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净选盟又要大集会/谢诗坚

在8月3日,净选盟主席玛丽亚陈宣布举行BERSIH5.0大集会,以便针对一马发展有限公司(1MDB)的丑闻,促首相纳吉下台或请假。这是因为美国司法部公布有关调查一马公司的错综复杂的案件时,有提及1号官员。舆论上普遍认为与首相纳吉有关。

可是在另一方面,纳吉也认为有关案件与他及大马政府无关,所以,他的回应是被点名者有必要在庭上“洗脱指控”。



不过,净选盟认为政府及首相不能避开责任。因此经过两周的考虑后,决定发动5.0大集会。只是这一次也带些“神秘感”,不预先公布尔日期时间和地点。不过,她希望能有50万人响应。

前美大使促深入马来腹地

虽然前美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马洛特撰文指出,若单只在市中心办集会,影响力仅限同道中人,纯属浪费时间。因此,他建议净选盟走出吉隆坡,深入马来腹地,并要善用前首相马哈迪的影响力。但玛丽亚陈不全然同意这种说法,她认为在城市大集会也是有其必要的。

与此同时,人权委员会新上任主席拉扎里反对净选盟号召人民上街示威,因为这个组织不应成为推翻政府的一分子,只需要监督政府问责。

不过,拉扎里所引述的“阿拉伯之春”的实情是与马来西亚挂不上号的,也不可相提并论,让人误以为马来西亚政局动荡不安,事实并非如此。



在这方面,我们也感到欣慰这一回是总警长卡立阿布巴加也配合净选盟的号召,同意它举行守法的和平大集会。有鉴及此,净选盟也应该事先与警方协调,不要这边大集会示威,那边又发动另一场反示威的大集会。换句话说,若有两派申请大集会的日期和地点应该被隔开,以免节外生枝。

其实,警方也不必太过担心大集会将搞乱社会的秩序与环境,这可以从净选盟第一次的大集会及后来的另三次大集会总结出经验,除了一小部分的滋事分子进行破坏外,几乎绝大多数人是奉公守法的。

例如在2007年11月10日,也是律师公会的主席安比嘉发动组成净选盟,参加者有逾万人,在吉隆坡市中心大集会,要求改革选举制度(在这之前的9月27日,安比嘉领导2000名律师大游行抗议林甘事件(司法干预)),这一场运动被称之为净选盟1.0大集会。

表面上看起来一切没变,但在翌年(2008)的国家大选中,发生地动山摇的308政治海啸,反对党在松弛的合作下(主要是单挑国阵候选人),一鸣惊人地拿下5个州的执政权,即吉兰丹、吉打、槟城、霹雳和雪兰莪;抑有进者,国会议席反对党也三级跳,共有82席(及后很快组成人民联盟,简称民联)对峙国阵的140席;这是前所未有的结果,全面地改变了政治版图。

因此不能说与净选盟在2007年的大游行没有关系。尽管这场运动有34人被逮捕,但净选盟也唤醒了选民对投票的重视。

唤醒选民重视投票

在2011年7月9日,净选盟又再举行2.0大集会,提出8项诉求,包括清理选民册、使用不褪色墨汁防止已投票的人又在别处也投票(有些选民的名字在不同的选区重复出现,也就有了两次投票的机会)、最少21天的竞选期、允许各政党公平接触媒体及杜绝贪污贿选等;这一回参加人数达到5万人,较第一次为多。

由于净选盟未达目的,乃在2012年4月28日举行净选盟3.0大集会,估计有10万至15万人参加,强力要求政府改革选举制度。这也进一步影响了人民对2013年大选的倾向。

华人及城市选民被认为80%以上投票给反对党,造成马华民政及人联党惨败。民联的势力依然故我(虽然执政的州剩下3个)。首相纳吉形容为“华人的政治海啸”。

2015年8月29日及31日的国庆日,净选盟再发动4.0大集会要求重视一马发展有限公司事件,并连带要求“首相下台”,有人估计约20万人参加,但净选盟说有50万名之众。无论如何,警方根据《和平集会法会》宣布净选盟4.0大游行是非法的。吊诡的是,马哈迪夫妇也参与其中而成为媒体的主角之一。

如今净选盟的5.0大集会又能起到什么大作用?又有多少人参加?我们拭目以待。

反应

 

灼见

【灼见】政府如何突破改革瓶颈?/翁爱嘉

11月20日,净选盟发布报告,为团结政府执政两年来的表现打出了45.8分的成绩,并评为“D级” 。这一评价如同当头棒喝,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虽然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将低评分归因于“学习曲线”,但对选民来说,这样的解释显然缺乏说服力。选民渴望的是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果,而不是模糊的辩解。若团结政府无法尽快解决改革瓶颈,它不仅会失去选民的信任,更可能陷入执政危机,难以为未来铺路。

净选盟的评分揭示团结政府改革过程中的短板,尤其是在选举制度改革、公共机构透明化和公民自由等关键领域,进展严重滞后。尽管政府曾承诺推出如《政治资金法案》和《国会服务法案》等重要改革,但这些承诺迟迟未能兑现。不仅如此,匆忙推出的居家服刑法案因缺乏充分的公众咨询而饱受诟病。这法案不仅暴露了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透明度问题,更反映出政府在倾听民意和吸纳多方建议方面的不足。

优柔寡断改革停滞

尽管团结政府在国会中拥有一定的支持基础,但改革的停滞更多源于决策层的优柔寡断。相比马来西亚前两任首相,安华政府在兑现选举承诺和推动关键议题时缺乏明确的时间表和执行力。结果,选民对政府的耐心日益消耗,改革也被视为“雷声大雨点小”。

首先,政府需聚焦于选民最关心的议题,例如选举制度改革和反腐败措施。作为起点,《政治资金法案》和《国会服务法案》的通过是重建公众信任的关键。这些法案不仅能推动政治透明度,还能向选民传递政府重视改革的信号。此外,政府应制定明确的改革时间表,并定期向公众报告进展,让选民看见实质性的变化。

其次,政策制定的成功离不开公众的支持。政府应改变“闭门造车”的模式,主动听取各界意见。通过广泛的公众咨询和公开听证,确保政策不仅符合国家利益,也满足民众的期待。居家服刑法案的教训表明,缺乏公众参与的政策,即使出发点再好,也可能因缺乏民意基础而难以实施。

此外,民间社会、学术界和媒体是推动改革的重要力量。政府应主动与这些机构合作,让它们成为政策改进的合作伙伴,而非对立面。尤其是在改革推进缓慢的情况下,来自民间的持续关注和监督能为政府提供动力,也能帮助政府更精准地调整政策方向。

改革需强大执行力

另外,改革不仅需要决心,更需要强大的执行力。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改革任务小组,确保每一项承诺都能落地生根。同时,通过优化决策流程、简化行政手续,提高政策实施的效率,避免让改革停留在口号阶段。

尽管团结政府目前的表现未达预期,但未来两年仍有机会扭转局势。通过明确优先级、增强透明度、倾听公众声音,以及借助民间力量,政府可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向选民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然而,选民的耐心有限,改革的窗口期也不会无限延长。唯有展现出坚定的改革决心和切实的行动力,团结政府才能从“D”跃升至“A”,重新赢得民心。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