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别当孩子什么都不懂/周秀洋

柔佛士姑来一所华小爆出小六毕业旅行团,6天台湾行要价3500令吉,这笔数目对一般的家庭而言绝对不是小数目,也不是所有父母都能毫不考虑的“慷慨解囊”,当然,要不要让孩子参与最终的决定权在于父母。

姑且不论6天台湾行是否值得这个价钱和安全问题,但毕业旅行不就是想要给孩子一个学习的机会,一个难忘的假期体验吗?如果最终能参与的人只有那么几个学生,这还能算是毕业旅行吗?



或许校方只是想要让孩子有个踏出国门的机会,只是选择了这样一个并非所有家庭都能负担的旅行配套真的合适吗?

假期一定要旅行?

我的小六毕业旅行就去了槟城的飞禽公园,还参观了一家我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性质的工厂,或许当下我真的获益良多,但却也未必对我的未来造成任何重大影响,至少我并没有因为参观了飞禽公园而立志要当一名鸟类专家。

那个年代,能够坐飞机出国的同学还真的不多(至少我身边有这种机会的同学不多),加上父母还得为生活奔波,除非是高薪收入者,哪来那么多的时间和金钱给孩子“塑造一个难忘的假期体验”呢?

曾经,有位同事告诉我,她女儿的幼儿园,在假期结束复课后,就会要小朋友们分享假期到哪儿玩。



同事说,这让她感到无比压力,仿佛学校放假就一定要带孩子去旅行,否则孩子在课堂上无法和别人“分享”,可父母却不是每逢学校假期就能理所当然请假带孩子到处旅行的。

奖金真的不重要?

分享是好,可会不会无形中让孩子们有了比较的心态呢?A同学的父母总是带他搭乘飞机全球跑透透,我却只能呆在家里,偶尔到附近的游乐园玩?这样的思想绝对不是我们想要孩子有的。

说到花费,说到小孩,我就忍不住想提一提日前在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的一张照片,那是一场由青体部及国家体育理事会主催的青少年脚踏车比赛,可这场算是国家级的赛事冠军奖金竟然只有区区的30令吉。

有人就辩称,奖金多少不是问题,因为焦点不在奖金,而是要培养孩子们对有关项目的兴趣。

如果真是那样,那倒不如别设下任何奖金,把所有奖金都以其他实质物品替代,这样会不会比较好呢?

别以为孩子年纪小,就真的什么都不懂,正因为他们处于半懂不懂的阶段,反而更要小心处理。

他们就像一块海绵,把一切都“吸收”进小小脑袋里,不管好的坏的,毫无所别的被“吸纳”,一直到他们释放出来,否则你永远不知道孩子小脑袋瓜里究竟都记了些什么,而且可能远比我们所想象的还要多。

反应

 

言论

毕业旅行的争议与建议/黄燕娣博士

小学生毕业旅行每年都是个有争议的话题,争议点在于费用过高。旅行费用之所以高昂,是因为旅行地点通常设在国外,或者即使在国内也会选择入住高级酒店。

回想起我的小学时光,那时并不流行毕业旅行,也没有人敢提起这件事。因为新村的孩子们,连日常吃饭都成问题,谁还敢奢望毕业旅行呢?

记得我们即将毕业的那一周,一群要好的同学相约去拜访老师,拿着彩色的纪念册请老师写一些祝福语。当时没有手机,拍照用的是傻瓜相机,而能买得起相机的人并不多。我们都非常小心和珍惜地拍一些黑白合照作为留念。

有些老师还会带着同学们,穿着校服搭乘巴士到附近的公园拍照、聊天和观光。

反观现在的小孩,真是幸运多了。不少孩子在小学还未毕业时,坐飞机的次数就比坐巴士还要多。

有人认为是老师想去旅行,所以才组团到那么远的地方。其实不然,我任教的学校里,班级学生要组织班旅,经常因为找不到带队老师而取消。

让孩子在旅行中学习

老师带队责任重大,不仅占用了老师的假期时间,还要照顾一群生活习惯不同的学生。现在的孩子不像以前那么顺从,他们的危机意识也没那么强,老师带队就像保姆一样,时时都要留意学生的安危,可能还会因为和学生意见不同而产生不愉快。

毕业旅行不一定要去远方,我们可以选择国内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景点或有趣的活动,住在性价比较高的住宿地点。

毕业旅行可以设计成寓教于乐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旅行中学习。比如野外露营、城市探险、参观博物馆或科技馆、生态旅游、历史遗址,或者参加一些科学实验活动等。这不仅能减少费用,还能增加孩子对本地文化和历史的了解,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为了平衡费用与体验,学校和家长可以共同商讨,寻找既能给孩子留下美好回忆又不会造成经济负担的旅行方案。可以设立毕业旅行或游学基金,由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资助,减轻单个家庭的经济负担。

社会教育重要环节

至于学校组团到国外学府参观或游学,通常这类行程都是开放性让学生申请,在学生群体中应该不会有争议。它主要是让孩子在学生时期多接触国外的高等学府,了解国外的先进科技及多元的学术方向。

当然,能够参与的大多数是家境较好的学生,但不能因为贫富差距而抹杀了部分学生的学习机会。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如果旅游、研习或游学是开放式的,不应该因要求公平或避免学生有自卑感而取消。社会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我们要让不能参与的同学了解其中的原因,或另举办一些学生能负担得起的本地学术交流或文化活动。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不公平的事情,但我们可以尽量教导孩子如何应对这些合理但不公平的争议。这不仅是教育的使命,也是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重要部分。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