻璃心”,或者说痛处,就是“守时”。一旦对方戳中你的痛处,就容易产生冲突。
如果对方这时道歉,前面一句“我不知道你会这么想”,后面又补上一句“如果我的言行举止对你造成困扰”。其实对方的潜台词就是在说:我都不懂为什么你要怎么在意这种事情,真是有够小气/无聊。这,不就是赤裸裸的二度伤害吗?所以,道歉者如果真心要和解,就不要在道歉时,语到嘴边就加上这些会火上加油的段落,而是从对方的角度去想,承认对方的价值观确实有其意义,会是比较好的做法。
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的另一种情况就是犯错者很快就道歉了,但其实他们并不是真心道歉,而是要回避犯错的责任。最常见的就是我们在投诉商家时,对方只是说一句“我非常抱歉”,但是态度依旧,没有补偿,也没有给你解决方案。
只道歉不承担责任
当然啦!很多时候是这些道歉者并没有什么实际权力来更改任何事情或纠正整个错误。他们往往都是客服人员,都是被大企业聘请回来负责“只道歉,但不承担犯错责任”的工作。这不怪他们,我们针对背后的大企业就好。
说了这么多,其实道歉最难的部分,就是那些在社会中握有资源,或是在道德形象方面比较高的一群,愿意舍下自己的面子,向被自己伤害的人说声对不起;而不是说:我都这么老了,你们就别和我计较吧!是不是要我道歉了,你们才愿意和我一起救国?
更耐人寻味的是,竟然有许多人认为这种人其实已经是道歉了。
发表“回中国论”惹议 教师向家长道歉获接受

(巴里文打27日讯)向学生和家长发表“不懂国语回中国论”的教师,今日在融洽的气氛下向2名学生的家长正式道歉,并获得他们接受,事件圆满解决。
霹雳吉辇华文中学家教协会主席黄绍华今日下午受询时表示,涉事教师于下午3时在校长、董家协及两名县教育局官员的见证下,向2名学生的家长道歉,平息了这场风波。
他宣称,该教师发表上述言论后,已被立即调走,不再于该校执教。
“该名老师因言论不当,校方接到家长投诉后,已展开内部调查,并已据实提呈报告给教育局。
“该名老师已深知自己失言,并愿意道歉和承担相应责任。教育局也立即把她调走。目前,教育部还在深入调查此事件,后续将由教育部采取进一步行动。”
黄绍华表示,该校董家教三机构高度重视此事件,并迅速与相关方面沟通,安排老师与家长会面并道歉,以表达校方的立场。
“本校董家教三机构一直秉持尊重、包容、和谐共处的理念。我们坚决反对任何伤害种族和谐的言论或行为,希望各方汲取教训,日后须谨慎发言,特别是涉及敏感课题的言论,共同维护社会和谐与团结。”
社交媒体早前疯传一段录音内容显示,一名自称学生家长的亲戚在询问涉事教师时,对方大方承认自己责骂学生,并指若这名13岁的中学生听不懂国语,家长也不会讲,那就回中国去。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