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关注教育领域的“去平等化”/南洋社论

最近台湾著名作家吴淡如提及台湾教育“去中国化”的后果,导致现在台湾的国中生连孙中山是谁都不知道,甚至对于台湾本身的历史都不太清楚,许多小朋友以为日据时期之前,就是荷兰时期,再往前直接跳到石器时代,令她傻眼。

吴淡如的言论在社交媒体上引起热议,一些台湾绿营的支持者也大肆攻击吴淡如。不过也有较为中肯的台湾网友认为,国中生懂不懂孙中山和岳飞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思考及判断的能力,这点更加重要。

这个观点似乎也很有理,因为如果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及判断的能力,在目前资讯科技及网络极度发达的时代,要了解孙中山或岳飞是谁,“弹指之间”就能搜索到这些资料。只要学生拥有逻辑思考及独立判断的思维技能,再怎麽“去中国化”或“去历史化”,也不容易被当局“洗脑”。

众所周知,教育真正的目标,除了灌输知识、培养人格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培养学生的各项思维技能或思考能力。这才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令人担忧的是,高阶段思维技能正是我国学生所欠缺的。

赛城大学教育系客座教授拉坚德兰日前在“重塑国家教育之路”的线上论坛上指出,根据一项研究显示,大马学生无法掌控高阶思维技能(HOTS),在国际学生评估计划(PISA)中,大马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水平也低于国际水平。

他说,虽然我国小学入学率接近100%,但中学的入学率只有87.6%。这与2013至2025国家教育发展大蓝图设定的100%目标存有差距。

这些数据在目前冠病疫情底下,未来可能更加严重。在行动管控令期间,学校暂停实体课,只能让学生上网课。而我国不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导致许多沙巴、砂拉越及西马一些偏远地区的学生,无法参与网课。

另一方面,根据教育部的数据显示,全国至少有20%的贫困学生家里没有网络设施及手机或电脑等设备,无法参与网课。而政府虽然提供15万台笔记本电脑给贫困学生,然而却因为某些“人为的因素”,无法平均分配给各源流学校真正需要的弱势学生。

教育部如果不设法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的教育领域将会出现“阶级不平等”的情况,一些贫困学生或偏远乡区的学生,将被剥夺平等受教育的机会。

相较于台湾教育的“去中国化”或“去历史化”,我国教育领域目前面对的“去平等化”更加严重!

 

ADVERTISEMENT

 
 

 

反应

 

言论

教育拨款二三事/林国安

日前,我国首相兼财政部长拿督斯里安华向国会提呈2025年国家财政预算案。各部门财政拨款数额以教育部为最,获641亿令吉(占财政拨款总额 15.23 %);这也是教育部史上所获最高额拨款,尽见政府对发展国家教育事业的意志与决心。

教育拨款属于教育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事业发展关键的物质资源,国家财务预算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并确保教育经费逐年只增不减,是提高教育成效的重要前提。

虽然说教育成效是滞后性的,百年树人,非“立竿见影”。但是一般国家注重的是优化教育经费使用结构,坚持“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提质量”的原则,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规避“教育浪费”。

说到教育经费的公平合理配置,是历年国家财务预算评议聚焦所在。果不其然,安华首相宣布2025年教育拨款用途包括兴建44所新中小学校,触动了华社的神经,立即提问“拟议兴建的学校是否包含华文小学?”并要求明细各源流学校的教育拨款。

盼制度化增建华小

长期以来,华社企盼制度化增建华文小学,以保障华文母语教育的永续发展。

然而,前朝国阵政府批准的“10+6华小建校与迁校计划”,至今仅落实1所建校和2所迁校;其余或纳入“捐资建校”项目,不由国家教育经费支持建设。

因此,华社有理由担虑,华文小学或将再度被国家教育发展项目和教育拨款所边缘化,而教育公平理念也是遥不可及的。

大凡教育投入的配置,注意向乡区、低收入家庭和学习落伍学生倾斜,以缩小不同区域、不同社经地位、不同学习状态学生之间的“教育鸿沟”。

就在2025年国家财政预算案发布翌日,教育部长法丽娜西迪承诺,所有儿童都能从教育拨款受益,不会让任何一名学生掉队。

然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2021至2022年,我国小学生辍学人数从12万1231人增加至14万5204人(上升率近20%)。

根据有关教育学者的分析,这其中原因包括:冠病疫情肆虐,家庭经济失衡,加剧贫困,忽视子女教育;学校停课,数字鸿沟,线上学习效果不彰;教育失落,学习损失,学生厌学。

缓解疫后辍学问题

我国政府迫于调整教育投入,启动相应措施,以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及其后遗症。不久前,首相安华也宣布拨款1亿令吉支援“我们的孩子”计划,以期缓解冠病疫情导致的日益严峻的中小学生辍学问题。

新年度国家财政预算案,面向的是后疫情时代的教育生态,须要反思教育投入如何形塑理想的教育氛围和学校教育空间,促进学生学习和技能发展,关注整体学生的健康与福祉,致力教育公平的价值追求,确保学生量和质的“一个都不能少”。

毕竟,高额的教育拨款,每一分钱都要用在正确的地方,不仅要创造教育的功能价值,整合各方资源,协同育人模式,培养适应多元化社会、多变化世界的人才。

同时高额的教育拨款也要促成教育的内在价值,革新课程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创新精神。

另一方面,也要优化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素质,完善信息科技配备的教学使用,确保教育投入对教育成效的正面影响,避免教育的浪费。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