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别再消费教育/张燕萍

从来没有想过,没有战争的我国,却出现为了捍卫其他遭侵略的国家,老师和学生在校园手持玩具枪模拟战争。

这个被喻为“巴勒斯坦团结周”,是政府所推行要倡导和平、人道和团结的努力。

用意没错,生活在俗世,谁希望战争谁喜欢炮火连天的生活?我们都是热爱和平的一分子啊,并也在需要时为和平发声。

然而,这样的真实教材,适用吗?尤其是对以巴冲突毫无概念的小朋友而言,就在老师们带领下肆无忌惮向一个陌生国家发出仇恨的声音,那是多么的不知所谓!

“实体课”注入政治元素

让人遗憾的是,这个“实体课”已被注入太浓的政治元素,说白了就是政治工具,并且在模糊的头绪中播下仇恨的种子,并且已深深印在孩子们的身心。

上过这些“仇恨教育”的孩子们,他们的世界观还会有正面和健康的价值观吗?

如此严重且不文明的“不良示范”在社交媒体广传后,我们的一些高官却企图将“巴勒斯坦团结周”美化,对于在校园持“武器”模拟战争的事件也尽量淡化。

要推动“和平文化”,有很多东西可以做,狮子会多年来所举办的和平海报设计比赛,不也是在推动和平?

教育部在发出指示前,似乎没有做好深思熟虑的研究,而是为挺而挺。即使要证明马来西亚对世界和平发展贡献巨大,但也不至于在学校上演模拟战争。

教育下一代包容友爱

暴力和仇恨会形成恶性循环,也可能因此造成孩子有偏激想法,恐怖极端行为也或许因此而开始了。

我国的“家事”很多,还有很多老百姓为柴米油盐烦恼着,政府是否更应先关注自己国家所面对的问题?

如果说要通过活动让孩子们学习团结的重要性,那就先从团结自己的国人开始吧,团结部、教育部的功课还多得很呢!

我们需要以智慧教育下一代包容与友爱,相互尊重,而不是持枪学打仗,仇恨教育无助于让孩子树立健康人生。

所以,别再消费教育,也别再把纯朴的校园搞得乌烟瘴气,把教育回归本源吧。

反应

 

言论

团结周中的不团结/江振鸿

由教育部推动、刚落幕的“巴勒斯坦团结周”,似乎名不副实,因为到目前为止,在以巴冲突的课题上,并没有看到全国人民有团结一致的举动,至少并没有出现全民一起抵制麦当劳的情况,反而当局挺巴勒斯坦的手法在回教徒及非回教徒社会之间引起了两极化的反应。

宗教情意结

当然,对于一项课题有不同的意见,或对于一项国际事件有不一样的反应,这对于多元社会的我国属正常不过。我国马来社会固然因为宗教的情意结,在以巴冲突中,对于挺巴勒斯坦的立场是坚定且情绪沸腾的。

我国华社,在国外心系两岸三地的新闻议题,当年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及2019年冠病疫情爆发,牵动着华社的心。在国内,数年前的吉打州日军慰灵碑事件,扯动着华社的神经线,却没在其他族群间引起任何的涟漪。

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克什米尔冲突,则是印裔同胞异常关注的。

记得有一次,与某印裔同事吃饭时,为了寻找话题,我提起克什米尔冲突课题时,他却突然情绪激昂地指责这是巴基斯坦对于印度的入侵,而我相信我国不少华裔甚至都没听过克什米尔这个地方。

当然,庆幸的是,回教徒及非回教徒社会之间的这个两极化反应,只出现在一些社交媒体或政治炒作上,例如人民公正党12名联署呼吁教育部取消“巴勒斯坦团结周”的议员被伊斯兰党批评为与以色列同流合污。

各族相处融洽

在我们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各民族之间并没有发生任何不愉快的事件。

此次的以巴冲突发生以来,我与数名马来回教徒同事的关系依然融洽,可以在同一间会议室内开会、在同一张饭桌上用餐,甚至还能一起出席公司周年晚宴。

正当不少马来回教徒抵制麦当劳时,我日前到一间位于马来社区的麦当劳用餐。在餐厅门口正要推门而入时,刚巧有数名迎面而过的马来同胞。

对方对于我与他们相左的立场,即光顾他们所抵制的餐厅并不以为意,脸上没有丝毫不满的神情。

我们对于以巴冲突课题冷眼旁观,是纯粹基于没有那种情意结,还是基于此事发生在千里之外,所以事不关己,或是因为源自对于某宗教的偏见所引发的不认同感呢?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