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减少繁文缛节/南洋社论

交通部原本定在10月10日起,MyJPJ应用程式的新登记者必须使用国家数字身分(MyDigital ID)来登记。

在接获人民投诉以后,交通部长陆兆福宣布,此项措施暂时搁置,直到另行通知为止。

MyJPJ最实用

交通部自从由陆兆福接任以后,推出许多利民的新措施,两年以来,说到最有效率、最深入民心的部长,陆兆福当之无愧。

其中一个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推出MyJPJ应用程式,让人民不需要长年将路税纸贴在车镜上,以及无须将驾驶执照带在身上。

一旦遇到交警截查,不管是交警或者司机本人,只要登录该应用程式,就可以查明其交通工具的路税或者个人驾驶执照是否更新了。

我国的太阳特别恶毒,贴在挡风玻璃的路税纸长期曝晒之下,不需要一年,打印的文字就已经模糊不清了。

此外,万一挡风玻璃意外破碎了,黏在该处的路税纸也可能变得支离破碎,必须前往交通部申请多一张。

至于驾驶执照由于用途不比身分证广及贵重,比较粗心的人往往忘了收在哪里,或者带出去遗失了,需要往交通部补办。

陆兆福一举解决了这两个民生问题,因此不分种族,人民都翘起拇指称好。

其他优异政策,包括打击驾驶执照考试贪污案件,简化驾驶执照考试,还有最近的放宽摩托车B1和B2级升级至B级执照条件,即只需持有该执照10年以上,便可以加入执照升级计划等等。

这个计划也将在MyJPJ应用程式里更新,可以想象,在未来,MyJPJ应用程式的功能将进一步提升和加重,在交通部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与之比起来,另一个由经济部长拉菲兹主催的PADU系统相形见绌,急急忙忙在今年3月时收集完资料以后,便未听闻有任何利民的新功能推出。

不能取代大马卡

另一个政府的重点措施,国家数字身分计划,在今年7月推出以后,政府没有继续宣布其最新消息,如果不是交通部的这一个“神来之笔”,许多人根本就遗忘了,不记得有国家数字身分这回事。

大马人对于这种新措施,除非有什么特别奖励,不然向来是兴趣缺缺。而且,计划负责人预计国家数码身分将分4个阶段落实,即先从内阁成员开始、然后是公务员、补贴受益人、最后才到公众。

此外,国家数字身分并不能取代大马卡,那么,是谁那么大胆,竟然敢在MyJPJ应用程式中弃大马卡身分证不用,只能用国家数字身分?

想要注册MyJPJ应用程式的人,得先绕道登录目前没什么用处,而且登录费时的国家数字身分,这是本末倒置了。

幸亏陆兆福及时取消这个措施,不然,这一个老鼠屎,可坏了他一锅满装“英名”的粥矣。

反应

 

言论

发火解决不了问题/林志斌

首相拿督斯里安华最近有些不高兴,因为国家数字身分(MyDigital ID)和第二5G网络两项计划进展并不顺利,让他失去了耐性。

当然,首相也算发怒得相当巧妙,他并没有指出这两个项目是哪里出了问题。这两个项目都是政府设立了官联公司来主掌,再由官联公司与私人界配合去架设。到底是官联公司那里的行政效率出问题,还是私人界不配合,首相没说清楚,感受到首相怒气的人,得自己去揣摩问题出在哪里。

事情发展到现在,哪里出了问题看来也真的说不清楚,因为在我看来,这些项目可能一开始就有问题了。

政府行政效率低

先来说说国家数字身分,这个前朝政府推出的数字身分认证系统,要求国民注册。在国民对这个系统并不足够了解之下,一直未能很好地接入我国其他需要身分认证的公共服务系统。

而过去几年的政权更迭,更让我国在政策上有了很多重叠的部分。像如今的政府,匆匆推出的主要数据库(PADU),再一次要求国民注册填写各种资料,一再地凸显官僚主义那繁琐复杂的低行政效率。

可事实上,身分认证和建立对应每个身分的资料库,真的这么难吗?从银行系统到社交网络,都能把用户的身分和资料数据整理得井井有条,政府在建立大数据的时候,往这方面去借鉴参考,总比盲人摸象好多了。

而我国的5G网络架设问题,更是一个前朝政府的“遗毒”。前朝推动的5G单一批发网络政策,是个拒绝让私人电信公司共同为我国架设先进5G网络的政策。

当然,事情发展到如今,我们也不能一昧地向一些政客看齐,遇事只会怪前朝。在改朝换代之后,遇到这些已经在实施中的“遗毒”政策,当朝政府应该要有足够的勇气和魄力,来大破大立,才能不枉人民对政治改革的向往。

安华政府掌控欲强

可惜的是,在5G架设上,当朝政府选择的是将错就错,在原有已经有问题的政策上,继续小修小补,在政府不愿意放弃控制权下,寄望私人电信公司在后期加入来修正偏差,这种把电信公司当“水鱼”的做法,自然无法获得积极响应,进而影响了效率。

回到最根本的问题,当前的安华政府,在面对信任赤字的情况下,有着极强的掌控欲,想要掌控国民的身分认证、想要掌控国民资料库、想要掌控5G,等等,这导致了整个政策的展开极其不顺利,效率低下。

如果政府了解这当中的原因,那就应该理解到,发火的应该是人民,而不是首相。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